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期::共修研學-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

(九)聖者世俗的觀察

 編輯部整理

重緣世俗見因果

苦因貪欲果六道

少欲無為得自在

人天應供六神通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前言:

第二覺知是指聖者在入空性定,出定以後,他觀看這個世間的苦都是從「多欲」去引發的,為什麼會 「多欲」呢?就是因為有執著,有執著就會有愛欲,有愛欲就會造業,有造業就會受苦。因為妄見有真實的人我,所以對能令我樂的生貪、能令我苦的生瞋,拼命的想要多得,令這些美好的快樂讓真實的我受用,然真實的人我在入定裡面看不到,此時又如何會生起一個真實的得和真實的失呢?真實的得尚且得不到,從得生的貪在那裡呢?真實的失尚且沒有,從失裡面生出來的瞋在那裡呢?所以貪瞋就沒有了。真實的人我不可得不只是在觀念上的了解,還要入定去串習,生出人我不可得的殊勝覺受。出定時依我而生對五欲境強烈的追求,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要證初果的小乘人一定出三界,即使是鈍根的修學者,經歷了七番生死必出三界。

正解經文:

多欲為苦」,多欲是指貪欲的煩惱,貪與欲的行相不一樣的,貪是對所樂境染著,欲是對所樂境的希望,貪欲常常會結合。什麼是「所樂境」呢?透過思惟,對這個境界有一個名言的認知,認知此境令我快樂的,所以會對此所樂境產生染著和追求,就染著所樂境的行相是貪,就追求所樂境的行相是欲。一般而言我們對現有的境界染著,對希望更好的部份是追求,所以貪與欲常結合在一起。為什麼會有貪欲呢?因為真實的人我被當成執著的境界,被執著的非常堅固,所以希望得人家所認定的快樂,社會的價值觀就是這樣。例如在這個時代裡面如果沒有錢,似乎被人家看不起,於是產生想要追求財富的心態,這個想要得的心就是欲,並且對於它的樂不想失去就是貪,此都是他人告訴我們的概念,然後在這個概念下去追求。「多欲」會引發苦,怎麼引發呢?會從身口意上去造作業,比如作生意的人,就在心裡盤算著如何追逐到財富,並運用嘴巴與身體去追求財富,嘴巴說些美妙動聽的話,表情裝得非常和悅的樣子,既巧言又令色真是鮮矣仁;或者政治人物運用嘴巴去得到地位、得到權勢,例如為了當選,勤跑基層貼近民意,與百姓噓寒問暖;所以從「多欲」當中就會造作生死的業,從生死的業會去感「生死疲勞」的苦果。

講表中將「多欲」當成「因」,在科判將「多欲」當成「緣」,當如何解?多欲如何是緣?乃因由多欲引發種種的業,緣是一個引發;至於多欲是因,是指以貪瞋癡三毒的煩惱為因,特別是多欲,緣著五欲六塵的外境,五欲六塵不是指心乃指外境,六塵中粗猛的境相是五欲境,乃因心識中潛藏著煩惱種,再加上外面境界的勾引,若外面的環境不勾引,我的煩惱則不生,煩惱和境界兩個是要互相靠的,沒有境界的勾引是不會有煩惱,所以往生淨土是降伏煩惱的第一步。中觀派說心要靠著境才有心,境要靠著心才有境,此二者相互依靠(觀待)的。有些人在念佛當中好像都沒有煩惱,不念佛好像煩惱很多,因為對著錢財境會起貪心、對著仇人境會起瞋心,都是互相依靠、互相觀待的,若你不去面對那些境界如何會有那些煩惱心?所以表解講說「因」是我有貪欲三毒,而貪欲三毒來自於執著有我,有一個真實的人我,能從真實的人我當中產生貪欲三毒。

在外緣上有五欲六塵,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為六識所緣,六塵中粗猛境相就是財色名食睡(五欲境),財色是色塵、名是聲塵、食是色香味、睡是觸塵(睡得很舒服有彈簧床、軟棉被),其他如房子是色塵、晚上有輕音樂聽是聲塵,灑些香水是香塵,軟綿綿的寢具是觸塵,其他如名車、名牌的衣服、鞋子等等,都是一般人追求的欲境,所以內心因有貪欲三毒(以此為因),緣這些五欲境,亦即五欲六塵為緣,果就是生死疲勞,故曰:「生死疲勞,從貪欲起。

