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期::大德法語

由三十七道品觀孔子境界(下)子曰吾十有五章發揮

 雪廬老人

儒佛原來是一家

自述有成三七品

能證世間出世間

文化本質學之要

七十三年八月十五日

以下是三十七道品解釋(按表):

四念處(住):四念住是將心安住在四個地處,住是何義?為著你的心一動,起了念頭,念頭何處去?亂七八糟,那兒都跑;必得有方法將念頭擒住,不使往外跑。什麼方法停住心念,即表上:「能觀慧所住境」,這種功夫我們沒有。大家聽著,你要是能修四念住,執住它(四念處),這是福至心靈,你心裡沒福就不這樣。

第一、「觀身不淨」:人人走迷糊路,沒有一個不走迷糊路,迷糊什麼?原來是四大非有五蘊本空,心經上云:照見五蘊皆空。先不必說此,怕聽不懂。原來人人都有身,然這個身很骯髒,大家想想,思想很要緊!自入胎、出胎等等之身子,試問你得了那個身子,外頭是什麼,裡面是什麼?沒有一點乾淨,這樣的觀修是開智慧之一。自己的身體是臭皮囊,別人的身體是臭馬桶,外包著綢緞花,死了入了棺材,遭蟲吃變成了蟲子身,你要是能觀身不淨,對身的貪愛這關就打開了。

第二、「觀受是苦」:凡是享受沒一條不是痛苦的,你不享受就沒痛苦,你一享受就非痛苦不行,若明白一切都是唯心所造的,心停了就好了。

第三、「觀心無常」:心停不住,一彈指即有多少變化,一變化有多少生死種子,變動不居是心的樣子。

第四、「觀法無我」:萬法裡頭找不出一個自相我來,我非獨立主體,是觀待的顯現。若心不往外跑,不打妄想了,是真佛法,然誰辦得到?以上修學第一步念住,念頭停住;若以念佛而論無念而念,無念之中有念,寂照雙融,這裡暫且不談此之內涵。

四正斷:才上來念住(念頭安住),不打妄想了,佛法講究的是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不但不造新殃,舊業也斷了正斷。三十七道品謂之四正勤,三十七菩提分法謂之四正斷,怎麼正斷?能斷懈怠障(不肯斷惡修善是最大懈怠)。人都想懈怠,願意偷閒,這個樣子則什麼也辦不了。而斷了懈怠(想偷懶、偷閒)所起來的行相,是沒做的善要快做,已做的善別叫它停住,沒做的惡不要叫它做,已作的惡截斷它,不叫它繼續,謂之四正斷。四正斷是斷惑的前方便。

四神足:神神通妙用,足依靠,依之斷現行發通,亦即由入定,依靠著它(定力)就斷了煩惱的現行。相宗綱要說起惑造業就是起現行,不起現行是伏惑,依定力能伏惑且能發神通妙用,前之四念住,觀慧依定方能生根斷惑。

五根:慧若生根,見惑就斷了,你要斷之(見惑)即謂之入流(入聖人之流)。五根之「根」有兩種力量,一為增上,一為能生。增上生力即五力,能生是能生善法,即是任運,善惡分清楚,任運斷惡修善,五根(信、進、念、定、慧)若成就,則見思惑就斷了。見思惑共有一百多品,查佛學辭典即明白。見惑是依四諦法,共有八十八品,思惑是依著三界(九地)共有八十一品,五根能令見思惑不起現行,若斷了見思惑就很好。

五力(斷習):成佛須有十力,你們大家先有五力不是很好嗎?力是一種力量,人千萬不要貢高我慢,不要自己求糊塗,若不懂佛學,看中國文化也好,看中國文化也不懂,你喜歡科學,學科學也知道物質不滅,只會變化,不只如此,能力亦不滅。例如人死了,物質不滅,所以可以有各道的變化,或變為畜牲;能力也不滅,所以變成馬可以拉車,變成狗會汪汪叫,幫人看家。其次五力是指能力不可屈伏,亦即學得五根這一套,對佛法的學習由信心生起智慧力,認知真理,不受凡夫外道邪解的影響,他們想法子給你改也改不了,成了五力而不能屈伏,這才有力量,如同金剛能破除一切,什麼也破除不了金剛。五根是聲聞的成就,五力則為緣覺的成就,有這種不受搖動的力量,菩薩更有,緣覺能斷見思習氣稱之辟支佛。

七菩提分:七菩提謂七覺知分,菩提是自覺覺他,自己覺悟了,再解決他人的迷惑,謂之行菩薩道。以行菩薩道而論,咱們大家修淨土講「帶業往生,乘願再來」,必得乘願再來,否則如何成就菩提?你在極樂世界度眾生嗎?那裡用不著我們,太不自量了。講究乘願再來,來投胎,怎麼投法,很不簡單。

八正道:何謂正道?盡離邪非,總為無漏。所有邪道、邪思想到此都遠離開了,所有一切事情皆為無漏慧所攝持,體性轉為無漏。有了此八條的修學,就證得了涅槃。

把這聽明白,我講孔子了。給諸位說一句,你要注解孔子書,將這些注進去那就非挨罵不可,為什麼?乃因有門戶之見。為什麼?張三說性善,到李四就不行,所以儒家說儒家的性,道家說道家的性,佛家說佛家的性,三個性不一樣,這是胡說八道,性沒二個,講成不同皆是虛妄分別。這樣的講法不可與別人講,你要與學佛講,他也要罵你,你拿著孔子這一套用佛法詮釋,他也罵,印光祖師在蘇州報國寺的弘化社流通陰騭文、太上感應篇,亦被攻擊,然這些書沒叫人殺、盜、淫、妄,沒叫人墮胎、吃毒藥,有什麼可罵的?

