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期::專題研學

如何從中華文化中開創出一條光明的坦途(下)

心妙整理

珍惜傳統美文化

勿讓頹風襲寶島

彈丸之地泱泱度

近悅遠來是西伯

 

研討主題

一、緣起

二、文化價值及重要性

三、台灣文化的優勢與傳承地位

四、國際化的立足點

五、文化能塑典造才,功在自行化他

六、啟蒙教育的教學理念與方法

七、結語   成功在於自己覺醒

                  

吾人不宜妄自菲薄

修己安人孔顏之樂

 

國際化的立足點

何謂國際化?變成怎樣才叫國際化?標準為何?國際化要問的是:自己的立足點何在?我能在國際化中獲得什麼?或失去更多?這些都應該深思。

國際化的意義,要先立足自己的傳統文化,肯定自己的文化歷史,具足自信心後,才能與國際間作各方面的交流,在學習他國長處時,而不迷失自我、矮化國格。若誤以為將移植外國語言作為官方語言,就是國際化的話,便在國際化的迷思中大輸了一場。誠如龍女士所言:「越先進的國家,越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傳統,傳統保護的越好,對自己越有信心,越落後的國家,傳統的流失或支離破碎就越厲害,對自己的定位與前景越是手足無措,進退失據。」

國際化的立足點是知識,知識之本是文化,先有自己立足之根,才有能力擴展國際交流,擴展實力。絕不是為了國際化而稀釋自己的語言文化,讓多元化價值觀搖動自己的根。自己文化之根是語言文字,如龍女士所提「語言是活生生的千年老樹,盤根錯節,深深根植在文化和歷史的土壤中,移植語言就是移植文化和歷史,移植價值和信念,兩者不可分」。

國際化的確需要知己知彼,「知己,要決定什麼是自己安身立命、生死不渝的價值。知彼,所以有能力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看得懂的文字、講得通的邏輯詞彙去呈現自己的語言觀點及典章禮樂。」換句話說,有能力開放自我,並找到國際能理解的方式來呈現自我,才能與世界交流。

雖然國際化已形成世界潮流、不得不然,然對國際化價值混淆,及對多元化負面思考時,國際化反使我們未受其利,先受其害。試問:我們人民的心智都能建基於傳統文化上?我們有創造性的思考能力嗎?有對自己語言文化的深耕、厚植?有深入了解國際複雜的思惟和運作嗎?我們的媒體水準國際化了嗎?對現在國家的策略格局,能掌握歷史感?這些都要有自知之明。

本土化不是用放大鏡去看台灣,用「去中國化」去矮化漢語文化。國際化不是移植他國的語言、節慶或風俗,用多元化去稀釋自己的歷史文化;也不是為了想要獲得全世界而忘卻了自己的根;更不是讓資金、人才與菁英的出走,換取劣質文化、惡風習俗的輸入。國際化是在多元文化當中,能肯定自我文化,再去吸收各種文化的特長,有能力保護自我優良文化,更以自己文化特長貢獻世界。像慈濟的大愛電台,就是以佛陀的慈悲文化為原動力,自行化他,把愛從國內擴展到全世界,這才是國際化。

二千五百多年前,印度因為有佛陀出世教化,幾世紀來世界各國遠到印度去取經求學,絡繹不絕,其中最有名的中國留學生玄奘大師,甘冒生命危險,隻身前往天竺取經,歷十七年學成歸國後,帶回唯識宗經典學問並建立傳承宗派。在電影「躍馬天朝血淚史」中,描述當時日本人非常欣羨大唐文化藝術,留學生最嚮往到唐朝學習的辛苦血淚史。這些都是令近悅遠來、具國際化的文化傳播史證。又日本人在保留語言文化方面很值得借鏡,他們將吸收來的外國文字,先納入日文的片假文,之後再將之轉換為平假文紀載保留。這也是國際化所呈現的重要特色之一。

 

文化能塑典造才,功在自行化他

從自己傳統文化出發才能談國際化,從文化深耕才能塑造典籍、造就人才。為什麼典籍裡有文化?先人的思想,建構在深廣的時空背景下,呈現出他們的智慧結晶,化為歷史典籍。為什麼文化能造才?從文化觀點看人才培養,我們從點到線,能有小才,由線到面,能有中才,線到空間及時間的流長,才能培養成大才,所以塑典造才一定要有宏觀的思想、格局,在時間長流中兼顧過去、現在、未來,能立足腳跟、放眼全世界,利益大眾,這才是真正的人才。反之,對文化的認識有限、眼光短近、格局萎縮,這樣是無法培養出人才。龍女士她真的是走得遠了、看得多了,想法可以放眼天下,帶領大家一起來思考問題。而人才的培養,除須具有寬闊胸襟、格局外,還須從微觀作起,即從文化傳承上,不斷學習才能累積、開創未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將自己培養成人才,不管小才、中才或大才,只要有理想,以服務他人為目的,使自己在文化的內涵上獲得充實,便能貢獻一份力量。

孔子替國家培養人才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在朝為官,一種是在野為士。在朝為官者如子貢、子路、冉求、公西華等人,有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官等,他們有使命感,懂得治國的目標及分寸。在野為士者如顏回、閔子騫等,他們有宏觀的思想、好學的精神,懂得充實自我、影響風氣。東漢的管寧,不論避難到遼東或回到鄉里,雖不在位,卻能隨處興辦教化,其移風易俗之功,更勝於在位者,所以朝廷非常重視。在朝為官如現在的政務官及事務官,從政務官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格局,從事務官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活力;在野為士者如知識份子,用筆和言語替國家找到出路;有民意代表負責監督預算,還有媒體人的評斷。

