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期::日常省思

臨 別 感 言

 願度

臨別忽生珍惜念

回首往事善法現

惜福感恩知不足

歸去敦倫令法興

從開始決定回家的日期,內心盤算著還剩下一個多月日子,如今卻只剩下一個星期了;每一件事都會走到盡頭,就像時鐘一分一秒的過去了,六十秒就吃掉一分鐘,六十分鐘就吃掉一個小時,廿四小時就吃掉一天,三十天就吃掉一個月,十二個月就吃掉一年;不知不覺當中已經在台經過了十五個寒暑,一眨眼就過去,眼下只剩下一星期的時間,所有的過程就像過眼雲煙,雖此景已待成追憶,但點點滴滴銘記在心。

匆匆的,在團體中的五個年頭就這樣過去,過程就宛如昨日一般、歷歷在目民族東路的酸甜苦辣、放生活動的普施無畏、佛法研討的聞所未聞、緬甸之行的種種增上、啟蒙活動的齊心合力及助念作七告別式的報本還恩等等,都如對目前的浮現,真是慨歎自己從前沒有好好認真的學習,現在要獨自承擔的時候,卻發覺所學甚少、愈發惶恐。

記得當初剛親近老師時,老師很放心的讓末學學習辦理很多的事務,當時矇矇懂懂的就接下來;後來漸漸有幾位共事的學長一起辦事,因此也從學長們那裡學習很多的辦事方法;此外從各位師姑、師伯身上也學習到很多的待人處世的經驗;一直到現在,內心雖然還是過惡蝟集,但是至少已經知道待人處世的標準所在,更體會禮的重要性,從外相的恭敬做起,內心就是一個時時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內涵,也唯有如此,一切的事相才可以順利的進行、圓滿的結束;而且要時時的反省,才能瞭解自己的不足之處、作為改善的根據;從以上正反兩方面下手,才可以真正對治自我的意識,對有情做到最深廣和最究竟的利益。

父親年已七十,無法再負擔過多的事情,需要末學回家幫忙分攤工作,這是另一種學習的開始;論語上說:「孝弟為仁之本矣。」仁心的根本在孝弟,因此若要開出仁心的果,就必須好好灌溉我們孝心的根,才是仁道的根本;也就是當我們行仁道時,必定要先從對父母親的孝道做起,再推廣至兄弟、師生、朋友、長輩、晚輩、全人類乃至於所有的眾生。

至於佛家,成就佛道必須端賴菩提心,菩提心的引發則來自孝心,例如地藏菩薩的前生為光目女,因為其孝心,才不忍心母親在惡道中受苦,而發起了欲拔一切眾生苦、欲與一切眾生樂的大悲願,最後終於成就了地藏菩薩,具足成佛的證量;因此佛家成道的根本也建立在孝道上,所以經上讚歎佛陀說「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因此為了循著這樣基礎引發菩提心,就必須在孝道上認真的講究,以回去侍奉父母的方式來學習,進而一步引發視一切眾生如母有情而生起欲報其恩、欲拔其苦、欲與其樂的覺受。

雖然結果是必須分離,誠乃「天下無不散之宴席」,但在過程中對於自己在台多年,常常受到蓮友們的照顧,甚至在團體中也是受到長輩們的提攜和教導、同輩們的照顧及後輩們關愛,感到深深的慚愧,因為自己的付出是那麼的少,卻得到那麼多的關愛,也很感激各位師友們對末學所作的種種精神和物質的支持,讓末學可以回去和那裡的有情一起來受用這些有形和無形的資源。

讓末學最感動的是有形的支持中背後的那一份的誠意完全是為末學做到最完善的考量,因此而體會到「誠於中,而形於外」,這是末學所欠缺的,或許外表可以勉強做到,但卻需要在內心上多多的加強,而且對境又常常粗心大意,沒有用上全部的心力去體會其中的意涵。因此論語上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團體當中,點點滴滴和善知識相處當中,都是末學最值得學習的榜樣、最值得效法的對象。

