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期::大德法語-佛說八大人覺經講錄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錄(三)

道源老和尚

八種大人覺悟事

經中摘錄依次第

經文三百七二字

念念能滅無量罪

 

再解釋「八大人覺」,「八大人」這三個字不可聯合成一個名詞講,「八」代表經文所說的八種事相,「大人」所指乃大乘聖人,是佛菩薩。八種事相完全是諸佛菩薩大人(大乘聖人)所覺悟,故稱「八大人覺」。

「經」者梵語修多羅,華言「契經」,因順中國人根性簡略而翻成「經」,「契」者「合」也,佛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此方名之為「經」。無論那一部佛經都與諸佛之理相契合,都與眾生之根機相契合,乃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是為「契經」,簡單翻成「經」。

以上明佛說八大人覺經之經題,還要注意「佛說」兩字,乃印度過去大祖師們於一切大乘經典中摘錄此八條,並不是佛某一處說的一部經,是由諸大祖師們於佛經中摘錄要點的一部經。既然不是佛說,何以經題冠上「佛說」二字呢?乃因所摘錄的八條,沒有一句不是佛說的,皆因在佛所說的經典中摘錄出來,所以沒有一句不是佛說,故冠上「佛說」二字,表示尊重。

印度這些大祖師為什麼要由經典中摘錄而成此八大人覺經呢?因為佛經太多,初學者無門可入,為便利初學,大祖師們由經中摘出八條大乘菩薩法的綱要。

其次明本經之譯者,本經是後漢沙門安世高所譯,後漢乃朝代名,是對前漢而說。「沙門」乃出家人通稱,只要是出家人通通稱沙門,是印度梵語,翻成中文為「勤息」。勤、息二字如何講?乃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出家人有出家人應該做的事情,出了家應該做什麼事?出了家要修行。要怎樣修?須勤修戒、定、慧(三無漏學),勤修者精進不休息,修戒、定、慧做什麼用?斷煩惱!而煩惱中有三個根本煩惱(貪、瞋、癡),修戒定慧要息滅貪、瞋、癡,不但要修而且要勤修,以上表示出家人應該做的事情勤息!

「安世高譯」,前述沙門是出家人的通稱,譯八大人覺經的出家人是誰呢?有一別號,謂之安世高,是安息國人。此人是由安息國來的法師,所以姓安,世高是法號,稱安世高,本經是此人所譯的。安世高法師是安息國太子,本應接皇位,因為善根深厚,所以發心要出家,將王位讓於叔父而出家修行。試想國王之位都不要做,出家修行當然會精進辦道,於是斷了煩惱而得了神通。他觀察到佛法因緣不在安息國而在中國,於是到中國來弘法。此人通達梵文與中文,因有神通與智慧,世間文字就容易通達,在中國一共翻譯了二十九部經典,卷數有一百七十六卷。八大人覺經乃二十九部之一,經文雖短亦算一部,但流通很廣,佛弟子都歡喜念誦之。

安世高法師是在鳩摩羅什法師之前來到中國,是一位大譯經師。一位大譯經師,須對於梵文經典有智慧力去抉擇,能掌握經義,才能將經典無誤地翻譯。

甲一、標八法誦念以發起

經文:「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只要是佛經前面都有一段證信序(六種成就):「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處與大眾俱」,此是釋迦牟尼佛所定的規矩,比丘聖者在集結經藏時,即以此作經首,所以每部佛經都有這一段開首,謂「證信序」,有了這一段經文,就可證明是佛說的。而八大人覺經不是佛說,是大祖師由經義摘錄出來,所以沒有「如是我聞……」這一段證信序。

是佛說的經,在文法上都有一定的章法,無論經文長短都分三分,此乃東晉道安法師發現的。有此三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又分為證信序(六種成就)及發起序,有了發起序,就能發起正宗分的經文。

本經沒有證信序,按文法規定,本段可作為此經的發起序,由此段經文而發起後面的八覺。

「為佛弟子」,單說此世界之眾生即無量無邊,即便是人也無數,你要不是佛的弟子,也用不著向你講這些用功的話。你若是佛的弟子,你應該如下所說,這樣地修行用功。

「弟子」如何解釋?是對師長之一種謙遜之辭,學在師後稱「弟」,解從師生稱「子」,我們學佛法、是學在師後,等於弟弟生於哥哥之後,而我們的佛法(法身慧命)是由師父生出來,等於兒子由父親之處生出來,所以對於師長稱「弟子」,乃自謙之辭。

佛之弟子共有四種:出家二眾(比丘、比丘尼),在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但本經屬於大乘菩薩法,而菩薩有二種: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出家菩薩有比丘、比丘尼,在家菩薩有優婆塞、優婆夷,亦即此四眾弟子通通可以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都可以做大乘弟子。如此說來,為佛弟子之「弟子」包括四眾弟子,只要發大乘心無論出家稱出家菩薩、在家稱在家菩薩,此四眾弟子皆是佛弟子。

無論是出家、在家弟子,既是佛之弟子就要向佛學教法(成佛的方法),如何學?學八大人覺,且要精進不懈怠地學,所以是「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常於晝夜之「於」,作「在」字講,在白天(晝)夜晚(夜)用功,不單是在佛堂才算用功,離開了佛堂就不修行、不用功,如此用功非用功!也不是白天用功,夜晚懈怠,如此豈非間斷乎?白天夜晚,印度叫「晝夜六時」,按現在說就是晝夜二十四小時,行者修學不要懈怠放逸,要常常用功。

如何用功?「至心誦念」之至心就是一心(至誠心),沒有妄想夾雜其間謂之至誠心(一心)。「誦念」之誦是口誦,念是心念。口誦對書本曰「讀」,背書曰「誦」,所以是要把八大人覺經背熟。誦時心中打妄想,此非用功。而是要口誦而心也在念此經,念從心不從口,是由心念,這樣心口才如一,方謂之「至心」,是誠心的誦念,心中要有八大人覺經的觀念。

「八大人覺」:前述八是八種聖人的修學法,後述的八段經文,由第一覺悟至第八覺知,此八條通通是諸佛菩薩所覺悟(知)的,稱之八大人覺。

要注意「常」字:乃晝夜不息地誦念八大人覺,也不是今天用功明天休息,用功要長遠地用功夫,每一個晝夜連貫下去,謂之「常」於晝夜。再注意「至心」二字,至心是一心,一心不亂地念,一心不亂地誦。至心就是至誠心,沒有一點虛偽,很至誠、很懇切地誦念,如此才叫真實用功。

「誦念」兩字分開解,誦是口誦經文,將經文背熟(背本曰誦),經文聽懂且了解經文義理,一邊口誦經文一邊心中觀念義理,謂之隨文作觀,方謂之「念」。

「誦」是把經文背熟,要是經文太長背不來,但本經文短,大概只有三百七十二字,講經前一般要念心經,心經之經文短,所以在家與出家弟子都能背誦,大約有二百六十二字,而本經比心經多一百字,經文不算長,還望諸位念熟與背誦。

此經文短容易背誦,且文字容易了解,一邊誦一面觀修其義,謂之隨文作觀(一面念文句,一面可以觀想義理),佛弟子應該這樣地修行用功。以上是「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按文法說是「發起序」,發起下面之八種覺悟(知)的經文正宗分。(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