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期::啟蒙園地-古文賞析

賣柑者言〜劉基(上)

 大敬

【原  文】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置於市,賈二倍,人爭鬻之。

予貿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撲口鼻。視其中,則乾若敗絮。予怪而問之曰:「若所巿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將衒外以惑愚瞽乎?甚矣哉,為欺也。」

賣者笑曰:「吾業是有年矣,吾賴是以食吾軀。吾售之,人取之,未聞有言;而獨不足於子所乎?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耶?盜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廩粟而不知恥。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然無以應,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豈其憤世嫉邪者耶?而託於柑以諷耶?

 

壹、人物介紹:

劉基:本文作者,字伯溫,明處州青田(今浙江省青田縣)人,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西元一三一一年),卒於明太祖洪武八年(西元一三七五年),年六十五歲。

劉基自幼聰穎,長而通經史,工詩文,尤精天文兵法。元至順年間舉進士,任高安縣丞,有政聲。元至正八年(公元一三四八年)方國珍(元末黃岩人,世以販鹽為生)在浙江慶元(寧波)起義,江浙行省元帥府起用劉基為都事,劉基因力主征剿,反對招安,而與左丞相帖里帖木兒不合,遂棄官還鄉,隱居青田山中,並作《郁離子》十八篇以諷世。(「郁」是繁榮茂盛的樣子,「離」為火,是光明的象徵,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離子。作者希望藉著寓言故事喚醒民智從而建立新的社會與秩序,意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臻文明之治。)

元至正二十年(西元一三六○年),劉基年五十,應明太祖朱元璋禮聘到金陵,陳時務十八策,太祖建禮賢館以上賓之禮待之,敷陳王道,帝每恭己以聽,太祖以張良視之,譽為「吾之子房」,常呼老先生而不名,又曰:「數以孔子之言導予。」劉基輔佐太祖滅陳友諒,平張士誠,降方國珍,北伐中原,統一天下,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誠意伯,為明代開國功臣。明代開國制度多為劉基、宋濂、李善長等所訂定。後為胡惟庸陷害,憂憤而死,諡號文成。

劉基為明初文學家,明史稱其文氣昌而奇,與宋濂並為一代宗匠,其文或同情民間疾苦,或論點鮮明,或犀利諷刺,其宗旨均期能藉文學作品產生移風易俗、勸諫教化的作用。後人將郁離子與其他詩文作品,合編為誠意伯文集。

傳說《燒餅歌》是劉基利用象緯之學,推算國家未來的預言。這首預言可以在中國傳統的曆書『通勝』 中找得到。何以名為「燒餅歌」呢?據說於公元一三六八年,某日早上明太祖在內殿裏吃燒餅,只咬了一口,便聽到內監會報劉基進見,太祖心想測試劉基一下,於是便以碗蓋住只咬了一口的燒餅,再召劉基入殿晉見,劉基入殿後,太祖問曰:「先生可知碗中為何物?」劉基對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明太祖不得不為之讚歎。明太祖見他擁有奇門之術,於是便向其請教明朝以後的國運,劉基隨即卜卦曰:

木下一頭了,目上一刀一戊丁。(李自成亂)

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傑總無春,

戊子己丑亂如麻,到處人民不在家,

偶遇飢荒草寇發,平安鎮守好桂花。(吳三桂)

(木下一了就是「李」字,目上一刀指「自」,一戊丁指 「成」 字,就是說明朝末年李自成自立為闖王,與張獻忠等興兵作亂,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因李自成搶奪其愛妾陳圓圓,吳三桂大怒之下大開城門引清兵入關,終導政明朝滅亡。)

小說家筆下所描述的劉基就像《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成了未卜先知、呼風喚雨的高人。民間崇拜劉伯溫,甚至將唐人袁天罡、李淳風的作品《推背圖》記到他的名下,或云《燒餅歌》乃後人編造,以此神化劉基。《明史‧劉基列傳》:基虯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帝察其至誠,任以心膂,每召基,輒屏人密語移時。基亦自謂不世遇,知無不言。遇急難,勇氣奮發,計畫立定,人莫能測。由《明史》的記載來看,劉伯溫不僅相貌雄偉,才氣縱橫,更是一個有節操、講義氣的英雄人物。

 

貳、題解:

賣柑者言是一篇寓言體的文章,作於元朝末年,選自誠意作文集。賣柑者是能說的人,言是賣柑者所說的話,作者劉基假借賣柑者的口,諷刺元明交替之際,統治階層的腐敗,文筆犀利,一針見血,表現出作者憤世嫉俗的心情,本文在當時影響頗大,並成為流傳後世的作品。

寓,寄也,謂言在此而意寄於彼;即「寓真於誕,寓實於玄」。寓言一詞最早見於莊子的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論之」(指莊子一書,寓言占十分之九)。所謂寓言,就是指有所寄託、有所比喻的話,以淺近假託的故事,或以擬人的手法,表達某種哲理,常常語帶雙關,託喻巧妙,藉以闡發哲理,印證概念。這種文章常含有訓誨的教育作用,它所敘述的人或事,大多虛妄浮誇,所以在初起階段,離奇與誇張,是兩個主要特色,有時甚或近乎神話。到春秋戰國時期,作為據談雄辯、陳辭說理的手段,寓言被先秦諸子廣泛採用。在孟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著作中,都蘊藏著豐富的寓言故事,很多中國文學的寓言,已被提煉成約定俗成的成語典故,豐富了中國的文學語言,一直被人們所廣泛採用。例如:畫蛇添足、守株待兔、狐假虎威、鷸蚌相爭、井底之蛙、東施效顰、刻舟求劍、唇亡齒寒、愚公移山、揠苗助長、朝三暮四、南轅北轍等。

綜上所述,可歸納如下:

一、寓言的要件有三:

(一)  虛構的。

(二)  有情節的故事。

(三)  用以寄託某些哲理,多用於勸誡或諷刺。

二、寓言表達的方式有三種:

(一)  以遠喻近。

(二)  以古喻今。

(三)  以物喻人。

三、寓言的發展可概分為四期:

(一)  先秦的哲理寓言。

(二)  唐代的佛理寓言。

(三)  宋代的諷刺寓言。

(四)  明清的詼諧寓言。

 

參、大意:

採用設辭問答的形式,假託賣柑者的話,揭露元末社會的黑暗與政治的腐敗,並且諷刺當時的文武官員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欺世盜名,坐享富貴的醜惡面貌。(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