孔子自己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這些注書就考據,我七、八歲就上學,他(孔子)怎麼十五歲才上學?孔子那一歲上學,誰知道?他考據這些我們不必花時間研究,總之孔子到十五歲才「志」,志什麼?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他們所注我不懂;德,他們講成心有所得,是胡說八道,功夫不到就無法解到那。

孔子十五即志於學,即志在學道,就是志於道。道有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總而言之,都得學而知之,整部論語一開頭即學而時習之,就是要你學,要你好學,不好學,什麼也不成功,你們諸位那一位好學呢?心都在學上乎?所學都是在道上乎?

孔子志於學這一句,與他人生每一階段都有關係,雖然志在求學,但不是一求學就悟道。到了三十歲,經過了十五年的功夫,「立」安住了,不動了,立住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立成了。

孔子又進了十年功夫,到了四十已不惑斷了見思二惑,是五根紮住根了(慧能生根,斷了見思惑)。

又過了十年功夫,孔子到了五十歲才知天命,天命書上千言萬語的注解,愈講愈糊塗,知天命已是明心見性之五力,不可屈伏了!怎麼個明心見性呢?天命與明心見性有什麼關係?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性是那裡來?是天然就有,找不出本源,你只要循著性,不要違背它就是道。這五力是不可屈伏,怎麼也改造不了它,不只是八風吹不動,說什麼也變不了樣了,道的力量長養出來,能降伏世間,不被世間所屈伏,永嘉大師所謂: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六十而耳順,注書的是愈講愈不懂,都講成世間法、世間的政治,這就完了。耳順是什麼?講什麼到孔子耳朵聽進去再不覺得奇怪,謂之「耳順」。你做好事孔子也不會喜得跳起來,你做壞事孔子也不說你不好,孔子自己說「女安則為之」,你看看他,你就會反省,耳順就是圓融無礙。法華經講性具,「具」是表示都有,亦即性含善惡,有說是性本善,那有惡?要是性中沒有惡則不稱為性具,就不能包容一切了,若是性善則世間何來惡事?至於性中之惡如何?到了圓融無礙時,性中之惡還能變成善(大菩薩能用惡作善)!至於華嚴經講性起,性是如如不動,你這一動,那就隨緣了,隨緣又不變,所以是圓融無礙。學佛者自古以來也有見解不同處,譬如講到一闡提時,東晉當時學佛者說不能成就,而竺道生(生公)說能成就,在長安時為人所排斥,被趕了出來,跑到了蘇州虎丘山,雖沒聽眾,聚石為徒,對著石頭說法,闡述:闡提成佛,頑石皆為之點頭。總之,書得多看,方能圓融無礙。再說提婆達多害佛多少次,然釋迦牟尼佛的善知識就是提婆達多,第一個入地獄就是提婆達多,而釋尊也先入地獄救了他。能自覺及覺他都因為具足佛性(性具或性起)。

至於孔子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這就難講,你要看注子會弄得暈頭轉向。此境界比六十而耳順更進一步了,自己起念頭時還控制不控制?參禪的初機者心一起念頭,就要一直追它。到了最後如華嚴經說的,起念就隨緣,隨緣但不變。即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而從心所欲是隨緣,不踰矩是不變;雖然是隨緣,但不改變本來面目。以上所說令爾等體會,孔子這一套與佛學這一套是否沒什麼兩樣?

知道孔子的境界除了顏回,其次是曾子,其他就不行。顏回不必說,曾子得力處就在「省」上,所謂吾日三省吾身,省是內省省察自己,咱們大家省察自己,你今生能往生否?我給諸位說一句淨土法門要緊的話,淨土法門要當生成就,當生不成就你上那裏去?你得要省察省察,還不是在五住煩惱裏去嗎?死了投胎,再聽佛法?佛法難聞佛法很不容易聽到,有云:不是有經典?有經典也看不懂,有講經的,也有佛學雜誌,然某人提倡消業往生,沒有一個人說明白話的,怎麼辦?說到此,要諸位考察考察,以後再說。

法相宗裏談到十地菩薩,每一地皆要斷二愚(法相辭典或相宗綱要),十地都還得斷惑,有惑就有業,如何是消業往生?若是消業才往生,則十地菩薩也不必往生了,因為十地菩薩還有業。以三十七道品講此章,目的在於儒佛原貫通,他們不以為然,因為有門戶之見。(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