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期::啟蒙專題
啟蒙班家長會心得座談
文愧整理
教子端賴正知見
父母老師須一致
讀經解義日常行
千古立品成龍象
九十三年十月一日
緣起:
共修會舉辦一系列啟蒙活動已近五年了,其中曾於共修會召開過二次家長座談,就啟蒙教育的成立動機、宗旨、目標、教學內容,如何永續健全發展,以及孩子們學習成果等諸多事項充分交換意見。雖然過去只舉辦過二次家長座談會,但家長基於對老師的信賴與尊重,彼此良好的互動默契,或利用各種共修時段的短暫會面,善巧的把握時間予以溝通,對佛化家庭的建立、讀經的倡導、孩子們的進德修業等,都帶來莫大的助益。日前共修會為報告目前孩子們的上課狀況,同時進一步聽取家長們的寶貴意見,於是再次舉辦座談會,以收改進之效,讓啟蒙教育更臻完善,希望藉此培養出法門龍象、國家棟樑,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綜觀本次座談會的心得交流,有多項新建言及共識值得大家深思、惕勵、或採納,謹摘陳要旨如后:
如何將啟蒙班成為培養人才的搖籃:
首先就讀誦課程而論:讀誦課程可分論語、古文、詩三類,論語是終身必誦讀,何以故?乃記錄至聖先師孔子談學論道,回答弟子與時人的一部書籍,是十三經之首、六經之總義、中華文化的精華所在,也是儒家思想之所依,其中道理包括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人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是約著世間法而言,子貢曾云:「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聞也。」此是約著出世法而言。為了孩子們將來能成聖成賢(唯有成聖成賢才能真正離苦得樂)必得先從誦讀論語開始。至於讀文先由經典開始,如目前之帶讀童蒙經典及易經等。其次讀詩,先由唐詩入門,藉由吟詠讀誦及略說詩義,能令學子性情陶冶、溫柔敦厚、觀察入微、體會人情世故、寬厚待人,如此必是學道的好質地,蕅祖云:「立身行己之道,志欲剛,氣欲柔,志不剛,不足成千古品格;氣不柔,不足陶多生習氣……」並由唐詩學習進而上溯詩經下及宋元明清之詩,深深了解中國文化之美。
第二、誦讀解義並重:雖然一般讀經班注重讀誦方法,須讀得清楚、看得清楚、聽得清楚,但還須引領孩子瞭解經文大義,若能帶領學子讀經並藉由正確讀經法體會正統經義,則孩子們較容易讀出經中的韻味,逐漸潛移默化其氣質,培養正確的人生觀與種種抉擇力。
第三、讀經要講究次第:要有本末、先後之別,那些經要先讀、那些經要後讀,必得清楚明白、不可本末倒置隨緣選讀,方可避免事倍功半,甚至障礙了孩子的善根。
第四、坊間之經典其文字常有誤植,容易生起對經義之謬解,且儒佛思想應並重,乃因二者道同,不過儒家重在世法,佛家重在出世法。故亦引導他們誦讀佛教經論,例如讚佛偈、三皈依、四弘誓願、心經、阿彌陀經、慈雲懺主淨土文、大慈菩薩發願偈及十四講表……等,目前週六啟蒙班小班則在讀誦華嚴經淨行品。須知孩子從小誦持佛經除了上述理由外,尤其避免日後遇到有門戶之見且具造詣的儒者,因受其影響以致無知而謗佛,造下嚴重的謗法罪。蕅祖曾自述他一生雖在道業上極力努力的修學,但卻無法得到親證法性的成就,乃與謗佛有關,此為大師慈悲的示現,我人豈能不深以為戒!
