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期::共修研學-小止觀導覽

小止觀導覽(二十)

 蓮心整理

觀修五欲如怨賊

七喻思維能生起

愚人至死尚不捨

養冤入塚受劇苦

 

經文

復云: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益薪,其燄轉熾。五欲無樂,如狗嚙枯骨。五欲增諍,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毒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須臾,如擊石火。智者思之,亦如怨賊。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後受無量苦惱。

大意

總論五欲惱害眾生,惟世人愚昧受惑,至死不捨,致受無量苦。

導覽

一、世間最令人怨恨者為恩將仇報,一方是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另一方卻是薄情寡義、罔顧道義,世人對怨賊有情咬牙切齒,但此怨賊不過讓我破財消災、家破人亡,世人對五欲的怨賊是愛執不捨,但此五欲怨賊卻會快速消乾我往昔累積的善業,並以追逐五欲的苦因,在地獄中備受苦楚來酬償此惡業(異熟果),好不容易得生人道,卻是貧窮下賤(領受等流果),而且又被五欲蠱惑(造作等流果),再被推入地獄,周而復始,輪迴不止,行者應對五欲生起深知過罪的覺受,否則無以訶欲防過。世之怨賊僅禍在今世,若能持心守道,不但不為禍,反而為進德修業的增上緣,而五欲怨賊卻殃及累世,且成修道最嚴重的障礙,行者不可不察。天台大師禪定的工夫得以降魔,但他的甚深禪定是在深知五欲過患的基礎上不斷清淨持戒、精研教法、努力增上、如實修學得來的,並非一蹴可成。

二、五欲之特質為:

(一)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益薪,其燄轉熾追逐五欲境之貪欲心如火,五欲境如柴,若不能深知欲境過罪,嚴加防範欲境滋長愛染之心。吾人於五欲境或與與生俱來的渴望,或受時人觀念的薰染,而拼命追求,得到了怕失去,得不到又十分渴求,故愛著轉劇。須知境界最易引發煩惱,面對五欲境,將使內心的欲求、渴望與愛染與日俱增,就好像柴入火中,使欲望益增、煩惱愈熾,故須五根遠離,乃至意識亦觀修五欲境的過患而遠離(真正遠離),內心愛染即能止息。

(二)五欲無樂,如狗嚙枯骨世人以為五欲是人生的目標,是快樂的泉源,因此在追逐的過程中,錯失了進德修業的良機,增長了很多的煩惱,造下無邊的惡業,以為得到後會很快樂,但事實上在患得患失中,內心擾動不安,如狗嚙枯骨一樣,只是一時的滿足,事實上是了無樂趣,全無利益的,最後的感應竟是欲火燒身,人天福報及法身慧命也將付之一炬,石崇因富得禍,最後是「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杜牧金谷園詩),其實五欲境也是緣起法,得到了不過是善業現起,比如秦檜以雁蕩山的苦行功德,來世以宰相名位來酬作,豈不可惜?

(三)五欲增諍,如鳥競肉五欲是紛爭與諍訟的根源,因為世人追求五欲境時,就好像鳥爭食獵物一般,圍捕撕殺,互相殘害,不但肉(五欲境)吃不到,連命都喪失,可嘆那世人為了追求美好的享受,以及一時的快感,不擇手段,巧取豪奪,下場即如鳥爭食獵物一般。

(四)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廿五章:「佛言:愛欲於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凡夫追逐五欲境的欲火不但不能照亮自己與他人,反而燒到自己與違害到別人;以為得到五欲是快樂與滿足,但卻在追逐當中毀掉了自己、家庭、團體乃至天下,比如唐明皇寵愛楊貴妃,種下了國破家亡的危機,可見五欲境不是樂果,追逐之是種苦因,即使顯現的是快樂,也令人種下無邊的苦因。

(五)五欲害人,如踐毒蛇受用五欲境的時候,就好像踩到毒蛇而被狠咬,會引發很多的痛苦,因為得不到生瞋,得到生貪,內心不安寧,有礙修學,且為了追求五欲境,不惜與人對立,善知識遠離,來往多惡知識,一起在追逐欲境中爾虞我詐,惡業易圓滿,苦果轉劇,如被毒蛇所囓。

(六)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無實,如夢似幻,往事不論如何風光,只不過是一個被緣念的法塵、一個回憶而已,除此之外別無他物。追逐五欲境的人,如渴鹿追逐陽燄,到了似水之處不過是陽光反射的錯覺,如同一場大夢,夢醒什麼都沒有,眼前亦是虛幻不實。

(七)五欲不久,假借須臾,如擊石火萬法如水流,稍縱即逝,如閃電,一閃而過,所謂假借須臾,是指藉著過去的善業,因緣的和合、一時的現起,如二石碰撞的因緣,生起了火花,但碰撞過後,火光就消失了;想那曹操,不可一世,何等風光,但「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百花盛開、粉白黛綠,卻是萬芳凋零、蕭條落寞的前兆,雕樑畫棟卻有著斷瓦殘垣的結局,這就是無常的道理,人們以一生的時光去追求五欲境,但最後卻是春夢無痕、曇花一現,誠所謂苦海迷航也。

三、《大集經》云:昔有一人被二醉象(比喻生死)所追,遂抓住藤蔓(比喻命根),跳進井內(比喻三界內),有黑白二鼠(比喻日月無常),齧藤將斷。井邊有四條毒蛇 (比喻地水火風四大),下面有三隻毒龍 (比喻貪瞋癡三毒),此人往上看二象已臨井上,內心憂惱恐懼,忽有蜜蜂飛過,有五滴蜂蜜(比喻五欲)滴入口中,此人誘於蜜的甘甜,而忘了危險,此例就是比喻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後受無量苦惱的情形。

