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期::啟蒙園地-歷史故事

輔國安邦的狄仁傑

淨域

宦海浮沉心在邦

從容舉賢實朝廷

刀下留人活萬口

陰德厚福綿後世

   

狄仁傑,字懷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生於唐貞觀四年(西元六三零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七百年),享年七十一歲。祖父狄孝緒,於貞觀朝任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


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稱他是「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內,狄仁傑通曉吏治、兵刑等制度,對他日後的政治生涯有重大的影響。


唐高宗儀鳳年間,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案,所涉人員十七萬,無一冤訴,一時聲名大振。儀鳳元年(西元六七六年),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昭陵柏樹,高宗大怒命令處死;為維護法律制度,狄仁傑犯顏直諫罪不當死。高宗疾言厲色地說:「善才斫陵上樹,使我不孝,必須殺之!」狄仁傑據法說理:「犯言直諫,自古以為難。臣以為遇桀、紂則難,通堯、舜則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於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終於使高宗改變主意,赦免權善才的死罪。


未久,狄仁傑被命為侍御史,負責審訊案件,糾劾百官;期間他對一些巧媚逢迎、恃寵怙權的權要進行彈劾。調露元年(六七九年),司農卿韋弘機作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寬敞壯麗;狄仁傑上奏章彈劾韋弘機引誘皇帝追求奢泰,韋弘機因此被免職。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傑毫不留情的揭露其為非作歹的罪行,請求交付司法審理。高宗想寬容包庇王本立,狄仁傑以身護法:「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於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戒!」王本立最終被定罪,朝廷肅然。


後來,狄仁傑官遷度支郎中,高宗準備巡幸汾陽宮,以狄仁傑為知頓使,先行佈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長史李衝玄以道出妒女祠,徵發數萬人別開御道。狄仁傑說:「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罷,免除了并州數萬人的勞役。高宗聞之讚歎說:「真大丈夫矣!」


武則天垂拱二年(六八六年),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當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傑妥善處理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關係,州民以「撫和戎夏,內外相安,人得安心」,為他勒碑頌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寧州歌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後上表舉薦,狄仁傑升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撫使。狄仁傑針對當時吳、楚多淫詞的弊俗,奏請焚燬祠廟一千七百餘所,只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減輕了江南人民的負擔。


垂拱四年(六八八年),博州刺史瑯琊王李衝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響應,武則天平定了這次宗室叛亂後,派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當時,受越王株連的有六、七百人在監,籍沒者多達五千人。狄仁傑深知大多數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軍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則天說:「此輩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武則天聽從了他的建議,特赦了這批死囚,改殺為流,安撫了百姓,穩定了豫州的局勢。


其時,平定越王李貞的是中書宰相張光輔,將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傑沒有答應,反而怒斥張光輔殺戮降卒以邀戰功。他說:「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今一貞死而萬貞生。」「明公董戎三十萬,平一亂臣,不戢兵鋒,縱兵暴橫,無罪之人,肝腦塗地。」「但恐冤聲騰沸,上徹於天。如得上方斬馬劍加於君頸,雖死如歸。」狄仁傑義正辭嚴,張光輔無言可對,但懷恨在心,還朝後奏狄仁傑出言不遜。狄仁傑被貶為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復為洛州司馬。


天授元年,武后廢睿宗即帝位,狄仁傑的才幹與名望,漸得到武則天的讚賞和信任。天授二年(六九一年)九月,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中書省)鸞臺(門下省)平章事,開始了他短暫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職的狄仁傑,謹慎自持從嚴律己。某日,武則天對他說:「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譖卿者乎?」狄仁傑謝說:「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並為善友。臣請不知。」武則天對他坦蕩豁達的胸懷深為歎服。


仁傑官居宰相,參與朝政之時,也正是武承嗣顯赫一時躊躇滿志之日,他認為狄仁傑將是他被立為皇嗣的障礙之一。長壽元年(六九三年)正月,武承嗣勾結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時法律中有一項條款:「一問即承反者例得減死。」來俊臣逼迫狄仁傑承認「謀反」,狄仁傑出以非常之舉,立刻服了罪:「反是實!」來俊臣得到滿意的口供,將狄仁傑等收監,待日行刑,不復嚴備。狄仁傑拆被頭帛書冤,置棉衣中,請獄吏轉告家人去其棉。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得其冤狀,持書上告。武則天召狄仁傑等「謀反」大臣面詢:「承反何也?」狄仁傑從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於鞭笞也。」又問:「何為做謝死表?」答曰:「臣無此表。」武則天令人拿出謝死表,才弄清楚是偽造的。於是下令釋放此案七人,俱貶為地方官。狄仁傑用自己的才智機謀死裏逃生,被貶為彭澤令。以後,武承嗣欲根除後患,多次奏請誅之,都被武則天拒絕。 


