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期::啟蒙園地-歷史故事

仁慈寬厚的劉寬

 淨域

官場險惡是非多

揣摩上意虐所轄

仁慈寬厚是劉寬

公門泥巴種蓮花

 

劉寬,字文饒,東漢華陰人。生於漢安帝永寧元年(西元一二0年),卒於漢靈帝中平二年(西元一八五年),享年六十六歲。桓帝時(西元一四七年至一六七年)徵拜為「尚書令」,遷南陽太守。靈帝時(西元一六八年至一八九年)累官至「光祿勳」,封為「逯鄉侯」;其子劉松官至「宗正」。

劉寬心地仁慈,性情溫和,待人十分寬厚,最能體恤他人,即使在繁忙匆促的情形下,也從不疾言厲色。有一次,劉寬乘牛車外出,遇見有人遺失牛隻,找上劉寬的牛車來辨認,指認該牛隻為他所失,劉寬靜默不語,隨即下車徒步返家。過了一會兒,遺失牛隻的人找回自己的牛,親自登門送回牛隻,叩首謝罪說:「我很羞慚,愧對長者,願長者任意處罪。」劉寬和言悅色的說:「世上相似的東西很容意錯認,我的牛隻還麻煩你親自送回,這有什麼好謝罪的呢?」鄉人都稱讚他這種不與人計較的德性。

夫人覺得他的性情實在太好了,暗想難道他真的一點也不會發脾氣嗎?於是有意試探他。有一天,劉寬要去參加朝會,等他穿戴好了以後,夫人刻意安排婢女去激怒他。夫人囑咐婢女送一碗肉羹去給劉寬吃時,故意將羹湯翻灑在劉寬的朝服上,看他會有什麼反應。夫人以為這樣一來,劉寬一定會很生氣,哪知他神態自若全無惱怒,還關心地細問婢女說:「有沒有燙傷妳的手?」夫人見了,知道自己的丈夫果然真的是一位仁慈寬厚的君子。

劉寬曾經當過三個郡的太守,對治下的百姓,也是以仁教德化為本。他認為用刑罰來規範百姓,人人就只求免於刑罰罷了,不會有羞恥心;如果用人格來感召他們,用禮制來規範他們,人人便存有羞恥心,而且還能隨著在位者的領導,到達善的境界。所以凡是他治下的官吏和百姓犯有過失時,並不用嚴刑處分,只用香蒲莖做的鞭子打幾下,使他們自己感到羞恥。白居易《題府廳》詩云:「推誠廢鉤距,示恥用蒲鞭。」說的正是這種情形。至於啟蒙教材《幼學瓊林》一書中,亦有「劉寬蒲鞭」之語,其的歸導於儒學「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正因為用香蒲做的鞭子打人,是刑寬政清的一種表現,所以後世就用「蒲鞭之罰」來形容為政的寬厚。

唐朝末年,貫休(禪月)禪師因亂事避居於浙右,詩《避地毘陵上王慥使君》云:「……氣高吞海岳,貧甚似漁樵,庾亮風流澹,劉寬政事超,……」詩中特別稱許劉寬的政能。依《後漢書》〈劉寬傳〉所載,其辦理政事之行如次∣「凡推行政事有良好的績效,都歸功給部屬;若發生災殃變異,便引咎自責。到基層巡視時,如果留駐夜宿,往往與地方官員及書生研討經教;見到地方父老則慰問鄉務與農田之事;對年少者則勉勵他們善事兄長。百姓感念他的德政,漸漸受到感化。」

對於劉寬的德行(不怒婢女)與政能(蒲鞭之罰),蓮池大師曾撰文讚歎說:「從這兩件事看來,就可以知道他是真正的菩薩,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擬的。就現今而言,管理人民特別著重嚴刑峻罰,尚不能使牢獄空蕩,而蒲鞭之罰卻能使民自化,這若不是人格感應教化之力,是無法達到的。」「今天我們對待屬下,若有小小的不順心,動不動就暴力相向;反觀劉寬朝服被羹湯所污,不但不責罰反而溫恤有加,此若不是大慈悲願力,怎麼可能會有如此的示現。」「上朝面聖在即,卻能不慌忙地更換朝服,一點也不心急,這若不是具有大禪定力,不可能會如此不動如山。」「身於娑婆世界,而具有如此操守與器量,實高於出家眾苦修三十年之工夫。我等能不感到慚愧而加緊努力勤修嗎?」

古德云:「見遺金於曠途,遇豔婦於密室,聞讎人於垂斃,好一塊試金石。」這般的勘驗的確不容易通過,劉夫人以羹湯試夫,見出夫婿的真性情。「曠途遺金」在測試我們對財帛動不動心;「密室豔婦」在考驗我們對美色把持幾分;「垂斃讎人」在磨練我們對人我是非放下多少。原來試金石無所不在,一如照妖鏡般,比試驗證即無所遁形。到底什麼是試金石?因無所不在,故難以名之;但當橫逆出現時,試金石也就躍躍欲出。蓮池大師說:「一位將領若不經過磨練,就不能顯出威武的氣概;一位戰士若不經過磨練,也不能具備精湛的技能;至於修行者更要放下一切,拼命往心念上去勘驗,如此一心專向,枝節旁務跟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如果真能這樣,『金非金』、『豔何豔』、『讎不讎』,用心至此,還有什麼事辦不成?」所以,原來試金石就是我們皆具的「本心」;一念間,心善則生十善業,心惡則現十惡業,既簡單又明快。劉寬仁慈寬厚,其心性之表現,正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