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期::專題研學-聖者的祕密~大佛頂首楞嚴經二十五圓通暨七處徵心探源
二十五圓通暨七處徵心簡介(二)陳那聲塵
時哉
音聲自相不可得
證得謂妙音密圓
此處聞知四諦法
證得滅諦名圓通
寅一陳那聲塵
卯一作禮陳白
經文:「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此為經家敘儀,經家就是集結經典者,敘儀是敘述出請法的威儀。由文可知聖者對佛的恭敬及對道的重視,隨講一法都經過佛的加被與認可。
卯二陳白之言
辰一敘悟聲教
經文:「我在鹿苑,及於雞園,觀見如來最初成道。於佛音聲,悟明四諦。」
此是憍陳那比丘從佛說法的聲音所成為的聲塵中體悟聲塵自相空。但此處是說從佛音聲能證知四諦,出離輪迴。為何稱為聲聞?就是從佛的聲音去體悟道,緣覺乘的修學者(特別是獨覺)雖是離開佛與僧團乃至遠離人群證悟空性,然其初也是從聲聞來,由於百大劫累積福報,發願在來生獨自修學去證悟空性,所以依著他這樣的願力,來世就在無佛之世,觀飛花落葉生起甚深的出離心,依著出離心修學空義,就在無佛之世得到解脫,此是緣覺(或稱獨覺)乘。例如有些人在某個老師的座下,此老師過世以後,他覺得自己教理已經通達,他就自己獨自修行,或是獨覺的根器。另一種人是佛的常隨眾,佛到那裡,他聽到那裡,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僧團裡是各種人都有。
鹿苑就是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的地方。很久以前,如來曾為鹿王,身毛五色,體型俊雅,統領著上千隻鹿群。一次,一位國王出門狩獵,鹿群受到圍捕四處奔逃,死傷慘重。鹿王看見這種情形,心中非常悲痛,於是獨自進城見國王。城內百姓看到五色金光的鹿王,認為是神鹿出現,所以並沒有人傷害、阻撓牠。鹿王來到國王面前,跪下說道:「任何含靈蠢動都知道要愛惜自己的生命,今天我們寄居在大王的國境內,遭獵人追逐,死傷慘重。請大王慈悲告訴我每天所需要鹿的數量,從今以後,我們願意每天進獻以供大王享用,但請不要大量的圍殺,使鹿群日日生活在驚惶生死邊緣。」國王聽後說道:「如果每天都能有一隻鹿供御廚所需,我誓言不再打獵。」
從此鹿群依序每天派遣一隻鹿前去。一天,輪到要去供饌的是一隻懷胎的母鹿,母鹿為了腹中小鹿,前去請求鹿王,希望能夠延遲幾天。鹿王心生不忍,便以自身相代。國王見到這天是鹿王親自前來,便追問原因,在明白事情的經過後,流淚說道:「鹿王尚能如此慈心濟物,我身為人王,卻每天殺害眾生以飽口福。難道我還不如鹿王?」從此斷食一切肉類。並下令:如果有誰傷害了鹿,將受國法。此鹿群之居處,名鹿野苑,此即「鹿野苑」一名之由來。
又名雞園,是昔因野火燒林,林中有雉雞,以羽漬水,以救其焚,因是命名。所以此地方也稱為雞園。
五比丘,是憍陳那、十力迦葉、摩訶男、馬勝、小賢等。前二是佛母族表親;後三是佛父族堂兄弟。五比丘此世在釋迦牟尼佛的座下最先得度,乃往昔之宿願。昔釋尊行菩薩道時,曾為國王,以十善法教化國人,人皆奉行十善,餓鬼不能侵。時有五夜叉,為飢餓所逼,來至王所,求王救濟,王即以劍刺身五處,命五鬼飲血,鬼飲血畢,身心安樂,叩謝王恩。王言:我今以身血濟汝等身命,將來成佛,以甘露法味,濟汝等法身。昔之國王,即今釋尊;其五鬼者,即憍陳如等五比丘,以此宿緣,釋尊成道最先得度此五比丘。五比丘與釋尊不但此世為親族,且成為佛一期教化事業最初的僧團代表。
五比丘在佛的三轉法輪(示轉、勸轉與證轉四諦法輪)當中全都證果,所謂示轉: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勸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證轉: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觀如來最初成道」,釋迦牟尼佛不是在鹿苑,也不是在雞園成道,佛是在菩提樹下成道。釋迦牟尼最初成道時,先來到鹿苑度五比丘,所以說觀如來最初成道。佛在三轉法輪中,五比丘們不斷地尋聲思義,即是於佛音聲,悟明四諦。
