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期::共修研學-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

佛說八大人覺經(三)

 編輯部整理

八種大人覺悟事

為佛弟子常修學

若能相應而不離

是名成就聖道者

 

肆、經文講述筆記

甲一、總標(等序分)

「佛弟子」〜在家出家四眾,隨喜(信士類)、受業(實修)、結緣(皈依無行)等別。

「常於晝夜」〜六時念念相繼。

「至心」〜純誠專一,合而不背。

「誦念」〜誦謂背述,念謂存心。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雖然此經沒有三分,此乃早期譯法,但依道安法師諸經三分(彌天高判,今古同遵),此經的前言可等序分,入八覺正文可等正宗分,最後結勸可等流通分。可是一般的序分是要有六種成就的,六種成就是信、聞、時、主、處、伴。如「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如是是信成就、聞是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在舍衛國是處成就、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伴成就。此經不具通序六種成就,或為早期譯法,或屬纂集道要之故。

註:一、後傳入親光菩薩佛地經論,云:諸經三分(教起因緣分、聖教所說分、依教奉行分);二、入藏分類。

首先,承不承認是佛的弟子,若是,是不是應該常常地在一天當中,好好地提起八大人覺經的覺受,如果是,就應好好注意,在這八大人覺經所引發的覺受,變成我們辦事、修法、人與人相處的動機,以及善法的回向處。假如承認是佛弟子,就應該好好地以八大人覺經的經義為我們的覺受。

佛弟子可分為四眾與七眾,四眾是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與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七眾,再加上式差摩羅、沙彌、沙彌尼。式差摩羅是沙彌尼要通往比丘尼當中,還有六法的考驗,稱式差摩羅六法。在家人除了優婆塞、優婆夷以外,還可以分為隨喜、受業、結緣這三類。再者,在家人名為優婆塞、優婆夷其實也有這三類的狀況。

隨喜(信士類):所有的宗教皆有參與,如參加道教壇、也參加天主教、也參加佛法。反正宗教平等,都是愛護世人,只要有善法,我皆很歡喜,這就是隨喜。這些人並不是真正的佛教徒,縱然他有皈依都不是佛教徒。破皈依很容易,只要一方面承認佛、法、僧三寶、一方面也承認外道的老師、團體、以及其傳的教法;或一面學佛,一面也相信算命;或在家中一面立佛菩薩相,也一面拜太子爺。雖然有隨喜,但破了皈依體,破皈依體,就是這樣的破法。除了皈投依靠佛法僧之外,另外也承認外道是離苦得樂的對象。來佛法這邊求皈依,發現不靈,馬上轉太子爺,心想:「還好我信得多,有保障,那裡不行,這裡有」,這就是隨喜(信士類),其實是破了皈依體,非內道佛弟子。

受業(實修):於佛法能相信,肯接受,但沒皈依,例如方東美教授。後來方教授見廣老,老和尚勸方教授皈依,後依老和尚勸而在承天寺皈依。

結緣(皈依無行):皈依了,也沒有神佛不分,也沒有去其他的宗教、以及外道的聚會,可是來佛門參加活動只為了消磨時間,如星期六參加共修,心裏想著好像沒活動,好吧,就去共修;若有事,或親友聚會或全家要出遊,則這次的共修就不來,樂於世俗之追逐,不好樂於佛法之實修。

佛弟子一定是指皈依與受業,是名真正四眾弟子,受業的人一定要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常於晝夜是六時念念相繼。六時是晝三時,夜三時,一時是四小時,六時就是二十四小時。或云:我們總要睡覺、穿衣、吃飯、做一些事情吧?怎麼可能每天念八大人覺經,每小時念八大人覺經,每一分鐘念八大人覺經呢?雖然沒有辦法常於晝夜念經,但是在說話、辦事的時候,都有動機。就如公務員上班,雖然沒有講是何目的,但大部分的動機是為了每個月的薪水。而由第一覺悟與第二覺知的了解,幫助我們確定生活的動機及生命的意義,在發起出離心並得到解脫;由第三覺知至第五覺悟的了解,幫助我人確定生活的動機及生命的意義,在發起為利有情願成佛,並不斷地充實自己,得到佛的證量與辯才;在第六覺知到第八覺知幫助我人確定生活的動機及生命的意義。在成就佛的證量時,只要不斷利益眾生,無怨無尤,要眾生能得畢竟大樂,此菩薩甘受無邊大苦。

如果沒有這種動機,則這個善法不會成為往生成佛的資糧。來世會有一大堆的福報,如有一大堆的太太、很多小孩、很多房子、很多五欲六塵的受用,就這樣把福報用盡,然後去地獄受苦。有些人身體很健康、財富很多時,卻碰不到佛法,等到他事業敗了、身體垮了,才碰到佛法,這就是他以前在修福時,不是這種動機。現今有很多的大老闆,其實他們早就不用上班,他們可以一部經一部經地研究,他們可以將他們的錢做很多的善法,可是他們做不來,這就是因為他們過去修福時,不是這個動機。所以可以從果中,推論出昔日辦事的動機。古時候的宰官居士,他們可以在法師講法時,坐下來聽,他們不依仗威勢而靜下來聽佛法,這就是因為過去在修福時,他們有這種動機,所以福報現起時,他們會把這個清淨的福當成學佛的資糧。有很多人,一旦有福時,就不學佛,這就是過去修福時,不是這樣的動機,所以一旦給他福,他立刻跑到五欲六塵中享受。

經文:「至心」,心是非常的純真、誠懇,與八大人覺經的經文與經義相合,雖然眼前沒有在誦八大人覺經,但是他的心是很誠懇的,是以八大人覺經的經義為動機。在辦事情的過程當中,是以八大人覺經的經義為標準,並且最後辦完善事時,是以八大人覺經的經義做回向。當然平時也以八大人覺經為至心誦念的經文。誦就是背誦、背述,念就是存心。換句話說,就是把經文、經義都變成心裡面的想法與動機。以上是等序分。

八大人覺經雖然沒有一般佛經上序分(六種成就與本經旨趣)、正宗分(本經旨趣之釋與修行方法)、流通分(四眾弟子歡喜信受,作禮而去),乃因八大人覺經不是佛一時之說,也非一處之言,乃是佛在某種場合講小乘、某種場合講大乘、某種場合講了義、某種場合講不了義。安世高從經文中抽出來,編成一個修行的次第,所以題目還是佛說,因為它是從經文中擷取出來的,再做一個編排,然可將八覺之前言視為序分,謂之等序分(總標),八條覺悟事視為正宗分,謂之等正宗分(別明),後文視為流通分,謂之等流通分(結勸)。(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