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期::大德法語-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十五)

 道源老和尚

性體本空非造作

有情相執惑業續

識得本來無一物

何處覓得些塵埃

 

庚三、明妄盡還覺

辛一、以智除妄

經文:「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再叫一聲當機者,此句再答覆文殊菩薩所問的問題:「如來」你已成佛了,但最初修行是怎麼下手的呢?佛答覆說如來最初修因都是這樣修的,怎麼修呢?依圓覺修圓覺,所修的圓覺行門是「知是空華,即無輪轉」。這八個字要注意,每一部經都有最要緊的話叫做經眼或叫做經心,譬如人的五官,最重要的是兩個眼睛;譬如人的五臟,最重要的是心臟,而這一部經也有兩句經文最重要(即經眼或經心)。例如金剛經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八個字是金剛經的經眼、經心,若不研究清楚,則整部金剛經義理不會懂。而「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此八個字就是圓覺經的經眼、經心。祖師也是依這八個字,判圓覺經為頓教大乘的經典。

知空中華為病眼生出來的,是譬喻什麼呢?乃譬喻三界以內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此為金剛經之六喻,喻有為法如虛空華。你不知道有為法如虛空華而當成真實,才起貪、生瞋,再由貪、瞋、癡造生死的業,受種種輪迴的苦。若知道一切有為法都等於虛空華,則不起貪、瞋、癡,你不起迷惑還會造業嗎?不造業還會輪轉生死嗎?你得好好進一步研究「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啊!這八個字最重要的在那個「知」,你不知有為法是虛空華,把這一切有為法當成是真實的,這就起了惑,接著要造業,起惑造業的結果呢?帶來苦果,惑業苦三法流轉謂之輪轉不息。一切如來在因地為凡夫時,都修學此圓照清淨覺相法門,先要知道有為法是不實在的,是個空中華,若能有此覺受就不會起迷惑了,還造業不造業呢?不起惑、不造業,還有苦果嗎?苦果了脫了,即無輪轉。

不聞佛法的眾生無法體會世俗的顯現如虛空華,所以天天起惑造業,弄得社會不安,世界不太平,眾生本來苦,又起惑造業則是苦上再加上苦,都是眾生在那兒庸人自擾,眾生不知世俗是虛空華的顯現。至於外道呢?也是想得道了生脫死,但是他不知道一切有為法是如何產生的,是由你的妄心所造的,就是由無明而更無明。譬如印度的婆羅門教,認為一切萬物都是大梵天生的,又譬如現在的耶穌教,認為人與萬物都是上帝所造的,他不知道這些觀念都是無明所生的,他們在求知,結果卻求個邪知邪見,如此能了生死嗎?當然不會!因為沒有破除無明煩惱。

至於我們學了大乘佛法算知道不知道呢?我們算知道,我們不是不知,不是邪知,了解「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此知道是正知,但是你還會不會起惑造業呢?見了可愛的東西還是會動貪心,不順心的事照樣動瞋恨,起惑造業不還是要受報嗎?還是要輪轉生死嗎?那我們這個正知正見算個什麼正知正見呢?這個正知就是始覺智,以前不知,今天開始知道了,以前不覺,今天開始覺了,謂之始覺。始覺的智慧生出來後,就看個人的根機如何了?你要是頓超的根機,當下就能大徹大悟、了脫生死。若不是頓超的根機呢?這始覺知就要分成四個步驟:名字覺、相似覺、分證覺、究竟覺。如來的知是知空華,即無輪轉,謂之究竟覺;菩薩是分證覺;三賢位的菩薩名相似覺;十信位的菩薩就是我們學大乘的凡夫謂之名字覺,只有這個名字覺。起信論釋名字覺說,實實在在還是不覺。你能說他(十信位)不覺嗎?「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的道理他(十信位)是知道,也聽得很明白,但只是依著聖言量知道而已,還是屬於不覺。所以不要以為聽明白了,也學會講經說法,講得很明白,好像開了悟,結果境界一現前照樣被境界所轉,為什麼?一個初發信心的人,這個信心不但沒修圓滿,可能連第二步的信還沒有達到。初發信心的菩薩確信大乘道理,雖名字叫做始覺知,實際是名字而已,還是不覺。若不努力精進尋求體悟就認為已覺,實際上是自己打自己的閒岔,見了可愛的境界還是動貪心,不可愛境還是動瞋恨,起惑造業之後能不受報嗎?不流轉生死嗎?那麼到底要如何才能即無輪轉呢?當下就沒有,這才叫即無啊!所以我們聽懂了,要認清自己的知,只是名字知,還不是真知。

