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期::共修研學-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

(二)譯者簡介

 編輯部整理

譯經事業德無邊

助成正法傳後世

難得他國善知識

利益此方恩無疆

 

參、譯者簡介

後漢沙門安清譯。姓安,名清,又叫安世高,是安息國的太子。沙門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以戒定慧來息滅貪瞋癡。持戒能伏貪瞋癡,入定亦可伏貪瞋癡,開慧則破貪瞋癡。持戒之要如果不是降伏貪瞋癡,持戒有何意義可言?如守八關齋戒,飢腸轆轆,一直起煩惱,守此八關齋戒就沒有什麼意義。真正持戒者在辦事、修行、處眾、獨居的時候;能被清淨動機所攝持,就是無癡,遇境逢緣也能考量因果降伏貪瞋等的煩惱,此方是佛陀制戒本意。由無貪、無瞋、無癡的意業引發出來的身口是什麼呢?口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妄語,身體不造殺、盜、淫。身口上不違犯身三、口四的惡業,才是整個戒法安立的義趣所在。若有大乘戒法的辦事人員(被戒所攝持者)的動機應好好講究。以如法的動機(無癡)為出發點,希望所辦的事能自利、利他,作為往生與成佛之資糧;即使辦的成功也不希求別人的掌聲而完全付出(無貪);於辦事當中有障礙時能將障緣轉成菩提資糧(無瞋)。

其次「定」所緣的境界是善的境界,如以佛號為所緣產生專注力時,不會以其它不如法的境界為所緣,自然就不會生起種種不如法的心,所以「定」 是根本不去攀緣不如法的境,則煩惱起不來,故定是降伏煩惱的良方。比如平日對錢生貪,但念佛時對佛號產生專注力,不以錢為所緣,則貪心在那裡?貪心沒有了。同樣不以仇人為所緣時,生不起瞋恨心。「定」是以專注於善所緣的方式降伏貪、瞋、癡。

「慧」之實義是通達空性,真實的法了不可得,此一覺受生起即是執著的正對治,此時才能將貪、瞋、癡的種子與貪、瞋、癡種子的習氣一併破除,所以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修行者至少要心出家、身不出家,若心不想出煩惱之家還修什麼佛法呢?在家與出家之差別只在行相上一個是留髮著世俗衣,一個是剃髮染衣。以上是沙門之意。

後漢桓帝時,安世高來到中國。諸葛亮的出師表裡說,劉備最痛恨的就是桓、靈二帝,這麼好的天下可以在這二位帝王手上敗得徹底。孔子說:「君子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朝代很亂,人心很浮動,想要移民,想要逃亡尚且來不及,苛政猛於虎,安世高膽識過人,選在這個時候(天下大亂)來中國。然所謂天下大亂,自古來是朝廷亂,老百姓不亂,因為儒家的文化非常普及,長幼有序,一村只要掉一隻雞,則全村轟動,在家族裡都是敬老尊賢,這些都是學佛的質地,所以很多印度的祖師大德都喜歡來中國,雖然朝廷很混亂,但是人心是可以教化的,而且學佛真的學到深處時,亂邦危城都是他們(高僧大德)行教化之處,來到這種地方很多的變局都不是可以掌握,在混亂的時代裏,教化人心使其安定,更顯出他們的慈悲。

安世高來到中國,首先,學通中文(辭陀羅尼)。無量無邊的陀羅尼,總綱有四個,就是法、義、辭、咒。有辭陀羅尼的證得,就是成就學習各種語言的能力。他學通中文的目地就是為了廣翻經論來利益這個國家,讓這個國家從讀經內化。須知一個國家要興,一定要辦讀經會,透過對經的講解與讀誦,世道人心能歸於正,風氣必能淳厚。安世高法師翻譯的經典有二十九部,共計一百七十六卷,其用心之善,可謂至矣!

