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期::共修研學-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

佛說八大人覺經(五)

 編輯部整理

或問佛法之要義

八條覺悟是修要

常於晝夜為修時

至心誦念乃修法

 

第一覺悟所要引發的是出離心與空性的正見,出離心要靠什麼去引發?出離心不能自己生,不能獨立生,必藉者苦、無常而生起。三法印裡的有漏皆苦與諸行無常,生出了出離心。第一覺悟那些是講無常,那些講苦呢?無常的部分為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苦的部分為四大苦。無常與苦是我們有漏世間所面對的境界,此境界包括正報與依報,雖然四大是苦,但四大也是無常。「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其實無常也是苦,因為你面對的是一個變動不居的環境,請問快樂在那裡?

今天報紙說,外資大量撤離台灣,新台幣面臨嚴重的考驗,貶值貶到十五年來的最低點,未來會到什麼程度,不知,將來國家的走向是什麼,不知。以前聽安居樂業好像是老生常談,沒啥稀奇,但現在想想安居樂業是多麼的難得,能安居就是無種種災難與戰亂,能樂業就是這職業可以做到退休,你的努力別人肯定,老闆也護持你一輩子,現在看看有多麼的難得。想想看台灣才建國幾年,看起來很久,其實才五十年,五十年就已經變成這樣,昔日清朝盛世康熙六十年,雍正十四年,乾隆六十年,以那時的盛世再看台灣才五十年就已經搖搖欲墜,所以一個安居樂業現況的維持有多麼的難得,想想我們的後代未來將如何因應。這世間難道不苦嗎?

無常就是苦,為什麼會苦?正因無常。從這裡去引發出離心,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無常苦的世界,所以必須要找到苦因,世間的外道與佛法都是要尋求苦因去對治,佛深深的瞭解苦因是來自於業,業來自於煩惱,煩惱之生在於執著。而執著的正對治在第一覺所用方法,是以四大、五陰為所緣,尋覓它的自性,了不可得,破除了執著,因為執著必須觀待於境界的真實才會生執著,境界不真實如何生執著?束縛我們的境界就是四大與五陰身,以它為所緣,發覺到它的自性是了不可得的。如此則執著不生,執著不生、煩惱就不起,煩惱不起、業就不造,業不造苦果就不生。是這樣觀察的。

身為見惑之首。此身是什麼?身包括四大與五陰,說身一定說到心,因為身跟心是互相觀待的,心不能離開身獨立現起,身不能離開心而有作用,如果身能離開心有作用,那麼死人的身為什麼沒有作用?所以說身一定包括心,以五蘊身為所緣會產生見惑,見惑就是執著,執著有一個真實的人我和法我,五蘊就是法我,在五蘊之上有一個人我在攝持五蘊叫人我,去尋覓一個真實的人我與法我到底在那?發覺到了不可得,人我、法我二者是互相依靠,隨緣現起的假相,此時執著才不生,煩惱就可以破,業已不起,苦果則不生。

第二覺「貪為思惑之首」。我們為什麼會貪?貪從執著來,貪瞋癡全部從執著來,尤其三界的貪愛是無始來執著(無明)所串習出來的煩惱習氣,行者要不斷串習無我正見,體會有為法幻化實有空,方能去除三界之貪愛。所以第二覺知明貪為思惑之首,思惑就是執著所串習出來以貪為主的煩惱習氣,所知障是不會生出執著的習氣,此處所指的習氣是跟執著相應的習氣屬於煩惱障。所以執著去除,還須更進一步破除執著所串習出來愛的習氣,俗云:看得破,放不下。然真正看得破時,已放下大半了。將煩惱種子去除之後(破煩惱障),剩下煩惱障所留下來的習氣,此習氣不能生起煩惱障是屬於所知障的範疇。

雖然執著拿掉,但跟執著相應的習氣猶在,舉例來說,把樹連根拔起時,花葉果會馬上爛掉嗎?花葉果與根有關係卻沒有馬上爛掉,所以重觀有為如幻實有空,有為如幻包括四禪八定都是幻化,不但欲界實有空如幻,即使到了色界天時,彼處形體殊勝,宮殿巍峨,壽命久長,甚而到無色界還有二萬劫、四萬劫、六萬劫、八萬劫這樣長的壽命可活的,其實都是實有空幻化,無微塵許真實性,都是待緣而生,所以破除對境界的愛染,這時才能夠出離三界的繫縛。以上是此二覺,此二覺是小乘的成就,雖然大乘是究竟的成就,然而小乘的證量亦無比的殊勝。

