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期::共修研學-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

(十四)三乘功德由精進

 編輯部整理

精進行相是勇悍

不疲不厭且好樂

能行上求下化事

不必辛勞成正覺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有情生命現象的生起就是身與心,身與心是總說,能將六根六塵六識都收在五陰,五陰收在身心,謂之總(如講述筆記),為根本似。根本似就是似根本,似五蘊十八界的根本。其次遊增似是指五陰(蘊),身是色蘊,心是受想行識四蘊,遊是在境界上遊走,就有了各種不同的感受,生起了各種不同的想法、心理,感受中有苦受、樂受、憂受、喜受、捨受,謂之遊增似。此「似」乃似有實法而體性了不可得,如身之作用必觀待於心,心之生起也要觀待於身,無有實體可得;遊增似亦然,好像增加了很多現象與作用,事實上也無體性可得,相互觀待。例如樂受可以自己生嗎?沒有對著順境,沒有觀待於過去的善業,沒有眼前的認知,沒有觀待於苦受,如何會知眼前是生起樂受?如生病謂之苦受,病好了感覺快樂是樂受,然是對著病苦才能說現在很舒服,沒有觀待病的苦受,如何會生起病好的樂受?若沒有成績壞的對比如何顯出成績好?真正實體的成績好在哪裡?所以似有實法而實無,體空如幻。其次稱十八界為孤獨似,所謂孤獨是指六根、六塵、六識好像各有各的工作要做,彼此不相干,比如眼睛看的與耳朵聽的相干嗎?若相干則眼睛可以聽,耳朵可以看,好像各各不相干,第六識是想,眼識可以想嗎?十八界各有行相似孤獨,然真實體性不可得,體空如幻。五根六塵(法塵的一分可以歸到色)可以收攝為色蘊,意根與六識可以收攝為心法,或收攝為五蘊中之識蘊,受、想、行是識蘊的眷屬,亦可收攝為識蘊。意識的生起是靠著意根,意根是前一念的心識,靠著前一念心識的推動,緣著現前的法塵方生起現前的第六識。這些根、塵、識似各有實體,實則皆相互觀待體性了不可得。

若能了知五蘊的體性了不可得,十八界的體性了不可得,在五蘊身心和合的基礎上尋覓不到真實的人我,如此的觀修是煩惱的正對治。若能摧伏四魔中的煩惱魔及五蘊魔,就不怕死魔的障礙,也不怕天子魔的障礙。在《入中論》裡說,沒有通達體性是空寂的人,他的煩惱是不會清淨的,所持的戒也不會清淨,戒律的清淨也要觀待於證得空性的智慧,因為戒律再怎麼嚴謹都只能破煩惱的現行,不能破煩惱的種子。

所以「出陰界獄」,就是這樣出的,知萬法(身心、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體性了不可得,現起如幻,既是現起如幻,它能束縛什麼?它能障礙什麼?法之生起如幻會變成障礙嗎?會變成束縛嗎?

而精進也是對著昔日懈怠,昔日因無出三界之勝解力,而無法起欲出離輪迴之勇悍,此時生起對解脫的勝解,將懈怠的狀態對治掉,生起的行相謂之精進,若無懈怠的對治則亦無精進行相可得。

對治懈怠的精進行相有六(講述筆記):第一、斷惡修善:此項是基礎,因為斷惡修善才有聞法的資糧,不能斷惡修善的人會有聞法的福報嗎?人身都尚且得不到,如何會有福報聽聞佛法、修學佛法?唯有斷惡修善的人才會得到暇滿的人生,才有機會聽聞佛法。

第二、希求聞法:要使暇滿人生過得有意義還得希求聞法,因為人生如電光、石火很快就過去了,難得的暇滿人身很快就消失(易失),人身的獲得要有很大的善法,可是卻很快的失去,下一次要觀待很大的福報再現起人身的機率是稀少的,喻如高山穿針引線、大海盲龜浮木般之困難,所以要好好的珍惜人身,好好的運用人身。常見得暇滿人身的人,雖由過去生斷惡修善中得此有福報的身體,但卻不學佛,反而追逐世俗短暫的快樂,得到人身反而是他修道的障礙,何以會如此的顛倒呢?過去有一位大善人毛靜遠居士,忙於造橋鋪路齋僧等善法,省庵大師卻勸他,在還沒確立了生死的志向時,做善愈多,修道的障礙愈大,現見有許多受用福報的人,反而無法學道。所以要以暇滿的人身希求聞法,並用聞法產生定解,確定講法者是這樣的意思,由聞而定解才是聞的行相,但這要經過研討知道上課老師講的是這個意思,此才是真正聞的行相,才能作為思的資糧,聞而不懂如何成為思的資糧?由聞而知許多人生的大道理,使寶貴的人身不空過,孔子也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第三、聞而能思:聞懂之後還要多思維,亦即透過種種的觀察(思擇),真正體悟這些道理,因明學就是思維法,透過種種的辯證,確立了所聞的要旨,亦即以種種的正因安立所聞的要旨,有這樣的思維力是比量的成就,禪家講的明心見性,就是思所成慧的成就。

第四、思而能修:確立了所聞的要義之後,一心專注這樣的要義,不作分別謂之止住修,在止的基礎上作種種的思維修,稱之觀察修,止修若成可觀察修,觀察修若有浮沉相,則回過頭來止住修,止住修穩固後再觀察修你觀察修成就後即止觀雙運證得法義,若以空性為所緣,即證得空性,得到出離三界的正見(證量)。

第五、持續而不間斷:修學不能若斷若續,要有始有終,不達目的絕不中止。

第六、遇緣(順逆境)不變:在正修法義之後,歷緣對境也要有警覺心,在這些順逆境中要把坐上修的能力拿來變成歷緣對境煩惱的對治力。在天台小止觀的座上修止修觀,主體是以空性為所緣,歷緣對境修時也以空性的智慧攝持,例如在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中,分析該法真實性,不為這些順逆境所束縛,自然不起三毒,不造輪迴有漏之業,眼前消災免難,未來離苦得樂。

能對治懈怠的精進有三種類:

第一、披甲不怖:勇悍於斷惡修善、聞法、思維、修學,及歷緣對境時把持自己的節操,任何艱難及魔障都無畏,披了誓願甲在菩提道上往前走,即披甲不怖的行相。

第二、攝善不疲:攝持各種利益有情的善法時,不疲不厭,例如辦利益有情的事業,往往是吃力不討好,自己吃虧別人佔便宜,是否能維持初發心,古人云:維持初發心,成佛有餘。辦事難道是要得到人天的安樂,下一生去墮落嗎?買生物時,要藉著魚起慈悲心,否則在討價還價中或許失掉慈悲心,又沒有看到魚的可憐,一定要在當中觀修教法才叫辦事,所以有云辦事一定要道人,然道人不一定能辦事。但道人還得能辦事,前述作大雄(大雄還是道人作)辦大事。

第三、樂利不倦:不但做善法不疲厭,且處處講究饒益有情,不但不厭倦,反而歡喜為之,因為眾生的苦是菩薩最不忍的,眾生的恩是菩薩最要報答的,所以菩薩在作拔苦報恩的事業時,如何會不精進呢?如何會疲倦厭煩呢?以上第四覺知。(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