經文

此五欲法,與畜生同有;一切眾生,常為五欲所使,名欲奴僕;坐此弊欲,沉墮三塗。我今修禪,復為障蔽,此為大賊,急當遠之。如禪經中說:生死不斷絕,貪欲嗜味故;養兔(冤)入丘塚,虛受諸辛苦。身臭如死屍,九孔流不淨;如廁蟲樂糞,愚人身無異。智者應觀身,不貪染世樂;無累無所欲,是名真涅槃。如諸佛所說:一心一意行;數息在禪定,是名行頭陀。

大意

說明五欲法,與畜生同有,行者應急當遠之,並舉禪經以明之。

導覽

一、五欲法不僅與畜生同有,甚至欲界眾生都是以追逐五欲境為走向,眾生在五欲境的驅使下,甘為五欲境的奴僕,但五欲境是「弊欲之門」會產生無窮的流弊;是「三塗之路」會使你墮落三塗,眼前也會使你不得安寧、身心躁動,障住對正法的覺受,外緣又遇不到善知識,無由轉變命運,趨吉避凶。

二、時下流行禪修,然禪者佛心,佛心乃體會六道輪迴的過患、世俗無常的出離心,以及觀眾生苦與恩德而發的菩提心,以及現證空性的智慧等等,是故我今修禪的目的,就是要體會這些概念,而不是離開對六道過患的觀修、無常的觀修、因果的觀修、淨土的觀修,而說修禪,若離開了這些觀修與了解,佛心何在?故有志於將凡夫心轉為佛心的人,應急當遠離五欲大賊。

三、《八十華嚴經》三十七曰:「識為田,業為種,無明闇覆,愛水為潤。」因此「生死不斷絕」是因為貪欲愛水滋潤業種,業種為無明所薰,是未來輪迴的因,業種要有愛水的滋潤,如同種子要有水肥的滋潤,若愛水枯竭,則不會受生死輪迴之苦,所以愛不重不生娑婆。若能對治追求五欲境的心態,而超然物外,則此人必為世間的賢人君子,也必為出世間的佛門龍象。

四、「養兔入丘塚」或作「養冤入丘塚」(如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述),如果有一天我們臨命終時,發現我們用一生寶貴的時光把冤家(追逐五欲的貪欲)養大,帶著貪欲以及觀待貪欲所生起的惑業入墓,並帶到下一生,會以種種的苦痛來酬償所造的惑業,並且成為修道的障礙。「虛受諸辛苦」,指五欲境是無常法,會隨緣變化,隨著善業的消失、惡業的現起就轉眼成空,披星戴月、辛苦追逐,得到亦如海市蜃樓,轉眼成空,失去時更苦,死後墮入三塗。

五、我們追求五欲境,是因為愛著自身,為了帶給此身歡樂、滿足,故執著於財色名食睡的享受,變成衣食之奴,其實這個身只是一個臭皮囊,卅六不淨臭穢之物充滿其身,九孔常流不淨,實不必為這個苦器服務,若有此認知,則不應去追逐五欲以求得滿足,而應以此身為法器,好好修行。

六、「廁蟲樂糞」的「糞」比喻為五欲境,因為糞與五欲境的本質相同,會引導我們種惡因,將來感受痛苦、不清淨、臭穢的果報,因此追逐五欲境的人,與蛆逐糞無異。追求五欲境,主要是為了滿足自身,但自身是不淨的,而我們偏偏愛戀不捨,故與蛆逐糞無異。得到涅槃、得到四禪八定,或得到初禪輕安的行者,回過頭來看追逐五欲的世間人,誠如廁蟲樂糞,無可樂者,吾等雖修學未成,但在教法上應有所認知,隨順此種體會與覺受,慢慢的使自己不被世間的五欲境所擾動,而達到內心的平靜祥和。

七、「一心一意行;數息在禪定,是名行頭陀。」 假設我了解五欲境的過患,不會被其迷惑,但人與人之間的恩怨情仇,一下子看不開,在這種情況下,無法專心修學,即使念佛也是夾雜著煩惱,故此時要修數息,先使內心平靜,把心繫在呼吸上,只見息的出入,內心渾然忘我,把世間的林林種種、紛紛擾擾徹底放下,此時是非善非惡的無記狀態,並在無惡的基礎上建立善法,所以數息觀是禪定中很重要法門,為二甘露門之一。

八、訶斥五欲之要領,歸納如下:

(一)不可小看誘惑:有些人認為自己對吃不講究,對穿不在意,對色很淡然,對名利也很看得開,因此誤認五欲境不可怕,其實是因為未面對境界,如晉文公遇到美女南之威,三日不朝,因此說後世必有以色而亡國者。

(二)應把五欲視為過患:色如熱鐵丸,執之則燒;聲如塗毒鼓,聞之必死;香如憋龍之氣,嗅之則病;味如沸蜜湯、蜜塗刀,舐之則傷;觸如臥獅子,近之則齧,《摩訶止觀》記載古德之詩:遠之易為士,近之難為情,香味頹高志,聲色喪軀齡。故應訶之、棄之。

(三)對治五欲:吾等眾生無量劫來,六根常攀緣六塵,故冤受生死輪迴,對治五欲實如烏龜縮首,收攝六根不對六塵,內心安住正念,培養自己對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境的克制修養,不要心隨境轉,方能有利修學。(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