第37期::共修研學-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三十七)

 心爾整理

善根福得不可缺

往生淨土須具備

一句佛號能統攝

是乃發心大因緣

接下來談到求生淨土的第二段,就是往生西方的條件:「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至」發菩提心與求生淨土有什麼關係?求生淨土為什麼是發菩提心的因緣?當念佛時,能從佛名攝持佛德,如此即是真正念佛,從中累積殊勝福德,才能往生西方,這是生西的條件。佛最殊勝的德能即是圓滿的菩提心,所以以念佛求生淨土,成佛以度群萌為我人發菩提心殊勝的增上緣。本文大師以十種角度勸我人發菩提心,若能死心塌地,用上全副的精力將一生的修行收攝在發起菩提心的各類觀修,從內心將凡夫俗子的狀態激發出與佛一樣的菩提心,是修行之最重要處, 離開此重要處修行不會成就。相傳印度阿底峽尊者親近金洲大師,以十三年修菩提心,即是掌握修行重要處。「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欲生西必具多善根多福德。「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執持名號是種多福的表現,佛乃實行各類善法圓滿的聖者,為何要念佛?心中、口裏念出這一句佛名,潛意識中有一個微妙的心態,那就是對佛菩薩的崇拜,當我們的內心對佛菩薩產生崇拜與隨喜時,那善法的氣氛最能感受吾人、加被吾人,在執持名號中,隨喜佛之福德,自所生的福德無量無邊,乃至暫持聖號比世間布施百年的福德還要多。佛說末世修行人,即使全世界只剩一巴掌大的地可以耕田,於我法中修行者不會餓死,因為念佛與佛有共業關係,能受用佛的福氣,在苦難的世界裏不易遭逢飢餓等各類障難。布施百年都比不上你暫持名號的福業,所以看修行人過得都很清涼。而在念佛當中引發的菩提心是多善根,倘若不想出離,不想發心為公,此即善根不足。多善根多福德是往生淨土的因緣,多善根為因,多福德為緣。以一句名號念出佛的慈悲,念出佛的菩提心,念出佛的悲願,感受佛種種善法的氣氛,一方面種植善根,一方面累積福德,一句彌陀就多善根多福德。

「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昔優婆陱多尊者,乃釋迦牟尼佛後第四代的禪宗祖師,他是釋迦佛滅度後,度眾生最多的一位大德。尊者每度一位眾生,即將一粒芝麻放在房間裏面,最後將整個房間都塞滿,想看看已度多少人、結了多少緣,此人尚且不是大乘,已是如此殊勝。然大乘人之所以殊勝,乃彼之心態(意樂)絕不放棄一個眾生,雖然二乘功德已經這麼殊勝,現今有的人結的法緣也很大,到處都有他與道場的結緣,然而功德卻遠遠比不上發悲心的菩薩。二乘人雖也有慈悲心如優婆陱多尊者,然對於發大心的弟子,尊者讓他先行,他自己拿著衣包在後面走,其弟子復念,眾生類廣難度難周,尊者就令弟子拿著尊者衣包走後面,其弟子不知何故,而請問之,尊者說你憐憫眾生發大悲心就是菩薩,我是羅漢,應尊你這位大悲菩薩,所以你走前面,今你念眾生難度旋退道心,則我是久修,你乃新學,應在我後面。故發菩提心十種功德之一就是映蔽聲聞功德,如皇帝剛生太子,即貴壓群臣,此嬰兒對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宰相猶當禮敬。菩提心一發即貴為佛子,自然受到尊崇,映蔽一切聲聞。雖然對國家還沒有任何的貢獻,但那位皇子的功德就映蔽一切群臣。所以菩提心的功德太多、太殊勝了,如果念佛不好好的講究念佛的心態,會有麻煩的。

「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本來念佛就是隨喜佛的功德,發菩提心以成就佛道,可是倘若拿掉菩提心,念佛又是為了什麼?念佛念不出佛的悲心,念不出佛的菩提心,不改世俗心態則怎麼念也沒有用, 雪公云:念佛不改心,等於說空話。念佛往生淨土能速成無生忍力,即是不退菩提之殊勝增上緣,若不往生,在他方生死世界煩惱境強、惡業牽纏、自無忍力、難以度眾、隨境遷轉、退失道心、輪轉六道、墮落三塗,此亦淨土十疑論中第一疑之要義。

「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今生能遇此發心文都是過去曾發過大心,然何以修行不成,乃因退道心故,何以會退道心?未生淨土未得忍力,在生死世界隨五欲境而轉故,如同摩尼寶珠沒在淤泥枉受眾苦。「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因地當中能夠結合前面的八種因緣來發菩提心,再來以念佛的犁將心田犁得更深,種子埋得更深,開花結果則更殊勝。若有因緣發菩提心,結合淨土念佛,菩提心會成就得更好。

「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是為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用求生淨土來護住菩提心,使菩提心不退轉,為使菩提心堅固,精進圓滿成就,所以求生淨土。乘阿彌陀佛的大願船,是你的願與佛的願,願願相合,此即感應道交。感是你要先感動,應是他(佛)來應,道交是二者之道能相應。入於淨土之海乃入蓮池海會、眾善聚會。在一片清澈一望無盡的八德池水中,有無量無邊的四色蓮花或有大如台灣或有大如星球,乃因與大心量相應的大身量菩薩所坐,非吾等小心量的人所能體會,我們的肚量很小、腦筋很小,無法想像,如毛毛蟲或螞蟻,不相信人那麼高,所以爬到人身上,牠只有兩度空間的概念,不相信這叫做人,不相信這世界有這麼大的生物。佛的身量乃至諸上善人身量,依觀經言有像六十億恆河沙由旬的身量,我們這種如毛毛蟲的身量、毛毛蟲的心態,如何體會大心量、大身量、大威神力、大勢、大願。(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