如何悟明四諦呢?由知苦而引發出離心,若是大乘的根基則引發菩提心,苦大分三種,以行苦(五蘊以行苦為自性)是最為重要也最需要被破除,然行苦凡夫不覺如手中的一粒沙,聖者不忍,如眼中的一粒沙;集諦的修學,是抉擇執著有我為所破(執我是一切煩惱的根源);滅諦是滅除煩惱的滅分,是斷除煩惱以後所成立的斷分(清淨的這一分);其次是抉擇斷煩惱的方法,稱為道諦。
五蘊是行苦的出生處,因為第六識對著五蘊很自然地生起自相的我與自相的五蘊,有著執我的心是一切病苦的根源,這就是行苦。所以每一個人都是依著自己的想法去保護自我,如以斷惡修善的方式來保護自我,或是用譭謗因果損人利己的方式來保護自我,或追逐五欲境的享樂來利益我,或用修學四禪八定的方式來增上我的快樂,由壞苦而生貪,由苦苦而生瞋,而生起一切的快樂(壞苦)或痛苦(苦苦),由貪瞋等一切煩惱,生起繫伏我們於輪迴的業,當業成熟時,我們就在輪迴中受種種苦。
行苦是行蘊的遷流,心識緣著五蘊生起成有自相的我或僅是名言的我,二者如水與牛奶混在一起不可分,平常看起來好像沒有執自相的我,可是若被他人罵時,鮮明的自相我立刻生起,很清楚覺得我受到了傷害。順境與逆境未生時,我相不鮮明,但一遇到順境或逆境,鮮明的我就迸出來了,修行人若不察覺行苦的行相,不能通達般若的修學,是沒有出苦的能力。
悟明四諦時,就是現證空性之道,現證空性才是無明我執的正對治,才能得到究竟涅槃。了知行苦才是真正了解苦諦;了解執有我才是真正了解集諦;了解滅煩惱的滅分是究竟的安樂,才是真正了解滅諦;了解現證空性的修學法,才是真正了解道諦。
辰二蒙印命名
經文:「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
雪公云:轉法輪不是將法講一遍稱為轉一次法輪,而是能不能將法傳承下去,稱作轉法輪。為何稱為三轉法輪呢?因為在鹿苑說法,第一轉四諦法輪有二人證果,第二轉有二人證果,第三轉有一人證果,此即三轉法輪。所以法輪轉是觀待有人才出世,佛說法若不能讓我們證果或修學或體悟,不能安立為轉法輪。
憍陳那比丘是在鹿苑,聽佛成道後第一次說法而悟道,所以如來印為阿若多,阿若多就是最初解,他是僧團裡的最初解。
僧寶之所以稱為僧寶,必須是初果向之上的聖者才能稱寶,無常經云:「八輩上人咸離染」,八輩上人就是四果以及四果向,小乘的僧寶是初果向以上的聖者,大乘的僧寶是初地向以上的聖者。
辰三音圓得證
經文:「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
憍陳那於佛之音聲,能證得空性稱為妙音,密是眾生難可了知。(空性)是眾生不了解的面相稱為密(而非密宗);圓就是空性遍一切法。佛以說法令五比丘證果,所以憍陳如說我於音聲得阿羅漢,他是藉著佛的聲塵通達空性。
卯三結答圓通
經文:「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有此可知,圓通是三乘的共法,因為憍陳如在鹿野苑聞法證圓通,並沒有發起菩提心。憍陳如何以是佛成道後最先度的眾生?乃因佛往昔為忍辱仙人時受歌利王割解身體,忍辱仙人發願成道時先度他,所以忍辱仙人成佛時第一度的即是憍陳那。但何以四人一起受佛的度化呢?因為釋迦佛曾在因地行菩薩道時,有五個羅剎鬼要來吸血,釋迦佛做了供養,在做供養的同時也發願,所以轉逆緣成菩提道是很重要的,有時反而藉著受苦受難來成就度他的因緣,所以不要將人世間的受苦受難當成是不好的,佛菩薩反而將受苦受難成為佛土的莊嚴,成為度化眾生的莊嚴。(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