經文:「至心誦念八大人覺」,做每一件事、修每一個法行,包括布施、持戒、放生、齋僧、濟眾、甚至向人說好話、在家幫忙做家事的動機,都是求開悟、求成佛以及利益無邊有情的動機,但以求開悟為當務之急,而所修的福資糧都是要幫助我們求開悟,以福作為慧的資糧。沒有福報的人是身體不健康、遇不到善知識、遇不到教法、沒有好的環境修行,甚而天災人禍,試問在這樣的狀態下要怎麼修,想要開悟的人不需要開悟的資糧嗎?開悟的資糧從修福來,所以為什麼古來的祖師大德一方面求開悟,一方面也認真做服務眾生的事相,印光祖師在寺廟做過水頭,四十個人喝的水一個人挑,作過藏主而曬過藏經,作過庫頭管過倉庫,這是印光祖師,以他這種人都知道修福的重要,所以修福修慧是要相互配合的,為了修慧所以修福,得了智慧以後再以智慧指導福,這才是正確的人生觀,如果人生觀不是這樣建立,這人生觀是錯誤的,此人再聰明都不會有前途,以上是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二覺是求破二惑,得到三界的解脫,第三覺到第八覺則是大乘二利的成就,表解是「齊修六度,智悲雙運」,齊修六度之前的心態是菩提心。何以故?因為第三覺出現「菩薩」二字,乃是發菩提心的行者,此菩提心是修學六度的所依,修學六度是否是大乘法?要觀待於菩提心。所以如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的人,在事相修福要有出離心與菩提心,並且把法行攝入六度及攝入開悟的資糧、成佛的資糧,並以成佛的能力來利益無量無邊的有情,這個人才是真的會念八大人覺經。六祖也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第三覺何以是定度智重?第三覺知是發菩提心的人,為什麼發菩提心的人把禪定擺第一?「守道」就是虛雲老和尚說的貓捕鼠,雞孵卵,鎖定目標,「道」就是明心見性,究竟處就是佛的證量,「安貧守道」就是以佛果為目標而不在意眼前貧困等逆境與障難,例如儒家顏回以成聖為目標,簞食瓢飲居陋室沒關係,而一心追求聖道這叫禪定度。禪定度是對目標有專注力,第三覺知是發起菩提心的人,他應該要以佛果為目標,所以叫禪定度。

為什麼是智重?因為「惟慧是業」,一切的造作都是為了要開發智慧。如果智慧不開,會有很多的過患,善惡不會分別,乃至於作惡自以為是,作善心生不快,都是一個邪見,現代人就是因為智慧沒開,所以你跟他講孔子他聽不下,講真理他聽不下,哈拉哈拉的他很有興趣,綜藝節目的他專注,在綜藝節目當中產生禪定度。沒有開智慧的人很奇怪的,他看人正好相反,比如紂王看到比干,比干是不錯的人,他(紂王)看比干就相反,覺得此人很可惡、討厭,妲己明明是狐狸精,他(紂王)看起來很可愛,言聽計從。沒有智慧的人看法就與有智慧的人不一樣,智者看事情能見真相,什麼就是什麼,所以我們如何讓自己開智慧,看到事情的真相,才能有幸福快樂的日子可過。

歷朝國家是如何亡的,就是皇帝把忠臣看成奸臣,無有例外,此歷史教訓載在史實。例如明崇禎最後是如何亡的?就是將忠臣害死,如孫承宗、熊廷弼,特別是將袁崇煥捉來凌遲,其死法像魚一樣一刀一刀被刮死,他(思宗)就是把忠臣看成奸臣,奸臣看成忠臣,結果,在他(皇帝)要逃出城門時,部將把城門關住,讓皇帝逃不出,關城門者竟然是他最親信的人,後來他上吊在紫禁城裡的一座假山(梅山)。人不開智慧就是這樣,看到善人悶悶不樂,看到蓮友心情不愉快,看到酒肉朋友高興得不得了,蓮友打電話來說今天要做善法,心情不舒服,聽到要去助念的時候很沮喪,要出去逛街聊天則高興得不得了,要來上課不情願,要去玩樂心情很高興,沒有智慧的時候會把事情看成相反,他喜歡交的朋友都很奇怪,所以這個世間是各看各的,各受各報,以上是智重,重點是要開出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無上正等正覺,叫做阿耨多羅(無上)三(正)藐(等)三(正)菩提(覺)。 (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