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期::共修研學-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

佛說八大人覺經(一)

 編輯部整理

觀待二覺名為佛

所說經法由悲心

眾生由之得大樂

此時即是八大覺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前言

本會於九十一年九月十五日起,對養成班同學開設《佛說八大人覺經》研討課程,業已研討完畢,茲將講說討論之內容、心得整理於下,陸續刊出,敬請指教。(編輯部)

緣起

為利益遍虛空界的有情眾生,必須成就正等正覺,為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眼前研學經教為成佛之資糧。目前因緣是《佛說八大人覺經》,為什麼要選擇這本經呢?因為文約意豐,只有三百七十二字,但義理非常豐富,含攝小乘與大乘的成就,並且編排一個學佛的次第,使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能夠攝持佛法的綱要,此其一。其二所參考的註解有 雪公老師的表解(師承)、寶靜法師的講記(天台之注經法)與續法大師的疏(賢首之注經法),想要了解中國祖師的注經,或依賢首、或依天台,然各經之注分量皆多,唯有八大人覺經的注解不多,可藉此看出這兩派如何注解,對有心深入中國祖師的注經法者,會有很大的幫助。再者道源老和尚的八大人覺經講話言淺易懂,適合初機閱讀,前述之注解猶如畫龍,另有蕅益大師的三經解,其中對八大人覺經之注解猶如點睛。以上是所依據的注解,希望對教法有這樣的深入,用教法的概念來辦事,所承辦的事情才是佛事,如果沒有以教法的概念來辦事情,就算是辦佛事都變成世間事,如果有教法的概念,即便是穿衣吃飯通通變佛事,古德云:「巧把塵勞作佛事」即是。

研學方法

雪公老師的表解過脈一次,再依寶靜法師與續法法師之注,了知天台的注經方式與賢首的注經方式,後依蕅益大師的點睛,掌握經文的要點以利觀修。

壹、本經大致

「佛說八大人覺經」,先明佛義,若曰通義則依十四講表所云,佛是智者、覺者,覺是因、智是果。透過覺察覺悟得到智慧,透過覺察對治煩惱障,所得到的智慧是一切智;透過覺悟對治所知障,所得到的智慧是道種智與一切種智。覺察煩惱障所要建立的是人生觀,人生觀分為當前所受與當前所造;覺悟所知障所要建立的是宇宙觀,宇宙觀分為空間十方與時間三際。宇是空間十方,宙是時間三際,此即所要知的範圍,建立正確的宇宙觀就得破所知障,得到道種智與一切種智,以上通說佛義。

其次依寶靜法師的注解,先看寶靜法師注解的原因為何?乃因天台的注解較普遍於賢首,想要依中國的祖師研究佛理時,一定要對天台有所了解,天台是解經最標準的格式,中國祖師注經十家有八家都是天台,所以對天台的注解有所了解,則深入中國祖師注解的能力就會轉強。天台講經有其格式,依其格式能得經旨。世間亦然,各門學問都有其規格,方能產生有能力之大家。

彼云佛義是覺悟,所對的是迷,迷是無明,無明是背覺合塵,違背覺性與塵勞和合,即是煩惱意。覺分為本覺、始覺、究竟覺。以本覺為因(有成佛之潛力),以始覺、究竟覺為果。若配十四講表而言,則覺察、覺悟是始覺,到圓滿覺才是究竟覺。本覺是約眾生的性德(本身的能力)而言,即每一個人皆有成就究竟覺的潛力,這就是本覺。不只人,甚而狗、貓、雞、鴨乃至螞蟻都有這樣的潛力,只是除了人以外,其他道的眾生都比較難發揮,而人是最能發揮潛力的靈長動物,所以在人道不學佛是最大的浪費,等到有一天失了人身,才知道得人身難。或云於人道時學佛很容易,這是因為我們生在台灣,假如把世界的人口當分母,學佛的人口當分子,答案近乎零;若把學佛的人口當分母,把學習正知見的人口當分子,答案也幾乎是零。

別說佛義是釋迦牟尼佛,通說是得到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聖者,不論通別都有能力來說這大人覺悟的八種事相。於八個條目中,一、二條屬自度,三至八條屬度他,如因第三條的經文中提到「菩薩不爾」,菩薩就是發心度他的;或云八大人覺經中,八條皆是出世了義,然若以中觀派的判別,了義是屬於空義,不了義是緣起(如果只許可空義為了義,其它的緣起都是不了義時)則第一覺悟與第四覺知是了義,其餘都是不了義,因為第一覺悟與第四覺知是根本位(以根本智現證空性)的事情,其它的都是後得位(以後得智重緣世俗)的事情,後得位判為不了義,根本位判為了義,所以有一本書為「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彼書即是以空性、緣起來判了義與不了義。

早期譯法不分題七例、文三分。將經題依七例來歸類乃智者大師(西元五三八至五九七年)之發明,分為:人、法、喻(單三)、人法、人喻、法喻(複三)、人法喻(具一)。舉例明之。以「人」立題有《維摩詰經》;以「法」立題有《正法念住經》(如何讓正法住世,如何讓心安在正法上);以「喻」立題有《寶積經》(證悟空性修學善法,則如寶積而不失);以「人法」立題有《文殊(人)問般若(法)經》;以「人喻」立題有《如來(人)獅子吼(喻)經》(如來的講法如獅子吼一樣,百獸震伏,佛說法群魔喪膽);以「法喻」立題有《妙法(法)蓮華(喻)經》、《般若波羅密多(法)心(喻)經》(喻如大般若經的心臟);以「人法喻」立題:《大方廣(法)佛(人)華嚴(喻)經》(大方廣是法,大是法體,即是空性,空性遍一切法就是大;方是法相,各類方所都能起現形,只要隨緣就起現形;廣是法用,作用非常地廣,是法的體相用。佛是人。華嚴是喻,代表菩薩在因地的修行,因地的修行特指六度,別目是萬行,乃各類的善法,總綱是六度。學本經就是以菩薩種種的法行來莊嚴佛果,像花在莊嚴佛堂一樣)。

