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期::日常省思
論語研學心得
心筑、智中、淨調
文化精華在儒學
綱要攝持是論語
若能尋章求領會
一一皆是大人學
論語讀後感 / 心筑
中華文化即是大學之道,是大人之學,不僅自己清淨本性得以彰顯,亦能幫助所有天下人,將全部都做到最好,這叫做「止於至善」,乃發廣大心,立堅固願者能得其利益,故而佛法傳入中國,能與中土相應進而發揚。老師擇以論語為吾等紮根,繼而從中凝聚吾等學習與辦事的共識,實為用心良苦,從去年始至今年四月底方將學而篇研討結束,進度雖然看似緩慢,但實則受益良多,從來不知道自己成長階段中所錯過的,竟然是這麼美好的中華文化,國學課程當是身為中國人的驕傲,而不該被視為劣於英語乃至於其他數理課程。上課的過程中,藉由老師另類的引導,也期許自己,克服煩惱習氣,並學習從五倫下手,立住腳根,建立人格與見地,進而體會聖人、佛菩薩度眾之心。
中國所以不亡,實因中華文化不亡,而中華文化乃倫常之理,所有的學習必得從五倫中落實,所有的福氣亦從五倫落實當中而得,我們與眾人之間的相處,與這世間萬物的相處,跟這個環境中的五倫發生關係,產生各種的互動,通過層層關卡、種種考驗,學習沒有自我,才是真正圓滿自他關係,成辦種種事業的關鍵因素。
西方社會依著其特有的民族性,而發展出與東方不同的社會風俗習慣以及倫常關係,吾等卻只一昧學習表象上的對等關係,而忽略了尊重與冷漠、熱情與狎慢、自由與放任之間的分寸,削足適履的結果導致社會結構急速地壞亂,也令中華文化的謙沖、淳厚隨著一股無法抵擋的潮流而日漸消逝,師常云:此皆是不讀書之過也。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斷地學習、時時刻刻地學習、反覆不間斷地學習,學習中華聖賢文化,學習覺悟所有的萬事萬物,並且領會其本體,學習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學習克除自己的私欲,檢點自己的行為,出言、辦事乃至於起心動念處皆要講究,反省自己的動機、態度,由論語中,由老師的身教與言教中,體會中華文化的沉潛、莊重,在日用平常的點滴之中,皆是當用心處、皆是當學習處,皆是改變命運處。
我執如同銅牆鐵壁,關閉了我們的心眼,框住了我們的見識與命運,看著自己凌亂的筆記,像極了從未用心調整過的思緒,從未認真調伏的執著,我執難對治,必得要從仁心下手,了凡先生那面對命運深沉的無奈,也是透過發心立願而豁然開朗,「我欲仁,斯仁至矣」,倘若無法發起仁心,是怎樣也無法逃脫命運的束縛,而我欲仁否?我欲仁,斯人至矣!
論語心得報告 / 智中
這一年多來對於論語的學習和研討,覺得自己改變甚鉅。剛加入論語的學習時,只是抱著聽一聽的心態而已,這從自己在前面幾章的筆記就可以看得出來:凌亂無章法、重點未寫明等,所以往後想複習時,總是毫無頭緒,不知從何著手。後來,隨著研討的次數和經驗的累積,對於重點的掌握有比較詳細的概念後,上課較能夠進入狀況,研討論語實為日後上佛學課的重要基礎。
能參與論語的研討實是非常幸運。在此之前,對中華文化和佛學的認識只是剛起步而已,此時正需要一個能夠銜接儒佛橋樑的基礎課程,而論語的開課正好符合了這個需要,更幸運的是開課時間沒有與學校的課程衝突,也才能讓自己有機會去把握這段因緣。
雖有如此殊勝因緣,無奈末學資質駑鈍,再加上初始的學習不夠認真,導致對於論語的深入內涵不得其門而入,幸好在場研討的學長多是經驗閱歷豐富的長輩,以及老師過人地耐心指導,故除了能夠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之外,還能聽聽其他長輩對於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觀點。一開始,對於其他長輩的觀點多無法領會其意,畢竟當時看事情的角度太世俗化、沒有長遠的考量,但隨著對課程了解,以及對佛法有較多概括性的認知時,就能了解長輩們切入的角度了。更重要的是,在研討論語時,老師多從佛法的角度切入,不像世俗對於論語的研究只是將各家的注解加以統整,然後將儒佛二分;在論語的研討裡,給末學一個很大的啟示就是,能夠將儒學與佛學的觀念互通,進而作言語文字的轉換動作。因為儒學是比較偏向世間法的,與一般人談話若有機會談到好的觀念時,說佛法的專有名詞並不能使人了解,這時儒學,尤其是論語之中的比喻和舉例就顯得格外重要的了。一個高明的學問,或是一個好的觀念,是要能夠被人們所了解的,所以其中對於意義和比喻的掌握,如何讓人「懂」,又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所以佛菩薩廣學無量無邊的法門,工具如此多,但事實上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圓滿佛果,這與我們研討論語的目的是不二的。
