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期::共修研學-小止觀導覽

小止觀導覽(三十四)

 心爾整理

調息心靜身體安

修止修觀易輕安

重在成佛利世間

不墮涅槃及人天

 

或有云:外道的止觀與內道的止觀有何不同?內道與外道在止成就時皆能得到福報,但外道僅得神通而已,內道則是進一步證得空性而得止的成就。其次,兩者坐禪之前的意樂亦不相同,內道必須先生起出離心或菩提心,外道僅是在禪定中得到生天之樂或改變現實的命運,或身體健康(如練瑜珈)。再者,坐上修時,穩如泰山的姿勢,修相乍看之下有其共通處,但是在坐上修之前的動機,與在坐上修所修的法類則大不相同。

所以,若不善修止觀,即使修時得到很好的受用,尤其得到神通時,易生增上慢及對世間好名好利的心,此時難將心收回來,禪定力一旦喪失,神通再也不出現了。

所以在這混亂的世道人心中,要有安靜恬適的心是非常重要的,而止觀門的修學就是讓心靜下來的殊勝方便,不只是在禪定中讓心靜下來,而且在禪定中所引發的智慧,能看破世間的假相,心不受境界所牽。能奮發圖強,為亂世的中流砥柱。

論文:「出入禪調息法者,息有四種相:一、風,二、喘,三、氣,四、息。前三為不調相,後一為調相。云何為風相?坐時則鼻中息出入覺有聲,是風也。云何喘相?坐時息雖無聲,而出入結滯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氣相?坐時息雖無聲,亦不結滯,而出入不細,是氣相也。云何息相?不聲不結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情抱悅豫,此是息相也。

入禪的調息方法,有下列四者需注意,或者出入有聲(風),或雖然出入沒有聲音,但是呼吸仍然感覺有結滯不通的狀況(喘),或呼吸不夠細微(氣),這些都是坐上修調息時要注意的。倘若平常運動量大,呼吸比較急促者無可厚非,若沒有辦急事或者扛粗重的東西,氣就要儘量調整,能夠調氣的人,心也比較篤定。息相是呼吸不出聲、不結滯且細微,呼吸出入綿綿密密,似有若無,可令心神安穩,心情愉悅。

論文:「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則定。坐時有風、喘、氣三相,是名不調;而用心者,復為心患,心亦難定。

守風:呼吸有聲,心浮氣躁,如果不離開這樣的狀態,修學時容易散亂(想東想西)。

守喘:呼吸結滯不通,心亦無法安然的放在所緣境上。

守氣:氣若無法調到若存若亡、綿綿密密,也容易疲勞。

當呼吸沒有風相、喘相、氣相,坐久了也不會疲勞,心也比較安定,「而用心者,復為心患,心亦難定。」坐時呼吸有風、喘、氣三相,就是息未調和,用心去調和也是心的過患,心也難入定。

論文:「若欲調之,當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寬放身體,三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若細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時調息方法。舉要言之,不澀不滑,是調息相也。

若要調息,當依以下三法:

一者、下著安心:坐上修時,注意丹田,雖然比注意眉間、頭頂好用,過患也比較少,但是若常使用,仍然容易使火氣上升。若坐上修時妄想紛飛,只需稍微注意丹田,將心收攝,若心外放,或心浮氣躁,可藉著收想丹田,將心拉回,但是拉回即止,勿一直緣念下去。

二者、寬放身體:不要緊張,一切順乎自然,如果是緊張型的人,要求完美,做事極為謹慎的人,宜放寬,讓身體順於呼吸,但並非放逸。

三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坐上修前的調息,若心漸漸靜下來,在定中不以氣為所緣生起鼻識,在禪定的法喜之下舌識亦不生,此時鼻根不以氣為所緣,所以鼻識不生,這是體呼吸的成就相。

總之息調得順暢,則眾病不生,心也容易安定。若無鼻病可助息出入通暢,能安心辦道,而在修止觀時,心細亦可以幫助調息,心、息相互為用。澀則不通、滑則急促,不澀不滑就是呼吸若存若亡,綿綿密密,是調息相。調身、調息、調心必須要次第的調,從調身、調息再到調心,但三者相互觀待,能調一必影響其二,且入住出皆有其調息的方法,應該要一併的研究。

補充:

有人將呼吸四種相,以現代的生理現象加以分析,稱作喉頭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以及體呼吸。出生的嬰兒是從體呼吸、丹田呼吸,年紀漸長,漸漸剩下丹田呼吸,漸漸的變成胸部呼吸,直到歲月將逝,臨終之時就變成了喉頭呼吸。調整呼吸要按部就班,此處所謂的體呼吸是在坐上修前的簡單觀修,是否修成並非此處重點,乃坐上修之前稍微作觀即可,真正的體呼吸必須要在坐上修時得到禪定的成就才辦得到。

而所謂的數息法,有二種說法,一種就是坐上修的前方便,先將心靜下來的方法。一種就是坐上修的數息觀,以呼吸為所緣修學數息觀。不過世間禪定的修成都是破煩惱的現行,但卻無法破到執著,不論禪定的功夫有多高,仍在世間輪迴。而執著的正對治,即是空性的正見,所以如果沒有好好修學空性,即使發起菩提心修學大乘的行者亦是凡夫。(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