今天我們興辦啟蒙活動,是不是在培養人才?觀待老師、父母是否把它看成決戰點,在歷史洪流中扮演什麼角色來利益社會,是只看到個人的點而已、還是有線與面的格局。孔子在朝為官,能令魯國三月大治,周遊列國時,能受到各國國君器重、不敢輕視。所以希望我們同學們懂得培養人格,懂得讓人尊敬,有文化思想,不管將來個人修身、成家、為社團負責人、國家為政者等,都能善盡其位,各有表現。歷史上像范仲淹、韓琦、歐陽修,乃至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等,都是從文化中培養出來的人才。

 

啟蒙教育的教學理念與方法

教學理念也是結合前述文化的內涵,從肯定文化的重要性及價值出發,掌握文化的優勢為立基,在國際化當中找到立足點,及塑典造才等,都要靠文化。

什麼樣的水是靜水流深?龍女士說:好的執政必須要靜水流深、穩紮穩打。因為有了深厚的內涵,才能不隨波逐流,不會在時代洪流中淹沒自我。我們教學理念也是要靜水流深,不只師資們要靜水流深地增長自己,也希望同學們在我們教學裡培養靜水流深、穩紮穩打的格局。

教學內容主要以國學來引導,因國學最能表現文化之內涵,從吸收古籍文化來扎根,透過了解文化的內涵,獲得思想的精髓,以文來化導。如文天祥所云:「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入讀古人書,確可與古人直接交談。至於教學的方法,希望透過讀經、解經、故事來深入義理,並將之內化、運用於人格教育上,從孝道、師道實際去落實,期使同學們都能希聖希賢,將來成為有用的人才。

師資們都很用心地將好的思想理念呈現給學子,也希望大家都有使命感、有誠意地以文化為主流。雖然我們人力薄弱,但我們不怕慢只怕停,結合彼此一份力量互相增廣,尤其希望家長能帶動小朋友,當老師、家長們理念相通,教學成效才易展現。最重要的是同學們也要有意願學習,再加上老師、家長們引導,相信必能立住根本,不會迷失自我,將來都能成為有文化識見的人才。

 

結語

文化是一國人民的生活素養、精神食糧的表現,也是治國之本、民族興衰的長遠指標。雖然工商業發達的國家,以政經科技掛帥,但文化的認同、融合是可以跨國界的,遠比狹隘的國家認同更悠久、更具歷史傳承的意義。國家強盛與否,僅可決定國運之長久,而我中華民族之興衰,是結合時空、連貫歷史的,沒有分割的必要、及自陷於斷層的危機。一國文化,如果不能繼承先民文化的優勢,僅興一區域國土之風情民俗而已,反欲斷絕歷史文化之根基,則將如龍應台女士所謂「不斷地從零開始是絕不可能累積文明」的悲哀。陳之藩先生以失根的蘭花來比喻淪喪國土者的心聲,國家淪喪使人民如失了根的蘭花,在百花綻放的春天中流離失所,無法生長茁壯,而優質的民族文化流失呢?應如大樹之連根拔起吧!

今天如何從歷史的困境中找到國家民族的出路?那便是從文化著手,找到自己文化的優勢與傳承地位,以此作為盤石根基,而立足於國際舞台上。而今亡羊補牢之道,我們要有自信地好好經營文化,唯有對歷史文化的了解、肯定、認同,並對國際文化的關心認知,才能放眼全世界,引導世界潮流。不只在文化上紮根,還要繼續深耕、播種、除草改良、施肥、灌溉等,不僅大樹要茁壯,其餘花、草、小樹也都應該伸展,畢竟我們所擁有的是一座森林,而不只是小公園。

成功之道總在於自己的覺醒,命運之鑰更操之在己。相信我們可從歷史因果事理的記載下,見證到文化不只是民族興衰存亡之本,亦是國家重要資產,它是一國之族魂、國格、家風及個人修養品格的整體展現。唯有族群的融合,語言文字的統一,才能有序不亂地永續發展國家民族的命脈。

儒家是中國文化思想的主流,而孔顏之樂,樂在修己安人。王國維先生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於政治便可治國、平天下,故古來多為國君所用。知識份子在朝為官、在野為士。為官者可以安邦定國。為士者,可以用知識和筆作時代的眼光。兩者如何尋求立足點,來利益社會國家,論語中皆有論及,我們從中學習可得到先民道德學問及經世濟民之道,流傳下來並善用之,有助於社會國家的進步。誠如江逸子老師說過:論語是中國人共同的智慧與財產,中華民族的後代子孫都有權利開發先人的智慧結晶。不只是論語,所有中華文化的經典史集都是我們的智慧財產權,大家都有責任共同開發,並延續後代子孫。

今天我們的優勢正是我們數千年來所累積的特有文化遺產,我們不宜妄自菲薄,漠視傳統文化。因為「傳統不是懷舊的情緒,傳統是生存的必要。」傳統文化是根,是台灣文化的核心精神,而台灣的現代化能否圓熟的開花結實,要觀待文化繼承者,能否往下紮根、往上伸展的必然性,兩者缺一不可。期待心靈成長營的師、生、家長都能有志一同,共同為文化教育事業奮鬥,相信踏在巨人肩膀上的優勢與使命感,如肩之兩側,必須平衡的發展,才能真正地繼往開來。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關鍵在於誰能傳承中國人文化的命脈,並加以主導發揚光大,誰就是二十一世紀的主流。誠如何懷碩先生在「挽髮飛昇」一文中提到:現在全世界有八十幾個國家在學中文,有二千多個地區、有三千多萬人在讀經。二十一世紀是開放的、互相交流的、無隱密性的,偉大悠久的中國歷史經典文化,是無法阻隔世界文化人對文明的嚮往及實踐。讓我們拭目以待吧!(全文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