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期::三代共修活動報導-週四共修止靜法語
顯現月的靈明心
心晴
藉月明心曲
思鄉述史懷
喻知音戒德
菩提照世間
九十五年十月五日
自古以來「月」是人類最親近的朋友,對月可以吟誦酣歌、暢達所懷,可以舉杯邀月、起舞弄影,可以因月而思念故鄉、憶及遠方的人,如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訴說著遊子的心聲,在清秋的夜裏,當月輪愈明,思鄉之情愈切,當夜深露白霜清之際,回憶也跟著加深加廣。白居易的「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更道出了藉月懷遠的共同心聲。而因月懷古傷時,發無常感嘆者,如李白蘇台懷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或對月尋求知音者,如孟浩然:「一林湘渚月,千古獨醒人」、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而不論是「長安一片月」、或「明月滿天山」、或「秦時明月漢時關」,在千百年的時空裡,月乃亙古恆存,在月下歷史得以流暢如飛天鏡般,在時光溯源中流光倒敘;然又看著「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悄然中亙古之月又劃入今時,與今人同交歡。李白的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月兒總是高高掛著,看望著滄海桑田、人事浮沉,當中暗合著古人不見今時月,古月依舊照今人的意涵,以月的永恆與人生的短促作一對比,正說明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而發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感嘆。而看似無情的月,其實最是有情,因為不惟人世有聚散無常、悲歡離合的變化,月亦有那陰晴圓缺的更遞,所以因著月的不圓滿,悲苦的人們才能釋懷、坦然地將此千古遺憾還諸天地。
或在月下彈琴賦詩、起舞弄影,或以輕羅小扇撲流螢、坐看牛郎織女星,或對月懷人起相思之情,或孩提之時從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神話中,生起世界宇宙的遙想……,正因為月亮有著無比的親和力,光芒而不耀眼,潤澤而有光輝,謙虛而不自滿溢,日日悄悄生起又悄悄落下,或謂:「野闊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或謂:「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或謂:「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或謂:「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或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或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寧靜的夜裡,月兒最能陪伴孤獨失意的人,也最能照看日中學之不足、夜中秉燭再戰之人,月兒最能聆聽人類的悄悄話,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知己,最能喚醒人們的回憶,成為最終的寄託,它是中國人的月,騷人墨客的月,及普世人們心中的月。
而更有那取月之清涼、靜謐、和平成為修行特色的行者,如《月喻經》即以皎月圓滿誡比丘之戒行。而民初之弘一大師持戒嚴謹,最能與清涼之月相應合,其清涼歌中道:「清涼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潔,今唱清涼歌,心地光明一笑呵。」即取月亮瑩徹透剔的本質,折射出清涼無比的光明,劃破天際的雲翳,冉冉升起悠悠徘徊於天心,正如持戒之行人,以法莊嚴自身,故其清光能遍照三千界,萬籟俱寂中獨顯其與世無爭的皎潔光明。而吾人心中亦因月光的流注而一片澄明寧靜,不願再與煩惱為伍,不願再汲汲於人事的紛擾,脫離了熙熙人群與擾攘的人我是非,無比的清涼從心而起,當心光與月光打成一片,熱惱消除,塵垢蕩滌,法喜一片,心地最是光明!若能將月光的皎潔、清涼與溫潤全部納為自己的心地功夫,在此躁擾不安、煩惱熾盛的濁世中,最是一帖清涼劑!
而月在佛法中更象徵世俗的菩提心,《心地觀經》:「凡夫所觀菩薩心相,猶如清淨圓滿月輪,於胸臆上明朗而住。」,因其清涼皎潔能除熱惱,就像是佛之慈悲方便,能令眾生離苦得樂,《華嚴經》上亦有:「一月三舟」之喻,以月譬佛,三舟喻眾生之機感不同,謂同一之月,依舟之動止,而所見各有異,來說明佛應機施設之悲心,即便「百千共觀,八方各去,則百千月各隨其去」;而月之圓滿光明又象徵佛的智慧、般若空義,能照破萬有,最為圓滿,唐八十華嚴:「如來智月出世間。」正是以月說明佛智的圓滿光明。
弘一大師也是最能明瞭此中義理者,故寄語天上明月,歌詠道:「仰碧空明明,朗月懸太清,瞰下界擾擾,塵欲迷中道。唯願靈光普萬方,蕩滌垢滓揚芬芳,虛渺無極,聖潔神秘,靈光常仰望。仰碧空明明,朗月懸太清,瞰下界暗暗,世路多愁嘆,唯願靈光普萬芳,披除痛苦散清涼,虛渺無極,聖潔神秘,靈光常仰望。」
高懸天際的一輪明月,俯瞰著擾攘的下界眾生,因五欲六塵的迷惑而失去中道的智慧;俯視六道昏暗愚痴的眾生,也因自設障礙,在世路之上徒增許多愁歎,唯願月兒靈明的光芒普照於萬方,能夠蕩滌煩惱垢滓,揚起智慧的芬芳,能夠披除煩惱痛苦散發智慧的清涼,願此聖潔的明月,恆為世人常仰望!
誠如經上所言「千江有水千江月」,一月在空,江河湖海、一切水中皆現月影,水無量、月亦無量,正如佛菩薩之度生事業,諸佛菩薩的悲心智慧與誓願難可了知,吾人藉宇宙之日月想像之,在月圓人團圓、千里共嬋娟的中秋夜裡,讓我們來體會三寶最圓滿的悲心智慧,過一個不一樣的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