若真實的知道了,不起惑不造業,自然就沒有輪轉了。再說一個譬喻,有一位禪師請問祖師:大乘經典說一切眾生皆具佛性,但何謂佛性?祖師直接了當開導他,放下貪、瞋、癡就是佛性,人人都有佛性,只是被貪、瞋、癡障蔽了,如果把貪、瞋、癡放下了,佛性就能現前。這個禪師一聽到這席話,當下把貪、瞋、癡放下來,便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了,當下就是「即」,與即無輪轉的「即」,全都是頓超的根性。若說我們不是頓超的根性,這樣說也太武斷了,可能同學裡有頓超的根機,但是多數都是漸次的根機,你知道貪、瞋、癡在作怪,要你放下貪、瞋、癡,你一點兒也放不下,你怎麼能見到佛性呢?圓覺經名佛性為圓覺,你怎麼能見到圓覺呢?一樣的是你真能徹底的放下,圓覺就現前。

貪、瞋、癡是由無明所生,無明沒有自體,當現證空性時,不是圓覺自性現前了嗎?圓覺自性一現前,那有生死輪轉呢?生死本來是虛空華嘛!雖然我們不是頓超根機,但一定要深入研究,我為什麼要動貪、瞋、癡?我為什麼明知故犯?要自己喝斥自己,本來無可貪,為什麼要貪?本來無可瞋,為什麼要瞋?自己迴光返照,照自己的煩惱,把煩惱照空了,無明照空了,圓覺自性現前了嘛!動貪心,你還被貪所轉,動瞋心,還被瞋所轉,你不認錯,不認錯怎麼還肯求懺悔呢?不肯求懺悔,不是錯上加錯嗎?一錯再錯,一貪再貪,一瞋再瞋,煩惱無止盡,生死永遠流轉下去。現在我們既然學了大乘佛法,就是因為有善根才能學道,這樣對得起自己的善根嗎?所以你得深入研究。雖然我們不是頓超根性,但要往這個地方追,往這個地方究,可能有那麼一天,忽然貫通,圓覺自性現前。你不往裡邊深究,什麼時候你會明心見性呢?

所以學了大乘佛法,沒有學會講經說法,學會講經說法了,接著貪名、貪利、貪恭敬,另外增加新的貪、瞋、癡煩惱,不會講經說法的人,那些根本沒有聞到佛法的人,他是愚癡現前,再動貪、動瞋,他那一套是眾生的,我們當法師的,學了佛法不認真的追究,還貪名、貪利、貪恭敬,再加上新的貪、瞋、癡煩惱。彼世間人起煩惱還有藥可救,若法師起了貪名、貪利、貪恭敬的心,就無可挽救了,譬如水內生火,你看難滅不難滅呢?學了佛法後反倒增加了貪、瞋、癡,等於水裡邊生火,你看怪哉不怪哉?我希望同學內能有一個接班的出來,能學會講經說法,但是你要把貪、瞋、癡的煩惱觀空,才能不貪名、不貪利、不貪恭敬。在講堂裡邊,我不動貪、瞋、癡,我不動名利、恭敬心,這個很容易,因為境界不現前,假如是總統請你講經,行政院長請你說法,你歡喜不歡喜?恐怕你作夢都歡喜,這個名太大了,報紙上還是大字標題。再說個譬喻,來了個護法,遞上紅包,內裝壹佰塊、貳佰塊台幣,我當然不動貪心,但若換成仟元紙鈔,且數量之多的要花大半天的時間才能清點完,你歡喜不歡喜?此時名利心現前了。而恭敬方面呢?受皈依弟子叩頭禮拜,我可以不動心,我跟眾生結緣嘛!你想要皈依,我為你舉行受皈依的儀式就好了!若換成是一個做大官的,或者是發大財的從你這裡皈依,你歡喜不歡喜?你動心不動心?那個對你的恭敬已不是普通的恭敬了。所以名利、恭敬的境界現前,你不起心動念,那才是真實的功夫,因為知是空中華啊!所以無可貪,即無輪轉。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既是生死也是空中華,沒有身相,沒有心相;有了身相,有了心相,才受生死之苦嘛!身相、心相都是空中華,那有生死的果報呢?「非作故無,本性無故。」此乃徹底觀空,不是你用功修行把它(自性)修無的,它應該本來沒有,虛空裡生了華,我要怎麼把它打掃乾淨?其實你用不著掃除,虛空華不是因你掃除才沒有,它本來就沒有,只要透過觀知其不真實(自性空)就好了!(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