第五、論讀經與文化的傳承:或許有人會認為讀經無益於高普考及升官發財,然藉由讀經者面對吉凶禍福時能知用甚麼樣的面相來看待,許多人在面對順境時以為是吉,在面對逆境時以為是凶,在煩惱起來時認為這樣的煩惱無足為害,生起人生皮毛的體會誤以為是究竟,但經由讀經後,才恍然大悟以上的觀念實在太膚淺了!完全不足以立足於現在,不足以曠觀三世,不足以體會聖賢。試問,孩子們只要功課好就保證以後一定有前途嗎?功課差就一定沒有出路嗎?有許多有才無德之下場,不是我們最好的警惕嗎?傳承文化,此時即使沒有被提拔,或許正是最好的出路,因為他沒有被惡知識提拔,可免造惡業,避免遭遇災難;若被提拔也是最好的出路,因為他被善知識提拔,能與善知識一起造善業,共同增上。
讀經是要將心量打開,格局加大,有三世因果走向,有歷史眼光的通達,此人出來服務國家社會必定是遇到明君,如隱居不出必然是無道之邦,此乃真吉祥、真福報!若此人將正知見傳承下去,如何傳承下去?領導後生晚輩讀經解經,則此人福報之大是無量無邊,餘蔭加被子孫亦難以形容,至聖先師孔子之例可知。即以 雪公太老師而論,老人家功在傳承文化,平時弟子大眾對老人家恭敬有加,老人家臨終正念分明,弟子大眾們誠心護持助念四九日,火化舍利無數,並有種種瑞相。有傳承文化理想的人,即使在亂世也能安身立命,不隨俗人誤入歧途,並以傳道為己任,在太平盛世時也能受到提拔,以福國利民。
第六、讀經啟蒙要有尊師重道的精神: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之教誨,弟子們當謹遵。蓮池大師云:「從師,非只要學文藝,要以德行為本……若遇賢師,須視如父母,終身依附也。」尊師與重道是互相觀待的,一個能尊師的人,也必定是一個能重道的人,所以一個能尊師重道的孩子,必定對正法、道場及師長尊重,不會說今天想來道場讀經就來,明天不想來道場讀經就不必來,這就是恭敬心的一種表現。佛法與世間學問皆須向恭敬中求,古靈禪師大悟後欲報剃度師之恩,於是多方啟迪,剃度師心知有異,令他宣說法要,古靈禪師說:「說法必得敷設法座,並恭迎升座禮拜。」剃度師一一照辦,故能在聽講後大徹大悟。如古靈禪師不是如此重法,他的剃度師也不如此重法,莫道不說,即便開講,也不過是文字知見而已,所謂「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或問一個三歲的小孩那裡懂得甚麼是尊師重道?殊不知學齡前的孩子是一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階段,誠如日本鈴木先生所說:「你只要肯給,他就有。」這段期間的幼兒對於外在的資訊,他能不經選擇的全面吸收,因此尊師重道的知見與行為,端賴家長主動給予正確的引導。若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以為教導才藝是有能力的老師,在道場裏教導做人處世以及讀經、解經的善知識,只不過是義工罷了,毋需服從指導、給予尊敬,甚至讓孩子認為老師要完全聽從家長的想法,而非家長要尊重老師的意見,這是孩子學習的最大障礙,未來也難以受福而吉祥!
第七、學習重要的方法〜守規矩,然有說孩子從小不就是要活活潑潑、蹦蹦跳跳才是天真可愛,要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何必處處規範孩子令他遵守許多規條,此非違背人性乎?其實正好相反,或許小時候的可愛處正好是長大時的可惡處,最有愛心的家長其實是讓孩子守規矩,如果孩子不守規矩,他也是在串習,只不過他是串習錯誤的不規矩,錯誤的串習一旦養成習性,那就會有無窮過患。而且對孩子不能講到皮、罵到皮,一旦變成皮條就難以塑造其才了。所以孩子有錯要立即改進,否則一旦油條習氣透入骨髓中,爾後要改正就猶如油麵去油之難了。
所謂幼兒養性,童蒙養正,這段期間要求孩子重秩序守規矩,即是影響孩子人格健全發展的重要因素。一舉一動或處事應對若雜亂無章,此人必難以成功,因心收不起來,絕無成事之理,雪公太老師云:「無論幹甚麼事,有次序,就能成功。學佛之人,飲食、起居,如果亂七八糟,斷定不能成功。」又云:「無規矩不能成方圓,大家學辦事得有次第,務求不亂,說話則須簡要詳明……一切求其規矩行事。」另外在程漢舒筆記中記載:「一家之中,老幼男女,無一個規矩禮法,雖眼前興旺,即此便是衰敗景象。」因此從小要求孩子守規矩,自可端正孩子良好的品性,使其終身受益。
第八、檢討當前啟蒙班各班狀況,週三讀經班(含小小班),或是週六小班及中班的孩子們,其質地非常美好,讀了不少儒佛經典,家庭教育都是德學並重的。但不可諱言,仍有諸多缺點極待改進,例如同學上課專注力不夠,所以學習效果不彰;平日或好逸惡勞,四肢不勤,常以課業繁重為由,不能養成服務的人生觀;說話不講究,言語未能得當;學習心態未能做好調整,故規矩上的要求往往事倍功半;對師長尊重心不夠,且禮儀也不周到;或因個人習慣未調,影響整體教學效果,凡此種種缺失需靠家長深入瞭解,再配合老師共同努力,以期培養出身心和諧、人格建全的好孩子。
事項要求
另有下列七項請家長注意,並叮囑孩子確實遵守:
(一)、因故不能到班上課時請打電話請假,以養成子弟負責的態度。
(二)、上課盡量勿遲到,以示對老師及課程的尊重。
(三)上課的課本、講義、筆記本及文具要帶全,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四)、在道場內要保持安靜,見到師長蓮友們請合掌問訊。
(五)、課後主動關心孩子上課狀況。
(六)、督促孩子讀誦相關課文。
(七)、出入一樓大門隨手關門,尤其在共修結束離去時,以保鄰居居住的安全。
結語
總之,教育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於這種能傳承正法的啟蒙活動,本會幾乎將所有的人力、物力投入,若將子弟培養成尊師重道、惜福感恩、勤勉好學,對家庭、社會與國家都是最好的交待,企盼這樣的緣起,必得三寶之加被,龍天之護持,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成就往生成佛的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