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期::大德法語-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

 道源老和尚

本經雖屬方廣部

本質即是般若部

若能通達自相空

觀待名言真了義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是全經的題目,簡稱圓覺經,整部經文就在這題目上。略疏序是對大疏(宗密大師對圓覺經之注解)作序,作序者姓裴名休,官銜多:「金紫光祿大夫守中書侍郎尚書門下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其中金紫光祿大夫乃官名,魏晉以後有此封號,謂光祿大夫(漢武帝時改中大夫為光祿大夫,為掌議論之官。唐宋以後成階官之名,為從二品官員,相當於現在顧問),之加金印紫綬者(賜穿紫衣身上佩帶著繫金色絲帶的金印),在柳公權的《玄密塔》的卷上都有,此光祿大夫,比別的光祿大夫特別,古時候光祿大夫不只一個人,可是別的人沒有金紫玉帶,裴休有,所以標上「金紫」兩字。守中書侍郎是中書省(古代掌理國內機要大事之官署)的侍郎,乃二品官,如副尚書,即副宰相,尚書(乃掌管六部),門下(掌獻納諫正及司進御之職),平章事(為宰相之職)。按唐代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非今日之省)之主管如各朝之宰相,中書、門下有設尚書(乃主管名),而尚書省設有左、右僕射分管六部。又充任集賢殿大學士,古時皇宮裡有很多大殿,裴休任集賢殿大學士(管理人),這樣的官銜一直到清朝還都有。

「撰」,著述,昔做大官允文允武,而且對佛法有研究且非常的透徹。比如現在要出一部書,會請做大官的寫篇序文,認為是很光榮,或題幾個字也好,至於他懂不懂佛法,是另外一個問題。然此處不同,乃因裴休真正懂佛法,不只作大官,還是位大居士。

一般序文分兩大段,乃序理與序事,若以序圓覺經而論,首先讚歎圓覺,將整部經法張開。然若論修行用功到究竟處則無有可說,更別說作文章了,真正用功修行是不著文字相。然為了要宏揚佛法,還是離不開文字,然做文章怎麼做呢?沒有話找話!可是你找的話不是廢話,這文章就是好文章了。

夫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夫是發語之詞,血氣之屬乃指一切有情,「屬」當類字講,凡是血氣之類的眾生必有知(知覺),沒有知覺就叫無情,如草木、山河大地、石頭土塊等等屬於無情。乃因沒有知覺故!凡有知者必同體,這就說到佛法上了。一切動物都有知覺,雖是不同體(各人知覺不一樣),懂佛法的人知道是第六識不一樣,即使是一隻蚊蟲、螞蟻,甚而其他下等的動物都知道貪生怕死,此即它的知覺!一隻蚊子正要在腿上咬,你準備打它,還沒有打到就飛了!即使是一隻螞蟻,你一動它,它就跑得很快,拼命逃命!彼之知覺與其他有情不一樣,乃各有各的第六識。第六識是依著第八識而起的,第八識又依著真如起的,真如則眾生同體,真如是第六識或第八識的體性,而非八識,若論體性(真如)則眾生同體,凡有知覺的眾生,一定是同體。

所謂真淨明妙,虛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此真如不但是心識之體,亦與佛同體(佛性),然佛性行相如何?佛性無相,形容為「真淨明妙」,真、真而不妄,淨、淨而不染,明、明而不暗,妙、妙不可思議。其次「虛徹靈通」亦是讚歎本體的。「卓然而獨存者也」卓然、就是超然立世,超出一切萬事萬物而獨存,它不被什麼事所轉動。眾生在六道輪迴裡,一時天上、一時人間、一時餓鬼,然真如卓然獨存,不受轉動的。

或問本體與我們什麼相干?前述眾生血氣之屬必有知,有知必同體!此真如是一切眾生的本源,或問一切眾生從那兒來?一切眾生都是由八識來的,八識由何來?是真如隨緣來的,此真如(本體)才是一切眾生的本源。此下將一切大乘經上所說眾生本體之心,佛安立種種不同的名字,序文都收攝加以解釋。為什麼除了佛性以外還要安立如此多的名字?此法性可有各種義理的解釋,所以有如此的名言安立。此在家居士裴休真了不起,對於心性有認真的研究,對於不同的名言安立都有很恰當的註解。

是眾生之本源,故曰心地」,心地是眾生的本源,此一心之地非心,依之能生一切萬法,如同大地,一切萬物都從大地上生出來,心以及一切眾生乃至器世間皆從此處生出來,是一切眾生的本源,故曰心地。「是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菩提,翻成中國話為「覺」,乃佛證得法性的智慧,是在佛那一方面的成就。至於眾生雖發菩提心,但沒有得到菩提果,所以是諸佛之所得,名為菩提。「交徹融攝,故曰法界」,法界即法性,萬法之性皆同,乃交徹融攝(互融互攝),如因陀羅網寶珠互相交徹融攝,名為法界。「寂靜常樂,故曰涅槃」,《涅槃經》說萬法的本體為佛所證,故曰涅槃。涅槃,翻成中國話為寂滅,清靜不染且寂靜。常樂,涅槃有四淨德,名為常樂我淨,此樂是寂滅之樂,所以寂淨常樂是涅槃四淨德。「不濁不漏,故曰清淨」,有的大乘經上名法性為清淨法,何以名為清淨?乃因不混濁、不漏失,超三界而獨存,所以叫做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真如」,《大乘起信論》將萬法的本體名為真如,不妄謂之真,不變謂之如。真乃不虛妄,如是不變異,所以本體是不妄不變,名言安立為真如。「離過絕非,故曰佛性。」離一切過,絕一切非,名言安立為佛性,佛性何有過與非?「護善遮惡,故曰總持」,有的大乘經將本體取名為總持,乃總一切法、持無量義,能護一切善法,遮止一切惡,名為總持。「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法身在藏名如來藏,乃約眾生身上(含藏如來)被煩惱所覆蓋,所以稱之為如來藏,如同藏寶的櫃子,裡面含藏著七寶,無法看見,乃因被隱覆著。「超越玄閟,故曰密嚴國」。本性是超越玄閟的,可以名言安立為密嚴國,乃是秘密的莊嚴。「統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故曰圓覺」。舉本性之各種名相,大主義是在揭示圓覺、讚歎圓覺。圓統眾德而大備,一切功德以本性作總統,名為統眾德而大備。覺爍群昏而獨照,爍光照,照何境界?照了一切凡夫,何以故?凡夫是群昏(眾生都是昏昧),能以普照眾生的昏暗,即爍群昏而獨照,單獨的照耀不被群昏所障蔽。合此二義故曰圓覺。「其實皆一心也」乃眾生所能證悟的體性。此篇序文,是做圓覺經略疏的序,然不先讚歎略疏而先讚歎圓覺。然如何讚歎圓覺呢?將一切大乘經說本體的名言,都收集並加注解,這在文法上則是賓,最後收攝入兩句「統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為主,有賓也有主。「其實皆一心」,歸到開首「血氣之屬皆有知,凡有知者皆同體」,凡有知覺的眾生,都是同體,乃一心所證悟之性,往下再鋪陳,由這一心,再講到一法一道。(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