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期::大德法語-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十五〉

 道源老法師講

第二章要我們解悟實理,解悟實理是要瞭解佛的實理,要解得圓。第三、四章要吾人腳踏實地修行,屬於事相,學佛法要理事無礙。理要解得圓,事要行得方,要理不礙事,事不礙理。如此學佛才不會偏差。以我們現在講經做一個例子。我們請法師升座講法是解釋佛的實理,解釋佛的實理要解得圓,要圓融無礙。法師升座以前要捻香禮佛,要做那些事幹什麼?因為捻香也屬於修行,禮佛也屬於修行。修行屬於事相,這個事相必須要方正,一步也不能做錯,這是屬於事相的修行,而升座解理呢?要解得圓融無礙。所以理要解得圓,事相要行得方。
第二章是要解理,「內無所得,外無所求」,「無念無作,非修非證」,解理要解得圓融無礙。第三章就叫我們修行要「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不能講圓融無礙,要腳踏實地的修行而「斷欲去愛」。第四章要斷除十種惡行與修十種善法。事相修行就是按部就班,一步不能錯,不能講圓融無礙,一定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做。你要解理解得圓融無礙,一定要腳踏實地修行,只解理而不修行,十惡法不能斷,十善法不能修,則生死不能了脫,生死不能了脫歸閻羅王管。你要是見了閻羅王跟他講無礙道理「內無所得,外無所求」,閻羅王完全不懂,你生死沒有了脫,他就要辦你。所以你要瞭解佛實理,是理不礙事,更要腳踏實地地修行。
「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佛法有漸法、有頓法。前面所講乃漸法,一步一步的來。後面這兩句歸到頓法,頓超即不歷諸位。小乘(聲聞乘)有四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大乘的階位更多: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階位再加等覺則五十一階位,歷經五十一因位才能成佛,這都是漸次的教法。講頓超的法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那裏有什麼階級、地位?不要經過這麼多階級、地位,這才叫最崇高無上,名之為道。強名之為道,本來沒有名,然眾生不瞭解,所以強名為道。
不了達佛甚深實理而慢慢地悟叫「漸」,漸次地悟,它有階位、次第上升,要是你能了達佛之實理,悟到無為法,那有什麼階級、次第!所以永嘉禪師證道歌說「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六趣就是六道(三善道三惡道)輪迴生死,這是在做夢中有的,夢覺悟了以後,空空無大千,大千世界都空了,大千世界都沒有了,那還有階級次第!是最崇最高。
    或云:說來說去還是要修行,那只要修行就好了!講來講去還是要修行嘛。師云:你不聽講,怎麼知道圓融無礙之理?你不知道圓融無礙之理,你去修行,結果內有所求,外有所著,心外求道,名之外道,你本來是佛的弟子,結果在佛門修外道,為什麼?心外求道!所以你懂圓融無礙之理,再去腳踏實地的修行,這就叫做理不礙事,事不礙理,這樣理事無礙才不會有偏差。 (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