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期::啟蒙專題-古文與民族命脈〜興古文續民族

聞「刪減古文」有感

  調

昔日背與抄 

今知不可少

有讀必有用 

無學則混俗

 

回想自己國中時期,國文老師會要求我們背某部份課文和抄錄佳句,在那種高中聯考的氣氛下,大家無論是否有興趣,都很自然地接受老師的教導方式,如此半強迫式的學習,卻建立了日後自己對國學的基本觀念,自己心中很慶幸當初能有這樣的學習過程,否則如今可能連對國學僅存的一些印象都沒有了吧!

當時讀文章的目的就是測驗能拿高分,作文能夠多引些古人之言,增加一些肚裏的墨水。然而這些學習充其量只是些國學常識,根本談不上對文章的欣賞,更甭提文以載道了。不過這畢竟是因為在學校學習的時間有限,因此義務教育的功能主要在能種下種子,然而要把這種子種得夠深,才不會在外力的侵襲下消失殆盡。要種多深,從胡適與梁啟超先生所開出的國學入門書目看來,至少也須有一百六十餘種才行,而且梁氏認為無論學礦、學工程學……皆須一讀。若未讀之,真不能稱為中國學人矣!讀到此話實在令人震撼現今古文基本教育之貧乏。

歷經時代考驗的古文,即今在大眾的討論下又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是否有實用性也因個人見解而有差異。然而自己所讀之書實在太少,對於其內涵之深遠,用詞之精準,文體之優美等等的詮釋實在力不從心,也恐有畫蛇添足之餘,因此只能就進入社會後有機會再學習古文的心得來與大家分享。

再次學習古文後,才能體會篇篇佳作何以成為傳誦千古之文學作品。這是由於老師們內化後所詮釋的古文,那文意講到骨子裡,我們才能發現其真義與優美之處,也才能揣摩古人的精神於今日,否則真的都是與自己無關的「古道、西風、瘦馬」。在老師們認真的教導下,自己常常心生書到用時方恨少,如果從小就能多接觸古文那該有多好的想法,也因此對國文課「刪減古文」一事深感可惜。

不過無論「刪減古文」的結果如何,重要的是如梁啟超先生所說的,一個人總要養成讀書趣味。凡事要能有所成就,就要把它變成自己的興趣,否則久而久之便容易有交差了事的心態,如此實在可惜。若能把讀古文當成興趣,那便能徜佯在歷代古人的殿堂中與文化傳承接軌,這該是人生最幸福的事了。共勉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