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期::社論

緬懷真正的先民

 本刊

 

年度教師節已過,追思孔子各類的活動也已止息,然追思孔子的心念以及尊師重道的風氣應須相續下去,方是九二八祭孔真正的意義。回顧二五五四年前,於山東曲阜降生一代聖人孔子,小時即以好學知禮聞名,並向各方善知識學習禮樂,例如向老子學禮,向師襄、萇弘習樂,甚至苟其人有長,皆是孔子默默學習或當面請教之對象,其好學處無人能比,故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其善學處則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中不善者而改之並非改正別人的缺點,是以他人的缺點為我警惕的明鏡。所樂所憂皆與常人不同,所樂處乃學道之樂,故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所憂是不能修德、不能講學、不能安住法義、不能改過遷善、不能自利利他,故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不僅愛好學習以充實自己,並精進好樂於道上,且心心念念是修己安人,所憂所樂皆為利益眾生,此即仁心之自然流露,亦是大道之入門(入孔門)。然必得觀待智慧破除煩惱執著,方真是仁心清淨之究竟,而智慧之圓滿必觀待對空性的證悟,故而有云: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此空空如也,即是在勝義上通達空性,是泯除一切差別法(無一法可得),而非有一個「無一法」,故曰空空;在世俗上則竭盡孔子所能地分析事理兩端,有叩斯竭、如谷應聲,乃真正誨人不倦,善巧啟發弟子證悟世俗與空性之聖者。

孔子本人不但具足自行化他的能力,在事功上亦頗有成就,可分為政治、外交、整理典籍、教化生徒的成就。在政治上曾為魯中都宰,使中都一代人民安居樂業,風俗淳厚,後入朝廷以大司寇攝行相職,使魯國大治,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在外交上的成就,是於齊魯夾谷之會,以智勇退敵,齊人歸汶陽之田以謝罪。後因齊人歸女樂,魯君及季氏怠於朝政,孔子則周遊列國欲推行王道文化,其間曾至齊、衛、陳、楚等八國,歷時十四年,依然壯志不從,或國君不用、或大夫阻擾、或該國內亂、或隱士諷勸、或被兵困等等,回魯已垂垂老矣,時年六十八。退而作春秋、定禮樂、刪詩書、贊周易、教化生徒,成為文化承先啟後,開創與延續一代聖教的聖者,且公認是中國六藝典籍的折衷。不論人品、道德、學問皆為讀書人之首,如司馬遷於孔子世家贊評論曰:可謂至聖矣。

孔子在教化生徒上,秉承著有教無類的仁心,以及循循善誘的教學次第,且不重視學生對老師供養豐富與否,只在乎弟子的誠意,而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在培養弟子的成就上,重在引弟子的仁心,是以仁為本的教育,其中以顏回為成就最高之弟子,而曰:有顏回者三月不違仁,其餘日月至焉而已矣。其中更發展出四科的教育,在七十二賢中更有十哲的成就,分為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以及文學(子游、子夏)四科。除要求弟子發展以仁心為本的四科學問外,更以仁心為本而生起空性智慧,作為仁心的助伴,而成為王者之仁、聖者之仁,其中成就者甚多,但仍公推顏回為首,而曰:回也其庶乎屢空。

今在教師節追念一代聖哲、萬世師表孔子,應從上述所言而有所感懷、有所激勵、有所振奮、有所啟發,而非只是事相上六佾舞及祭孔之禮,政府官員因循了事。需將弟子們對夫子之道之尊重及對其師之推尊(尊師重道之風氣),好好發揚,作為澆薄習氣、自以為是、不能謙虛深入聖賢之學之對治。在此也願以發揚禮樂教化、讀經及人格培養之啟蒙教育作為落實追念孔子之具體表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