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期::活動報導-為初機大學生開的課程:普賢行願品講座

早晚課法語觀修(上)

編輯部整理

乃至虛空世界盡

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

我願究竟恆無盡

二0一二年七月八日至十四日

念佛與普賢行願品的關係 / 戒慧

為了利益一切如母有情,我們必須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來這裡研究經教,目前因緣是大專佛學講座六門初機課程的普賢行願品,所用的是清涼大師的科文,雪廬老人的講述。

這是法會第一天的晚課,這法會是研究教法的聚會,不是外面的經懺會,圓滿了第一天,往後還有五天的課程。

今天晚課的題目是念佛與普賢行願品的關係,華嚴經歸宗結頂在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歸宗結頂在以十大願王引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然依彌陀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用念阿彌陀佛的方法,以阿彌陀佛名號往生極樂世界,目的是修學正法,成就佛果。

試問十大願王引導與念佛求生有何關聯?念佛求佛接引我,佛為何接引我?因為我念佛,我如何念佛呢?

一者、禮敬諸佛而念佛:此處特指阿彌陀佛,依對阿彌陀佛禮敬而念佛,不是傲慢的念佛,阿彌陀佛是我禮拜、效法的對象,是我心目中的偶像,依此心意來念佛。

二者、稱讚如來而念佛:對阿彌陀佛有諸多的佩服和讚歎,用這種心悅誠服的心念佛。

三者、廣修供養而念佛:以供養的心來念佛,對阿彌陀佛、十方諸佛我都願意做廣大財供養、法供養,彼佛是我殊勝的福田,以這種心來念佛。

四者、懺悔業障而念佛:以念佛來懺除念魔,諸如念世間五欲六塵、念恩怨等,如此必能降伏煩惱,對治習氣,懺除惡業。

五者、隨喜功德而念佛:對佛所做所為內心十分隨喜,想到這些利益眾生的善行,內心莫名高興,依此歡喜心來念佛,願意跟佛廣學利益有情的善法。

六者、請轉法輪而念佛:念佛求佛轉法輪,利樂無邊有情。

七者、請佛住世而念佛:求佛住世無量劫以利樂有情而念佛。

八者、常隨佛學而念佛:念佛是不離開佛,常能隨佛學習正法。

九者、恆順眾生而念佛:念佛如佛般將所有的功德都回向利樂有情,所有的成就願意施予眾生,願意將自己培養成人才(佛)而念佛求加被。

十者、普皆回向而念佛:如佛般,將所作功德回向一切有情而念佛。

若念佛如此講究,則這一句佛號的功德就無量無邊。若只念佛而不知念佛的意義與功德,甚而流於趕功課,雖不浪費時間,仍屬徒勞費工,須知念佛乃為求佛接引去極樂世界,若以禮敬、稱讚等心態念佛,此人必得佛的大力加被,在正法的修學上必有一番氣象而成就。

總之要把自己培養成人才,須具好學與大心量,能禮敬、見賢思齊、反省自己、利樂有情等,這種人一定是人才;反之,心量狹隘、自私、不會反省自己,對人傲慢,自感榮耀,看輕別人,無法弘揚正法利樂有情的人,不但無法成為人才,也不會成為佛攝受的對象。

如果講究以上這些動機內涵來念佛,則這一句佛號不但能令諸佛感動,能震動佛的心弦,佛也會渴望幫助我、利樂我、加被我消除障礙,修學正法沒有逆緣,具足順緣,加被我遇到善友,具足共識,組成共學的法侶。人生旅途上能心想事成,在臨命終時障礙消除,善根增長,得到助念,佛光加被全身柔軟,並且以非常殊勝的儀式來迎接我們到極樂世界,譬如天樂鳴空,吉祥雲或各式各樣的蓮花湧現,更有阿彌陀佛與諸菩薩的迎接,殊勝的境界佈滿天空,由於這樣的人才稀有難得,所以佛會以這樣的誠意來迎接。

即使未能發起殊勝善根而往生,內心肯定念佛往生者如犯人假釋出獄,何以說是假釋出獄?因為在這世間要脫離輪迴需斷煩惱,但我們連一品煩惱都未斷,理應在生死世界輪迴,此時竟然被佛接走,謂之假釋出獄,而且是先到極樂世界受用佛果的快樂,謂之先離輪迴而後證果。

淨土法門全部都是佛境界,修此法門謂之門餘大道,是八萬四千法門之外佛的權巧施設,無法以教法詮釋。如同犯了死罪,已經層層定讞,無可改轉,若得帝王恩赦,則死裡得生。輪迴世間依然累劫多少重業,有多少冤親債主找我們算帳,有多少的愛欲牽纏,在臨命終時,各類景象一時湧現,只要佛一出現,這些境界全部消失。現見許多人臨命終時,看到過世的親人,或是看到恐怖的現象,這是投生惡道的緣相似生起,這時好好念佛,佛光出現,被佛菩薩接走,如假釋出獄。