然貪等三毒與五欲塵二者相互觀待,無有欲境何來欲心?若欲心能自己生則不必觀待欲境,無有欲心何來欲境,若無欲心則何有境可名為欲境?如在念佛,以佛號為境時,欲覓貪心卻了不可得,謂之伏惑,似斷惑,其實未斷惑,何以故?面對五欲境則三毒煩惱能生故。所以四禪八定的人會錯解以為解脫,實則不然,雖然在沒有煩惱的立場上都一樣,然斷惑是斷根,伏惑並未斷根,伏惑者或認為自己知足常樂、清心寡欲,若換自己掌權得勢,可能比一般人更糟糕。

診斷是從病相中診斷,病相就是每一個人的生死疲勞,疲勞是無始劫來都在生死的長流裏,所以安立名言為疲勞。一件事情一直做,或者是一直在受這個苦報,沒有一生是脫離的,不是很疲勞嗎?不斷的生死、不斷的生死,長劫的壽命都在做重覆的事情,不斷地起惑、造業、受苦,起惑、造業、受苦,所以覺得很疲勞,這時他不想要了,想要脫困,並根據此病相去診斷病因。如果連病相的覺受都沒有,會努力治病嗎?明此有漏的五蘊身是裝苦的器具,是無明我執所感的苦果。此時以佛法的概念在有漏五蘊苦身中診斷出病因,然後下藥。聽聞佛法隨文入觀即是吃藥治病,若無此覺受而聽聞佛法,以為只是常識的接受,不把自己當成病人,則無法對症下藥。真正聽聞佛法的心態是以看病治病的覺受,努力觀修教法是吃藥治病,並且希望我能夠學會這樣的處方出去幫人治病,這是第一步聽聞的前方便,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若此方便不生,後面則難生聽聞的功德。所以這時候根據這個病相(生死疲勞)來診斷,若未除去病因,未來還是繼續以五蘊身受苦,此時覺得非常恐懼,將病相的病因診斷出來,原來我的病因就是對境會依著執著生愛(愛我樂),依著愛去引發思,依著思去策發所有煩惱、依著思所策動的煩惱來造業,造業以後去感生死的苦果,透過思所造作出的煩惱都叫做業。

觀待病相診斷出病因,此時下藥除苦,其處方為「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少欲無為者是從第一覺悟過來的人,他知道人世間的追求都是從執著來,有執著而生愛,由愛而造業,由業而受苦,所執的我已在定中見無,所以不會在這個五欲境裡面有愛染,故「少欲」是指出定以後,雖然已經知道五欲境是不真實的,可是愛染一時之間難斷,然勢力大減稱之為少欲,因為愛染(思惑)是無始劫來串習的習氣,思惑是以愛為主,見惑是以執為主,此時他雖然不能馬上破貪,可是已屬少欲了。所以有正知見的人,就算其煩惱習氣一時不能破掉,可是已經少很多了。即有正知見的人,縱然一下子不能破掉世俗的習染,可是那個習氣起現形的力量已經薄弱,此少欲即是治標(病相退除)。

更進一步治本就是無為(病根解除),無為是連貪欲都破掉,此時已破煩惱障,在小乘而言是四果的阿羅漢,已能出三界。不但入定破執(初果),出定連對三界的愛(欲界欲愛、色界色愛、無色界的有愛)一點也沒有(四果)。所謂欲界的欲愛,是指男女飲食睡眠的愛,此時已沒有了,色界四禪定的愛、四空定的愛也沒有了,了知世間禪定自相空,真實性了不可得,在幻化的世界裡面沒有一樣可以引發他的愛,他是一個非常有理智的聖者;回過頭再看世間人都是在無常的世間裏以為常,國土危脆中以為是堅固,拼命地追求榮華富貴,所攝的四大五蘊明明是苦器,卻妄想追求種種的快樂來受用;明明是無我、了不可得的,卻在那裡執實,在生異滅的有為法當中,不斷的去希求五欲境,以為它是常樂不變的,因而起惑造業受種種輪迴的痛苦,聖者是已回頭的人,此時面對世人慨嘆世人愚不可及。(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