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期::專題研學-聖者的祕密~大佛頂首楞嚴經二十五圓通暨七處徵心探源

講座因緣與法語觀修(二)多聞須內化,內化從多聞

 心晴

聞益難說盡

思修更增上

成就俱生慧

證量同諸佛

 

想要離苦得樂必須要從聞上漸次的開智慧,所謂開智慧就是破迷啟悟,然開智慧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俱生慧,不必透過學習(聞思修),隨手拈來即有體悟,此乃俱生的能力,是宿世久修才有今日的俱生,亦即儒家所說的生而知之,禪宗六祖慧能即是此種根器,然而十萬人中難得其一;第二種是聞思修所成,智慧是從修而來,修是從思而來,思是由聞而來,可見聞是開智慧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沒有聞尚且都不能生起正知見,也談不上思,也談不上如理之思,既未有任何的體悟,則修將一無所成。

在經論上言,修行不但要聞,還要多聞,由多聞而多思,由多思而多修,才能證得圓滿的果位。然多聞並不是去到處聽,沒有章法的聽,不求甚解的聽,聞必須要講究的是以正法為所聞,能將正法說得清楚的善知識,必是有師承。中觀宗說佛經是聲塵,可見學佛法必須要聽聞,古德亦言:佛法無人說,雖智亦不解。光有文字佛法的流通,不能使眾生了解佛法,必須要有聲塵的佛法,使得眾生在聽聞當中,才能對佛法了解,進一步思惟佛法,而有諸多的體悟,例如像人生的難得、生命的無常、輪迴的痛苦、三寶的功德、善惡的分別、苦樂的認知、輪迴的出離、空性的證得、各種利益有情的方便……的種種體悟,並且透過止觀門的修學能夠現證上述所說之義境,方能自利利他,此即真正生起智慧的聞思修。

聞也是聖人七種法財(名之為七聖財)之一,由聞所得的義理,生生世世跟著我們,是盜賊所竊不了的功德法財;是我們最好的朋友,且不會離開我們,不像世間親眷都有離開我們的一天;是能摧滅煩惱的大軍;是內心黑暗的明燈;是與教授善知識、同行善知識所結的最好因緣;成為善友想護念的對象,所以常聽經的蓮友,臨終時,能得眾人的助念其理由在此。

在佛經中聽聞佛法最多的即阿難尊者,是佛的堂弟,出家後為佛的侍者,侍奉釋迦佛的誠意、態度、作法勝過十方諸佛的侍者,常得釋迦佛所稱讚,而釋迦佛在各種法會宣講正法時,阿難都是當機眾,甚至他是佛成道二十年後才剃度出家,佛還為了他將以前說過二十年的佛法重新對他說,他亦有過耳不忘的能力,所以文殊菩薩讚歎道:「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他也是佛滅度後集結經典的上座,由他口述佛語,經過大家的認可而集結成為佛經,問題是多聞有如此多的功德,何以會遭摩登伽女之難呢?

佛陀說楞嚴經的因緣,就是因為阿難遭摩登伽女之難,佛深深了解,多聞雖然非常殊勝,是生起智慧的第一步,但光多聞不經思修的內化,道力不足,於外不足於抵擋境界的勾引,於內不能降伏蠢蠢欲動的愛欲,所以佛在楞嚴經對阿難的開導是用啟發式、開導式的說法,使其對法生起殊勝的抉擇力,不但在世俗上有抉擇力,在勝義上亦生起抉擇力,能藉著止觀的方法證得世間的正見與出世間的正見,所以阿難尊者就在楞嚴法會上證得了初果,有了初果的證量,對外則能遠離境界的勾引,對內亦能降伏蠢蠢欲動的愛欲,可見多聞雖具多益,但成立為解脫的功德,還須用思、修來內化。思是反覆推敲所聞的道理,生起非常深刻的體悟,在教下是大開圓解,在宗門是明心見性;修是不斷串習這種體悟,生起斷煩惱的證量,徹底摧壞苦因,遠離苦果,得到真正的安樂。所以學長們在講座期間須多多聽聞、思惟、串習思惟所獲得的啟悟,是此講座的勝利者,是入寶山滿載而歸的有財寶者。(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