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期::啟蒙園地-心靈成長營返班活動報導-家長班研討專題-紀念孔子誕辰活動
啟蒙班返班記錄與感想
光真
九月廿八日是九月的最後一個禮拜天,循例是帶孩子返班的日子,正好這天也是孔子誕辰紀念日暨教師節,雖然沒辦法安排孩子們去參觀祭孔大典,但在教室裡靜靜地緬懷至聖先師,收穫更大。
老實說,末學對孔老夫子的印象,原本一直停留在二十多年前的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時代,但這次返班,短短兩個小時,透過唐老師的精闢講解,以及小畫冊「孔子聖蹟圖」、錄影帶「孔子傳」和唐詩powerpoint的善巧搭配,以往很教條的孔老夫子突然「活」了起來,變成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再細細懷想這樣一個人在亂世裡的飄盪和堅持,才瞭解為什麼兩千多年來,中國讀書人如此尊崇孔子,連恃才傲物的司馬遷,在作史記「孔子世家贊」時,都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至高讚美來形容孔子。
首先「孔子聖蹟圖」第一幅,就是晉代顧愷之所繪的「先聖小像」,前面是孔子,後面追隨者則是顏回,可見孔門的傳人應是「其心三月不違仁」、「不遷怒,不貳過」的顏回。顏回一生沒有什麼具體事功,和孔老夫子的積極個性似乎很不一樣,然而孔子如此稱許顏回,也是透露出自己對淡泊致遠的人生的嚮往吧。
從全本一百零四幅的「聖蹟圖」中,可以快速瀏覽孔子的生平事蹟,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聖人的生與死都伴隨著一些神話色彩,死前還能「預知時至」,而且祥獸「麒麟」似乎一直伴隨著孔子,老師說孔子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文殊的坐騎有分兩種:一是獅子代表文殊勇猛智;一是麒麟代表文殊之仁,其與普賢行是無二無別),又說現代不再出現祥獸或種種瑞相,是因無聖人出世久矣。值此末法時代,舉世滔滔,所見都是爭名逐利之徒,尤其令人期盼聖德再現,可以匡正民心。
再看孔子的教化,完全是因材施教,德藝兼備,孔門十哲,有軍事人才如子路、政事人才如冉求、外交及經商人才如子貢、文學如子游和子夏等,孔子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見,這種豁然貫通,或許也算是契入了佛家所謂的般若智(照見勝義空與世俗有的智慧)而且孔子不是嘴上說說而已,在「聖蹟圖」四十一幅《化行中都》裡,描寫孔子五十歲做中都宰時,制訂了養生送死的辦法,按長幼分配食物,依強弱分配工作,而且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謹遵禮法,成為亂世中的一方淨土。
孔子的治國長才,在大陸拍攝的電視劇「孔子傳」《夾谷會齊》一段中尤其凸顯,螢幕上中壯年的孔子,一是悲憫天下蒼生,希望和各國息兵修好;二是處事通達、深知人心難測,因此武備森嚴,不讓齊國有可乘之機;三是一切遵禮而行,敬謹有節,詩經的優美婉約,尤其令人驚嘆;四是臨危機變,而且據理力爭,絕不退縮。孔子代表的雖是「小國外交」,但在禮(理)字上站得住腳,顯露出來的泱泱大度,足以讓齊國羞愧得還地賠禮,實在很不容易。
順帶一提,看到孔子標舉華夏正禮,喝斥齊國派出的蠻夷之舞一幕,讓我想到近來台灣為了「去中國化」、自絕於中原,竟演變成處處高舉「東南亞血脈」及原住民文化,除了黨慶、國慶必有原住民獻舞外,連台灣僑社在紐約聯合國前遊行、高呼要讓台灣加入聯合國時,都穿著原住民服裝,為了政治目的,自貶至此,實在令人瞠目結舌!
課程中,老師還講解史記的「孔子世家贊」,裡面提到中國古書六藝(即六經,詩、書、禮記及易經等),不管官方版的譯解如何,最後都以孔子的傳釋為正宗,而且孔子一介布衣,既無權勢又無財力,晚年所做的「春秋」,卻能夠在一字褒貶間令亂臣賊子懼,可見人格的感召,遠比現實的權柄更有威力。從這裡再聯想到今日政壇人物,人人都有私心、各懷鬼胎,人人講話都是只問立場、不問是非,誰還有一言九鼎、民心歸服的威望?
老師的講解告一段落後,接著是唐詩時間,主題仍然和孔子有關,選讀的是唐玄宗的「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令人感動的是製作powerpoint的學長十分用心,單單一句「栖栖一代中」,就分別用了「宋人伐木」(宋國司馬桓魋想害孔子師生)、「醜次同車」(衛靈公帶愛妾南子出遊,讓孔子坐在後面的車上)、「楚狂接輿」(楚國狂人接輿唱歌諷諫孔子)、「在陳絕糧」(孔子師生在陳國蔡國間兵困七日,仍意態雍容,彈琴不輟)等多幅畫面來闡釋,透過講解與即席問答後,相信孩子們都能對孔老夫子雖顛沛流離仍不改其一心想推行仁道的決心和毅力留下深刻印象。
在緬懷孔子之際,末學心中也不免湧現強烈的遺憾。古人嘗謂「半部論語治天下」,誰都知道孔老夫子之道是經世濟國的良方,無奈一般人、尤其是統治者,總是難以擺脫種種的無明與習氣,以致兩千多年過去了,中國雖也曾有過幾次太平盛世,但總是亂世多、治世少,政治迄今還是一團糟。孔老夫子生前鬱鬱不得志,死後表面上備享尊榮,其實仍不能見容於統治者,可見「自古聖賢唯寂寞」,知天命者如孔子,縱使不怨天、不尤人,也不免長嘆幾聲吧。
我們雖然沒有治天下的熱忱與能力,幸而還有這樣一個有著好老師及許多善知識護持的團體,在假日中默默地傳承中華文化的道統。末學每逢返班日,總是滿懷期待地帶孩子前來聽講,謹藉此表達對各位老師、學長的感謝,希望這份努力和心力能在孩子們身上開花結果,也希望未來能帶動更多的人來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