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期::啟蒙專題-古文與民族命脈〜興古文續民族

給孩子一把開啟智慧寶庫的鑰匙〜文言文教育的重要

 

藉口本土化 

似是愛台灣

若是斷了根 

什麼也不是

 

今年八月間定案的新修「高中國文課程暫行綱要」,將文言文的比重由原先的五十五%到七十五%,大幅調降為四十%到五十%。消息傳出後,面對各方質疑,教育部長竟表示,「古道,西風,瘦馬,和台灣有什麼關係?」結果在媒體上又引爆新一波「去中國化」疑雲。十一月的返班活動中,老師便以「提升國學教育的重要性」為專題,和家長們座談,希望能導正歪風,再次確立經典教育的重要性。

早在這之前,末學記得老師曾說過,蓮榮的宗旨是「確立正確的儒佛思想,效法佛陀與孔子的至善人格。」其中宏揚儒學與國學還比宏揚佛法更重要,尤其在當前「去中國化」、「孔子和國父都是外國人」的泛政治化操作下,儒家經典和國學傳衍已岌岌可危,而儒學與國學一旦亡佚,則年輕人學佛的根基無法扎實建立,對宏揚佛法也會構成莫大的障礙。

就國學的學習而言,在台灣的學子其實是很幸運的,首先,中華文化歷經戰火、災變,但在崇敬讀書人的傳統下,數千年來知識的香火未曾斷絕,使先民的智慧結晶得以完整保留,不至於像古埃及文化、馬雅文化等,空有文獻卻無人能讀,無人能解。

其次,國府遷台時,許多國學大儒隨政府來台,在此興辦教育,之後台灣一直以中華文化的復興基地自許,沒有經歷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與文字羅馬化、簡體化的浩劫,也使得台灣的國學教育有著一定的水準。即使這次事件的爭議主角杜先生本人,也是精研先秦文化,能用文言文寫作的。

撇開「本土至上」、「台灣優先」等意識型態之爭不談,有人說,文言文詰屈聱牙,內容又和台灣的時空與生活脫節,學生們花那麼多時間學習有什麼用?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文字不只是日常溝通的工具,更承載了書寫者的思維和感情;年輕人學習文言文,也不應只是有口無心地背誦,而是要藉此熟悉先人的話語,讓孩子們貼近先人,從先人的智慧寶庫中擷取力量。

換句話說,今天教導孩子閱讀古籍、背誦經典、熟悉文言文,等於是將一把通往先民智慧寶藏的鑰匙交付給他們,只要他們有心,長大後不管是從事科技、醫藥、哲學,甚至經濟學、政治學等各領域,古籍中都有取用不盡的寶藏。正如日本人靠鑽研孫子兵法而有了獨步全球的日本式管理學,德國人最愛老子道德經,而電腦的發想靈感,則是從易經陰陽相生相剋而來的。反倒中國人在數百年積弱之下,對自己的文化失了信心,東洋化、西化,學了半天卻找不到出路,實在很可惜。

末學覺得,「學習」是人類最獨特的秉性,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必汲汲營營地計較有用沒用,格局放大,眼光放遠才是最重要的。記得末學去中國大陸參訪時,曾聽大陸人羨慕地說,台灣的商人好厲害,對中國的歷史地理好像比大陸人還熟悉。例如十幾年前,當外國企業還只敢待在沿海城市找機會時,統一企業就已進駐新疆設飲料工廠,原因無他,新疆的水果又多又好,這是台灣孩子在中小學課本裡就學過的,當時若是排拒這些學習內容,今天又怎能在大陸上縱橫睥睨,來去自如呢?

文言文不僅有用,藉著文言文汲取古人的智慧與能量,在存亡關頭甚至可能產生極大的力量。末學的父親在抗日期間華北淪陷時,因遁入太行山區打游擊被日本人逮捕繫獄,不僅慘遭火燎水浸等酷刑,還得忍受猶如地獄般的惡劣環境。當時獄中肺結核蔓延,同一牢房十多位獄友陸續去世,只有末學的父親因朝夕背誦正氣歌,以文天祥的志節情操惕勵自己,鼓舞自己,終於熬到抗戰勝利出獄。父親九二高齡去世前,臥房裡始終掛著巨幅的正氣歌,就是感念這段經歷。

從美學上來說,自從民國初年胡適提倡「白話文運動」後,文言文不再用於日常書寫,結果是文言文婉轉精鍊、餘意不盡的美感少見了,日常寫作趨向庸俗聒噪。現在教育不重視古文,孩子寫起作文來更是拉拉雜雜,全無章法,就連連續劇的對白和品味都慘不忍睹。老師說,一個國家寧可貧窮也絕不能俗氣,台灣目前卻崇尚鄙俗,什麼樣的鄉土粗話都可以宣於國家重臣之口,還洋洋得意,簡直讓人瞠目結舌。因此,今天的國文教育癥結還不在於念了多少篇古文,而是能不能打從心底尊敬這個文化,尊重中國文人以廟堂雅言來議事或抒發情感的傳統,並願意藉前人的智慧來提昇自己。如果自甘俚俗,自絕於大國文化,即使考試時能將古文默寫得一字不漏,終歸還是沒有用的。

當然,在關注事件發展的同時,末學在此也想作一點小小的澄清,因為制訂這份高中國文課程綱要、並主張適度降低文言文比例的小組召集人,是末學在大學時的國文教授柯慶明。柯老師不涉政治,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更無庸置疑,他的「中國文學史」堂堂爆滿,無數學子透過他充滿感情、直透人心的解說,首次得窺中國文學殿堂之美。而他與杜先生的幾番爭執,為的是杜先生要以「典論論文」、「夢溪筆談選」等文章,取代「阿房宮賦」、「緹縈救父」等,雙方的爭執應是國學品味之爭。且據柯老師表示,未來增加的白話文(語文體)中,也將包括「紅樓夢」、「老殘遊記」等古典文學,不致有太嚴重的偏廢。

末學認為,或許是杜先生就任教育部長後,有太多意圖竄改史實、割裂中華文化傳承的「前科」,才讓這件事一開始就予人政治化聯想。不過這樣也好,可以趁此機會作一番省思,因為政治是劃分彼此的地盤勢力、非我即你的零和遊戲,文化卻貴在同化與包容,淬練與提升。如果透過思辯後,能讓國人更知道研學古文的意義,激發國人對研學古文的熱忱和信心,那才是最重要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