  在彭澤(今江西彭澤)令任內,狄仁傑勤政惠民。赴任當年,彭澤乾旱無雨,營佃失時,百姓無糧可食,狄仁傑上奏疏要求朝廷發散賑濟,免除租賦,救民於饑饉之中。萬歲通天元年(六九八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臨漳),河北震動。為了穩定局勢,武則天起用狄仁傑為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帶)刺史。狄仁傑到職後,改變了前刺史獨孤思莊盡驅百姓人繕修守具的作法,讓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聞之引眾北歸,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災難。當地百姓歌誦之,相與立碑以記恩惠。不久,狄仁傑升任幽州都督。


狄仁傑的社會聲望不斷提高,武則天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賜給他紫袍、龜帶,並親自在紫袍上寫了「敷政木,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金字。神功元年(六九七年)十月,狄仁傑被武則天召回朝中,官拜鸞臺(門下省)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恢復了宰相職務,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的左右手。此時,狄仁傑已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但仍盡心竭力佐政。


 聖歷元年(六九八年),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數次使人遊說太后,請立為太子,武則天猶豫不決。狄仁傑以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民心,還政於廬陵王李顯。當時,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勸武則天迎立李顯,但沒有被武則天接受。狄仁傑從母子親情的角度勸說她:「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武則天說:「此自家事,卿勿預知。」狄仁傑沉著而鄭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位備宰相,豈得不預知乎?」最終,武則天感悟,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唐祚得以維繫。狄仁傑因此被歷代政治家、史學家稱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義士。


聖歷元年(六九八年)秋,突厥南下騷擾河北。武則天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征討突厥。時太子不行,武則天命狄仁傑知元帥事,親自給狄仁傑送行。突厥默啜可汗盡殺所掠趙、定等州男女萬餘人退還漠北,狄仁傑追之不及,武則天改任他為河北道安撫大使。面對戰亂後的凋殘景象,狄仁傑採取了四條措施:一、上疏請求赦免河北諸州,使被突厥驅逼行役的無辜百姓樂於回鄉生產。二、散糧運以賑貧乏。三、修驛路以濟旋師。四、嚴禁部下侵擾百姓,犯者必斬。這樣很快便恢復了河北的安定。


久視元年(七零零年),狄仁傑升為內史(中書令)。這年夏天,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有胡僧邀請她觀看安葬舍利,奉佛教為國教的武則天答應前往。狄仁傑跪於馬前攔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詭譎,直欲邀致萬乘所宜臨也。」武則天遂中道而還。是年秋天,武則天欲造浮屠大像,預計費用多達數百萬,宮不能足,於是詔令天下僧尼日施一錢以助。狄仁傑上疏諫曰:「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豈欲勞人,以在虛飾?」「比來水旱不節,當今邊境未寧。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武則天接受他的建議免除捐納。


  作為一名精忠謀國的宰相,狄仁傑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舉賢為意。一次,武則天讓他舉薦一名將相之才,狄仁傑向她推舉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將張柬之提升為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又讓狄仁傑舉薦將相之才,狄仁傑說:「前薦張柬之,尚未用也。」武則天答已經將他提升了。狄仁傑說:「臣所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由於狄仁傑的大力舉薦,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侍郎,過了一段時間升任宰相。狄仁傑還先後舉薦了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位忠貞廉潔、精明幹練的官員,他們被武則天委以重任之後,政風為之一變,朝中出現了一種剛正之氣。狄仁傑死後的神龍元年(七零五年),張柬之趁武則天病重,擁戴唐中宗復位。


契丹猛將李楷固曾屢次率兵打敗武周軍隊,後兵敗來降,群臣主張處斬。狄仁傑認為李楷固有驍將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節,於是奏請授其官爵,委以專徵,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果然,李楷固等率軍討伐契丹餘眾,凱旋而歸,武則天設宴慶功,舉杯對狄仁傑說:「公之功也。」由於狄仁傑有識人之明,有人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傑回答:「舉賢為國,非為私也。」


在狄仁傑為相的幾年中,武則天對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稱狄仁傑為「國老」而不名。狄仁傑喜歡面諫廷爭,武則天「每屈意從之」。狄仁傑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則天不許,入見,常阻止其拜。武則天曾告誡朝中官吏:「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


久視元年(七零零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淒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謚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為梁國公。 


  縱觀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作為一個統治階層的政治人物,狄仁傑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之治的武則天時代,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