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期::啟蒙園地-心靈成長營返班活動報導-家長班研討專題
如何將論語應用於日用平常
光真
十一月底,因為女兒忙著學校百年校慶啦啦隊表演,本來以為這次返班恐怕會缺席,結果啦啦隊練習臨時取消,女兒也很高興沒有破壞全勤紀錄,她常常說自己跟這個班很「契機」,看來果然是真的。
這次的返班主題是「如何將論語應用於日用平常」,事實上,儒家學說一直是心靈成長營課程的主要依據,不論弟子規、孝經或常禮舉要,都是為了讓孩子在人格養成的初始階段,就能儘早接觸到孔子的忠恕、仁德與溫良恭儉讓等美好概念,從儒學入手,先建立一種對人生的正確態度,一種己立立人、上承下化的高遠視野。孩子們有了這樣紮實的道德基礎,做起事來自然能趨吉避凶、人天護佑,日後若有機緣接觸佛法時,也不會流於空泛虛無或獨善其身。老師常說孔子是八地菩薩以上乘願再來,乃因儒家悲天憫人、為天下蒼生辛勤奔走的入世情懷,至於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與顏回其庶乎履空與佛家發菩提心利益有情,欲拔其苦、欲與其樂是相同的,現證空性的出世觀照,亦是有相同之意趣,儒佛兼修,才能讓自己的修學更完整,人生也才能出入無礙。
儒家雖是中華文化的道統所繫,然而在現今的學校教育體系中卻備受冷落,小學階段只有在社會課本裡面介紹幾句,國中也只在一篇課文中選錄了幾個章節,一直到高中,才有比較完整的教導,但在高中沉重的升學壓力與未來「競爭力」的考量下,學校只注重英數理化等工具性強的科目,對於論語只是草草帶過,又如何能指望孩子們對其中的微言大意有什麼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為此,老師很鼓勵蓮社的孩子們及早接觸讀經教育,讓孩子在記憶力最好、心靈也最純淨的童稚年紀,就接受儒學的潛移默化。但老師認為,在參加讀經班之前,若沒有先對儒學的重要性有所體認,很容易就會因為決心與好樂不足而影響成效。因此老師特別以「如何將論語應用於日用平常」為題,為大家闡述論語的偉大處。
在本文科判中分別以「總明」(孔子一生的學行次第)、「別述」(表現於日用平常)與「結示學成行相」為綱領,此從論語總計一百三十二條有關孔子自述一生行誼、或他人對孔子的紀錄中,擷取三十多章,分門別類編述而成,期望孔老夫子的所思所言、行止進退,都清楚地呈現出來,讓我們對這位偉人的內在思維與外在行為都能有更透徹的了解,做為我人日用平常的準備。
以「總明」所列為例,「為政第二」篇裡,孔子晚年對自己的一生做過一次近乎「臨終檢討」式的總結,他是這樣說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段文字大家都琅琅上口,但老師講來卻是別有深意。
所謂「志於學」,不是孔子十五歲才開始學習,而是十五歲就有志於學習治國的大道,胸臆中充滿修齊治平的使命感,就像佛家所說的「發願」,先有此好樂之心,學習起來自然專心致志,事半功倍。老師曾說,現代父母都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殊不知人生真正的起跑點,乃是他們所立的志向。立志的方向一旦錯誤,人生的走向就完全不同了。有人只求名利雙收,結果因不擇手段,最後反倒身敗名裂;更多人則是渾渾噩噩過日子,直到大限來臨,驀然回首,才痛悔自己一生空過,了無所得。
「三十而立」,指的是孔子三十歲就已建立了完整的人格,得到了「仁」的證悟,立志要利益眾生,這和西方強調個人權益的「人權」是不同的。「四十而不惑」,則是孔子在四十歲時已具「慧眼」,能將五欲六塵中的世俗煩惱完全對治。「五十而知天命」,從個人而言,「天命」是指一個人此時此刻應該扮演的角色、應該承擔的責任,所謂下知人事、上達天命,這也是雪公太老師強調的「敦倫盡份」。
再從大處來看,「天命」是聖賢應荷擔的教化天下的大任,孔子五十五歲才開始周遊列國,要將大道傳布於天下,這一傳,就傳了上下五千年、縱橫數萬里,即使歷經秦始皇焚書坑儒、毛澤東十年文革,木鐸之聲依然振聾起聵。有時想想,孔子既無世俗權勢和武功,又無宗教家的神通靈感,單以一介布衣、滿口仁義道德,竟然就能影響如此深遠,若說沒有天命護持,還真令人難以解釋呢。
「六十而耳順」, 雪公太老師選集裡是說孔子此時已洞悉世事,沒有聽不懂的事情,凡事都能原諒,都能了解;或者可以說,孔子已破除我執,能像一面鏡子般,將別人的話語清楚映現、如實理解。而老師則進一步指出,孔子到六十歲時已具「法眼」,能通達眾生的根器,隨機說法皆能契理契機。至於「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雪公太老師選集裡說,孔子到了這個年紀,已不需藉「生忍」和「法忍」來收攝身心,而能在隨意自如、全無勉強的情況安住於正道中,這已經是大菩薩的修為了。
講解孔子一生的修學次第,末學只能慚愧,自己雖已過「不惑」之年,但對人生的意義與走向仍然困惑重重,進退失據,正如老師說的,「中年而大惑」。過去浪擲的時光已無可挽回,但末學下定決心,一定要克服種種障難,把握每一次聽課的機會,讓自己能有所增上,更要善盡母職,帶孩子持續返班,希望孩子能在唐老師引導下,早日確立人生的目標,不管入世出世,都能夠以儒家的仁道和佛家的聖道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