安世高的前身亦為僧人,來到中國,廣行教化,後謂弟子詣廣州償宿債,果真受刺身亡。被殺以後投生到安息國當太子,然後又出家學佛,再來中國,至廣州度殺彼前身之仇家,再至紹興還另一個宿業,在數十人爭鬥中,無端被重棍擊頭而殞命。祖師在證果之前一定要懺悔業障,沒有懺悔業障是不會證果的,懺悔業障有三個懺悔,分別為:作法懺、取相懺、無生懺。當造了惡因,給它緣,它就結果;不給它緣,它就不結果。所以經過努力懺悔時,緣就沒有了,因此也就不會結果。殊勝的懺悔就是發菩提心,發露罪障,並且以三寶為我的所皈境,好好地發露懺悔,並誦經、念佛,或者做善法、或者觀空性,就能將造罪的因種摧壞而不感苦果。尤其證得空性就是最殊勝的懺悔(無生懺),乃因證悟空性則破我執,我執不起煩惱不生,不造有漏業,如此則必不引生輪迴的各種苦,此才是真正懺悔。或問安世高是證得空性的聖者,此時業障已經被懺掉,為什麼還要來還宿業?

證果的人雖然是觀空性而證悟,但是有發不發菩提心之別,發菩提心才能將最嚴重的罪拔除,沒發菩提心是拔不掉的,否則菩提心的殊勝在那裡?尤其是忤逆罪(殺父、殺母…等),或受戒者犯到根本戒,這種罪必得靠菩提心去懺,沒有菩提心是懺不掉的。一個證阿羅漢果的人,如果沒有發菩提心,這種罪猶要償還,只是因為他們證得空性,所以諸法如幻,自身的五蘊身也是幻化,這種覺受會在他的心識之前,所以在償還的過程當中,捨身也不覺得苦。登地菩薩在捨身時,如丟棄發黃的菜葉一樣,不覺得苦,趁著捨身去償還宿業,何樂不為?因為他們本身就是破身見上來的聖者,所以不會有對身的愛執,所以捨身時也不會覺得痛苦,這是被他串習出來的能力,而且他們很願意以這種方式來償還宿債。換句話說,如果有能力償債時,遇到債主上門,自己又很有良心,其實是會很開心地還債,與安世高償還命債是一樣的。安世高很樂於要以這種方式去還債,而且又可以藉此來顯示因果,不但把債還了,還可以顯示教化度化有緣,還可以積功累德,何樂而不為?藉著還債當做一種教化,讓人家了解因果。證果的聖人,他們知道空性的證悟原來是一種償債能力的成就,諸法雖然是體性空寂,遇緣時還如夢幻泡影般的生起,但知其幻化而不受影響。以上是第一種解釋。

或問安世高大德若是證果且發菩提心的聖人,應該不會有此橫死?諸法是如幻的,發菩提心者冥冥之中應當不會發生橫逆而死之事,然藉此橫逆可以利益有情時,則示現之,經云:「應以涅槃身得度者,即現涅槃身而為說法」,例如有些父母親要度子女,就得等到他被助念往生後,子女才會如夢般被驚醒。所以菩薩最後的示現就是涅槃,因為這是一種教化,這是所有沒了門中的門,若這最後一個牌打下去時,眾生還是不開竅,那就再等未來的因緣了。

此故事有二個過程,首先他死了,投生到安息國當太子,出家學佛。可見王位是不可靠,世間虛假是不可靠,功名榮華富貴都是水月空花。安世高認真修學,成就後,來到中國,翻譯佛經,利益當世,但他還是再去找宿緣,讓它現起,教化那位殺他前生的年輕人,此人已成老翁,而那位老翁就在那一次開竅了。如果不用這個方式度他,讓他在安世高的門下,也許為他講再多佛法,他依然故我。

其次安世高到庭湖,此地的廟神非常地靈感,只要有供養的,就好來好去,沒供養的,行船於湖則受種種風浪傷害而致喪命,所以此廟神常受血食。為什麼這個湖神的威神力這麼大,原來這湖神與安世高從前一同出家學道,這個人好行布施,但性多瞋。因好行布施,所以福報大,但性多瞋,所以墮落成人家不歡喜見的行相,即一條非常大的巨蟒,巨蟒接受安世高的咒願,而淚如雨下,安世高說此蛇是湖神。晚上安世高夢一少年向安世高致謝,說明已脫離此惡道,果然在山西澤中,見一死蟒,頭尾長達數里,就是現今潯陽郡大蛇村。(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