文三分是東晉道安法師(西元三一三至三八五年)發明的,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東晉的道安法師認為經都有三分,可是當時並不認為他這種看法是高明的,後來親光菩薩的《佛地經論》進來以後,彼論云:諸經三分乃教起因緣分、正教所說分、依教奉行分,道安法師的說法才被肯定,大家稱道安和尚知判經是「彌天高判」。

貳、釋題

八大人是大人覺悟的八條事相。大人分為作大雄與辦大事,二者的關係是觀待的。知人所不知,能人所不能的是了脫生死。「知」是了生脫死(二種生死)的知見,此人所不知;「能」是對了脫生死(二種生死)有能力,此能人所不能;所以作大雄。辦大事是觀待於作大雄,而自能了脫生死、廣度眾生的主體是在於能不能幫助眾生了脫生死,這才是所有度的主體。度就是度他了生死,廣是對一切有情,為了度他了生死,所以自己要先了生死,廣度眾生亦須觀待於了脫生死,了脫生死亦須觀待於知與能,故作大雄辦大事是相互觀待。

覺,為了覺他,所以必須先自覺。自覺正面來說就是破迷啟悟,反面來說就是不被假蔽,自覺之後方能覺他。破迷啟悟就是覺察、覺悟,也是寶靜法師所說的始覺與究竟覺,始覺是破迷啟悟的開始,究竟覺是破迷啟悟的圓滿,破迷啟悟的反面就是不被假蔽,假是煩惱障、所知障。

經的梵語是修多羅。修多羅有很多意思,雪公老師於《佛說阿彌陀經義蘊接蒙》全說出來了,共十一個意思。

一、泉涌:學佛以後文思泉涌,因有法水源頭,美好的概念會一直涌現。所以真正學佛的人,心思不會閉塞。常人中年後通常都腦筋枯竭,說話繞來繞去,煩惱很重。若讀經的人就可以心思靈動如泉涌,面對境界時, 能很快地將正確的觀念從心裡引起,起煩惱時,很快地就可以找到對治法將煩惱對治掉,很快地就可以體會別人所說的話,很敏銳地就可以知道別人的需求、想法,以及應該有的正確觀念,這些都是讀經內化的好處。

二、出生:因為有美好的概念,所以出生種種的快樂,所有的快樂是來自於美好的概念,可是世間人看不到這一點,他們以為除了美好的概念以外還有快樂可得,其實沒有。就算大富大貴若沒有美好的概念,也不知要如何過日子呢?如曹操是大富大貴而沒有美好概念的人,他覺得每一個人都想謀害他,晚上睡覺時,稍有動靜,就覺得有人要來謀害了,這種日子要怎麼過,這種的大富大貴又有什麼意思呢?

三、顯示:依經教修觀心識,對境會顯示出境之是非、善惡、真假、曲直。如古代的聖王,能辨別善惡與賢佞,而能親賢遠佞。當學法學到很深入時,自然就會顯示此種能力。如  雪公老師顯示力就很強,看一個人走路的神色,就可知道這個人的人生禍福百分之七十,講第一句話就知百分之九十,這就是顯示。孔子說:「人焉廋哉。」所以在大德面前不能作假,大德一看就知道,無可掩藏,這也是讀經的好處,亦是讀經內化才有此殊勝功德。

四、繩墨:做木匠的人拿繩子來做種種器皿的尺度,以法為標準來衡量種種事情,就是繩墨。做這件事情是功還是過,完全用法來衡量。然法須是根據佛說、根據祖師大德所說,祖師大德亦不離佛說。

五、貫串:世間有很多的道理,都需用佛理來貫串。珠子散落地,就以一根線串起來。經就是串起世間、出世間的事。如本經,從第一覺悟到第二覺知是小乘的成就,第三覺知到第八覺知是大乘的自行化他,八大人覺經就是貫串小、大二乘一切成就,如同繩子將散落珠子貫串。

六、攝持:經文裡面有明顯的意思與微言大意,如第一覺悟,明顯的意思是觀世間的苦空無常,含藏的意思是入定現證空性,破除人法二執此即是了義。

七、徑:一條通往成佛的道路,經即是引導眾生通往成佛之大道。有書名為「徑中徑又徑」。第一徑就是以通途法門為了生死的路;第二徑是以淨土法門為了生死的路;第三徑是以持名念佛為了生死的路。

八、常:不變義。經所論二諦之理,萬古不移,即如以布施而論,布施得富貴,誰來都一樣,佛有沒有出世都一樣。但是,佛不出世,我們一定不會知道布施得富貴,且看布施是越來越貧窮,怎麼會布施得富貴,這樣的觀念需待佛的開導,方能生起如是功德。

九、典:楷模義。經典所說的就是典範,為吾人三業所依之標準。文天祥說:「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想要把聖賢典範維持,只要依經而行就對了。

十、由:從經文、經意通往生死的大道。

十一、法:軌則義。通往成就的軌道與法則。

讀經時,要很慎重地聽到「經」這個字,因為「經」字有十一個含義,當一個讀經班將經典透過講解而內化以後,不曉得能帶給人生多大的快樂,有一天回思往事時,才發現所有的快樂都是讀經而來的,會對這些經本非常地恭敬、非常地恭敬,以上是《佛說八大人覺經》的經題。(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