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期::啟蒙園地-心靈成長營返班活動報導-九三年三月各班返班記事

明心班

 道融

 

本月常禮舉要講述「不侮辱人」及「不向人開玩笑」兩則關於言語的禮儀。

我們都不喜歡別人侮辱自己,所以我們也不要去侮辱別人。有一種人最不喜歡被別人隨便侮辱,那就是「士」,有言「士可殺不可辱」。古代把人民依職業分成四個階級士農工商,士就是讀書人,是有志向的人,他不像農跟工從事生產,也不如商從事仲介買賣的工作,他是志於「道」的人。這個道是指福國利民之道,是為了天下蒼生的福祉,而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所以士的心量格局是很大的,他對自己的人格道德要求也是很高,如果對他的人格有所侮辱,他寧可不要生命。

平時我們的言行就要謹慎小心,即使是幫助別人,我們的態度也要恭敬。大家都聽過孟子裡有一則「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就是告訴我們,即使是出自好心要幫助他人,但是如果態度很輕浮,也等於是在侮辱別人,連當初想要幫助別人的善意也很難讓對方感受到。在寺院裡我們供養出家師父都很尊敬很誠心,對外面乞討的乞丐也應該同樣地恭敬與尊重,因為眾生平等。給路旁的乞丐錢的時候,蹲下身來輕輕放下,以這樣的態度來跟對方結善緣。

再者,「不向人開玩笑」,我們開玩笑是希望氣氛不要太嚴肅,太拘謹,但是開玩笑要看對象;對於不熟的人不要開玩笑,因為還不瞭解對方的個性和好惡,失之輕薄,萬一得罪了人,就很難挽回了。還有,對自己的上司老闆也不要開玩笑,他們都希望自己的下屬做事穩重踏實,向他們開玩笑會顯得自己的態度不莊重,不容易獲得他們信任與重用。

但是,對自己的家人有時可以開開玩笑,但要適可而止。孔子也會跟弟子開玩笑:論語裡有一則提到孔子一位學生子游,用禮樂的教化把一個叫做武城的縣治理得非常好,孔子有一天去拜訪子游,聽到城中四處皆有弦歌之聲,心裡很高興,就跟子游說:「割雞焉用牛刀。」他的意思是說禮樂教化是用來治理大國的,怎麼拿來治理小城呢?子游知道老師在跟他開玩笑,就回答:「我是照著老師以前說過的禮樂之教來治理百姓的啊!」可見孔子跟他的學生也會開玩笑,但是他們的玩笑都是很有水準的。

本月背誦的古文為陶潛的「五柳先生傳」。本篇的作者是上個月「愛蓮說」中提到愛菊花的陶淵明。他生於東晉,卒於宋朝,友人私諡他為靖節,所以世稱「靖節先生」。這篇文章是陶淵明自己的自述,但是用第三人稱來寫。文章說有位先生她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姓什麼。因為房子旁邊有五棵柳樹,就以它當作自己稱號。他安靜沉默,話說的很少,不羨慕世俗的名譽和財富。喜歡讀書,但是不會在字句章法上鑽牛角尖,一體會到書中的旨趣,便高興地忘了吃飯。喜歡喝酒,但是家貧不能常常得到,親戚朋友知道他的情況就預備酒來請他,他到了人家家裡喝酒一定喝光、喝醉,醉了之後,就會起身告辭,從不會捨不得離開。家徒四壁,破舊且擋不住風雨、遮不住太陽,短短粗布衣,千穿百結,補綴連連,飲食常是有一頓沒一頓的。雖然如此卻很心安自在,常寫詩文來娛樂自己,將自己心意表達出來。對於世俗的利害得失,都忘的一乾二淨,他就是以這種態度來過一輩子。

贊語(史家對所記述人物的評論)說:黔婁(春秋時代一位不求功名官位的隱者)說:「不因貧賤而憂愁,不因富貴而鑽營。」從他的話看來,五柳先生就是這一類的人吧!喝喝酒,吟吟詩,使心意快快樂樂的。他是無懷氏治下的百姓呢?還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呢?(無懷氏和葛天氏都是上古傳說中的聖王,也是後人所假託的烏托邦。)

藉由這篇五柳先生傳,老師勉勵同學要有如陶淵明的高尚志節,即使環境艱苦,也要堅持自己的理想不被外在所影響。

本月播放一齣中國水墨動畫 「不射之射」。春秋戰國時代,在邯鄲城有一名年輕人叫做紀昌,他一心想成為一名偉大的射手,於是向城中百步穿楊的射手飛魏求教。然而飛魏卻對他說:「想當射手你還不夠資格,你必需先學會睜著眼睛睡覺。」於是紀昌回到家中躺在妻子的織布機底下,看著飛快往來的梭子,練習不眨眼睛,就這樣練習了兩年,紀昌學會了睜眼睡覺,即使有灰沙飛入眼中他依然眨也不眨。他把這個消息告訴飛魏,但是飛魏仍不教他,只要他再回去學習把小東西看大,即所謂見微知著。於是紀昌又回到家中,用妻子的髮絲繫上一隻蝨子,吊在窗口每天不停的望著那隻蝨子,三年過去了,蝨子不知換了多少隻,紀昌終於能夠將一隻芝麻般小的蝨子看的其大無比。練成後他又再度向飛魏求教,飛魏說:「好!現在我可以傳授你箭術了。」紀昌在飛魏的教導下,進步神速,有一天,飛魏對他說:「我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教你了,你現在是天下聞名的射手了。」沒想到,紀昌卻在心裡起了歹念,他想:「如果殺了師父,那我就可以成為天下第一的射手了。」不久,在一個荒漠中,師徒偶然巧遇,紀昌開始向師父攻擊,他所發出的每一箭,都被飛魏所射的箭擋下,最後,靠著飛魏的機智,紀昌才沒有得逞。飛魏告訴紀昌說:「峨嵋山有一位叫甘穎的老者,我們的箭術跟他一比簡直是天差地遠。」 紀昌便上山拜訪這位老者,並在老者面前展現他的技術。但是老者說:「你的箭術好是好,但總是『射之射』,真正高明的箭法,是『不射之射』。老人站在一塊瀕臨懸崖的大石上,用手比了個張弓射箭的姿勢,天上飛翔的大雁,竟然嚇得墜落了地。紀昌這才見識到真正高明的箭法,於是他跟著老人在山上學習,一待就是九年。

九年後,紀昌下山,原本精悍好勝的容貌,現在變的溫和慈善,與世無爭。飛魏看到他,驚訝地嘆道:「這才是天下第一的射手啊!」自此之後,人們雖不曾看見紀昌展露箭法,但有關他神乎其技的傳言卻越來越多,往後四十年裡,這位手不執弓的神箭手,成了人們效法的典範,好長一段時間裡,邯鄲城的武士們,都恥於張弓舞劍。

這部影片,改編自列子的寓言故事,蘊藏了深刻的中華文化內涵。首先,想要學習任何的技藝,都要培養專注力,紀昌花了兩、三年的時間都在學「定」的功夫。唯有專注,學習方能突飛猛進。接著紀昌跟著老人,把過去所學箭法全都收攝於心,九年之後,相由心生,紀昌由內而外所散發出來的就是一名高明神射手氣度,即便不持弓,對手望之亦膽怯。然而,一位高明的神射手,並非好勇鬥狠,反而他溫和無爭的態度,成了邯鄲城武士的典範。「仁者無敵」即是此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