既然有了目標,那麼方法當然也要加以掌握,才會達到目的地。對於論語的講說可深可淺,但其中內涵的精要處卻是相當深奧難懂,如果沒有佛法加以配合,真的很難明白孔子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不過還好有老師指導我們看到真正的方向,才不至於誤入歧途而不自知,因為對於經教中文字的所表達的意義、甚至是言外之意,都是非常重要,不能會錯意的。
回想這一年多來對於教法的學習,從原本只有論語到後來慢慢接觸到其他更深一層的佛法,這都要感謝老師和其他學長,當然,這些道理都不能只是光說不練,就好比在陸地上造的船,雖然外表光鮮亮麗,但也要拿到海裡面才知能不能航行;而在研討中,除了針對經文的內容做研討外,更重要的就是如何拿這些教理實際運用在生活中,聽聽長輩們的看法和寶貴的經驗,畢竟能在生活中實踐的學問,才是真正的學問。另外研討中也讓各位學長練習學講和發表心得,這對末學在口才方面的訓練和資料的蒐集整理上都有很大的幫助。而論語所討論到的總是與生活中所面臨到的問題相當貼近,所以在生活中面臨情境時,看事情的觀點自然與一般人有所不同,也與從前的自己不同,末學知道,學習佛法和論語,最重要的便是自己必須改正錯誤的觀點和想法,進一步修正自己的行為、然後利益他人。聖人和凡夫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看事情的觀點不同。看法不同,便會導致走向的不同,如何使自己看事情的方向與聖人愈來愈接近,是我們所要努力的。當然,除了希望自己能繼續有所長進外,還希望能夠引領一些有興趣的同儕一起來上論語,做為學佛前的重要基礎,以及日常生活中滋養心靈的重要元素。
讀論語的心得 / 淨調
下筆之前徬徨了好一陣子,因為自己很清楚對論語的了解相當微少,絕大部份的學習都是來自老師上課的教導,雖然說筆記是抄了很多,但是真正讀到心裡頭的可能不到其中的千萬分之一;但是由於老師慈悲,讓自己有機會把那零散的概念與微不足道的體會重新整理、組合,藉此自己也小心謹慎地構思,希望對大眾能有所供養。能夠學習到由 雪公老師傳承下來的中國文化是一件非常幸褔的事,因為自己念的是理工科,本身對於文學又沒有很大的興趣,所以如果沒有這個機會,我想對於中國文化的概念就會一直停留在國、高中時期,而停留在那個階段的印象是不可能對自己國家的文化有所肯定與感到興趣的。而學習論語更是文化重點所在,老師把中國文化之鑰抉擇了出來,交到了我們的手上,幫我們省去可能是一輩子不得其門而入的摸索,就像老師上課所說的,不要以為學長們只多學了你一、兩年,其實那樣的機緣可能是要花一、二十年來學習的。對此有些微的體會是在自己想找一本有關工作方面的專業參考書時引發的,省掉的光陰,我想是真正用心的人才能體會的深刻吧!不像自己只是匆匆一念。
學習論語特別可貴之處是能應用於日常生活,然而現在的我就好像學生在學一個理論,在理論不清楚或是不熟悉前是談不上應用的,就像一個簡單的電學公式,V=I‧R ,相信只要在國中學過的人對它都應該不會感到陌生,但這麼容易理解的公式卻可以用來解釋許多電子零件的工作原理,然而我卻是在二十幾歲才對這個公式有所體會。試想僅僅一個科學上幾百年的小定律都是如此隱隱地展現它的作用,那麼聖人、賢者所流傳下來二千多年亙古不變的儒家思想,其威力就可想而知了,只是這樣的道理是需要老師的教導,才能夠完整地認識它、肯定它存在的價值,除此之外,再加上自己在人事上的歷練與驗證,方能真正見到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也正是「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的道理。
雖然自己已經接觸到如此優美且深具實用性的儒家思想,但日常生活上的表現卻依然還是那麼地急躁、刻薄寡恩、不會隨喜別人的好,所以心裡常常會產生矛盾與衝突,明明上課時就以夫子之溫、良、恭、儉、讓為所願境,怎麼表現出來的會是不以他人立場來想事情,就算是替別人著想也不能切合對方心意、常常給別人臉色看、驕慢之心依舊,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衝突中,學習的心力就會漸漸地疲憊、行為愈來愈苟且,不過幸好都能在回到蓮榮共修後,在老師、長輩、朋友們的提攜與幫助下重新加強自己的信念,也再一次肯定中國文化固有的美好觀念。
要改變自己固有的習氣與觀念的確是辛苦的,但是自己也意識到世俗隨波逐流的生活更會使人不知所措、令人窒息,內心雖然會隱微地覺得不對勁,但終就因為無所適從而導致判斷也漸漸模糊,最後就這樣盲目地漂呀漂,直至老死。還好有幸自己能在蓮榮這樣美好的環境下學習成長,期勉自己能在性情上好好用功,涵養義理之正,變化氣質之偏,真正打從心裡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