和兩位老師的相處當中,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老師的誠意,記得當剛親近老師時,就覺得老師像媽媽一樣,護佑著我們這些大孩子們;此後的種種接觸當中,老師也很耐心的教導我們,用各種方法來詮釋教法,以期讓我們這些「聽之者渺渺」的學子們有所收穫。至於初次和師母接觸,最讓末學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師「以雙手奉接」錄音帶,對於後輩們從不苟且。在接電話當中,老師總是很耐心的聽完末學的話,但末學總是和老師搶著說話;要對兩位老師懺悔的事情太多了,在此處雖無法一一述及,希望在回國的將來,能確實的改正這些過失,並且可以堂堂正正的向人提及自己的老師,而不至於辱沒師門。

至於從師姑和師伯的身上,末學也學到了許多,二位長者為「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進,破滅眾魔,而得道果。」作了最好的註解;其中師伯對末學的提攜良多,與他在一起相處,他總是在身邊耳提面命,只要有錯誤,都可以得到他悉心的指導。因此末學常常和其女戲言有如此的父母親作為她效法的榜樣,實為人生一大幸事。

在民族東路的大家庭中,自我的磨練上又更進一步,在大家長嚴格的要求下,其實是隱藏了更大的慈悲心;每次和她意見相左之後,發覺的卻是自己的無知。至於每一個孩子都是可堪學習的對象,或辦事負責、或彼此友愛、或為人熱忱、或受命快速行動、或輪流做種種家務瑣事等等,從小有如此好的訓練,都是末學遠遠不及的;因此在民族東路與孩子們朝夕相處三年下來,真是獲益匪淺;尤其是在煮飯方面,更讓末學有很大的學習空間和機會。

除此之外,也慢慢喜歡和老人家及小孩相處,這是以前所害怕的事情。週四的三代共修,讓末學有機會服務長輩們,打破和他們之間的距離。當看到這些老人家們時,就像久逢的老朋友一樣、雀躍不已;而每當看見某位奶奶,感覺她就像是自己的奶奶般,似一個愛心的集合體,每次見面總是可以從那裡得到慈愛的鼓勵、令人快樂不已。在和長輩的相處當中,更不斷的看到長輩們的優點和生活的歷練,不論是他們的質樸檢約、老實率真、謙恭有禮、忍苦悍勞,或者是「打拼念佛」等等,都是後輩所不能及的,真不禁令人讚歎老人家真的是寶國之瑰寶。

在啟蒙班與小朋友的接觸當中,也有很多學習的機會。和他們相處是一件快樂的事,若我們有任何的錯誤,他們會毫不隱瞞的當面說出;若我們有任何的問題,他們也會一股腦兒的說出他所知道的;若有任何的需要,他們都會勇於伸出援手;這些真誠的特點,常提醒已經不再是小孩的自己要保有一顆赤子之心。並從他們可愛的行相當中,尋求唯一愛子的覺受,將此一覺受推廣至所有眾生,引發等視眾生猶如一子的菩提心。

在決定回家的日期以後,才開始熱切地引發學習的欲望,人總是如此,因為時間不多,才開始會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以往浪費了太多的時間,也錯失了許多成長的機會。所以近日來,不論是到師長們的家中辭別、或者僅是接觸交談,都抱著學習、傾聽的心態,試著走進師長們的世界裡向他們學習,多挖一些修學與人生的寶貴經驗;師長們多告誡末學,回去別急著要家人學佛,要在敦倫盡份上下功夫,畢竟在外多年,這幾年變生疏的情分要先補起來,末學會謹記在心,如實照著師長的建議,勉勵自己好好努力。

最後希望回國以後,仍以學習為目標,向父母學習、向兄長學習、向長輩學習、向同儕學習、向晚輩學習,乃至向一切的有情學習,最後並期勉自己不論身處何種境界中,都能在佛道上不間斷的學習,並且樂在其中。期盼當我們再相聚時,能夠更進一步的在道上互相砌磋琢磨,並再續殊勝的法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