期望往後幾天學習,無病苦障礙,能睡得好、吃得飽,心情愉快,有疑能解,上課聽得懂,講得不深入,聽得能深入,雪廬老人說會講的不如會聽的,分組討論能得到更多的受用,結束後回到家能以正見興旺家庭,並以正知見成為社會的棟梁。

發願的重要 / 傳線

稍有接觸佛學,都明白十方諸佛菩薩在因地初發心時沒有不發願的,這是諸佛菩薩成就殊勝果位的關鍵秘訣,其中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與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邉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以及地藏菩薩的願辭:「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以上是大家耳熟能詳,也是諸佛菩薩所共讚殊勝的宏願。

本次講座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所謂: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徳、常隨佛學、請佛住世、請轉法輪、恒順眾生、普皆回向。

發願猶如茫茫人生的南針羅盤,指引著諸佛菩薩往成佛的菩提大道勇悍邁進。佛家的發願如同儒家的立志,儒者要成就士、君子、賢、聖,即是靠立志而成,孔門高弟聖賢氣象,無不是由立志而來。試舉論語二章作為印證,其一是公冶長篇提及顏淵與子路侍奉夫子時,夫子吩咐二位弟子說說自己志向,子路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子路的意思願意將自己座車及狐裘與朋友共享,即使用壞也不會產生遺憾心,正說明願自己成就離欲行相,及與善友結勝緣;顏淵說「願無伐善,無施勞」,顏子願不稱揚自己之為善,不以勞苦加之於人,這是顏子願出仕成就仁君賢大夫的行相;子路接著說,願聞夫子的志向,孔子便說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使天下的老者因得到撫恤而有所安定、以信待朋友、以慈愛恩惠之心待少年人,這是一種出來主政及辦教化令天下為公的氣象。從其立志可看出三人境界,一個比一個高明,由此得知志願的大小,關係一個人的成就。

再從論語先進篇最後一章,夫子又利用機會,分別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說說各自的志向,子路、冉有與公西華之志向,僅就曾皙的志向:「暮春者,春服旣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夫子一生志業,一言蔽之,推行仁政及有教無類的教化,聖者最終往往選擇教化的途徑,雖然這是一條影響世世代代旣深且遠的康衢大道,卻也隱微,俗人難以了知,夫子的志願志業,仍須靠弘道傳法,賴教化,尋覓傳承弟子,方能實現自己的志願。本經經文亦說諸佛菩薩由法而生出。夫子如是,普賢菩薩亦復如是,君不見十大願王,其中「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直接與法的傳承有關係,其餘七願也間接有關聯,往後講座,相信聆聽之後會明白,經上述淺薄的分析,知發願與傳承教法大有關聯,而本經文之十大願王乃如來長者子修學法,正說明其密切關聯性。

貫穿十大願王的結語「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從上述經文獲知發願可不是一時興起,而是要終其一生經營奉行,依經文「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之禮敬乃至迴向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乃至迴向無有窮盡」,所以更確切的說是生生世世發長遠心,普賢菩薩十大願真是令人讚歎,言語難以盡述。而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又使末學想起夫子答公西華「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而已矣……」,如是說來,發願最精髓處在弘揚與傳承教法,普賢菩薩如此,夫子亦如此,而不疲不厭又是彼等最核心的修學法,總而言之,發願之心是須臾不可離也,造次顛沛必於是,而我等何其有幸親近的善知識,就是賢聖的步趨者。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 / 達露

我們都知道善財童子是普賢行願品的主要當機眾,研究普賢行願品也應該了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善財童子過去供養無數十方諸佛,培植無量善根,勤修菩薩道,樂於親近善知識,所以出生時屋子裡及周圍突然湧出許多寶物與放出無量的光明,也因此父母請來善相師為之取名為「善財」。稱其為童子,即如老師所說的他有赤子之心,可堪造就。

善財童子會有五十三參,乃因善財童子發菩提心後一心向道,欲圓滿普賢行成就佛果,而請問文殊菩薩如何修學菩薩行?

文殊菩薩有感於善財童子求法的誠心,於觀機逗教下教以參訪善知識,修學各種菩薩行,文殊菩薩先教化引導善財童子了解參訪善知識應有的心態,再引介善財童子,首先參訪德雲比丘,由德雲比丘教其念佛之偉大與功德,而更堅定善財童子求法的信念,自此才展開參訪善知識,修學菩薩行之旅。最後參訪到第五十二位由善財童子之飲水思源,又回歸文殊菩薩在遠處的教導攝受而頓悟,進而入五十三參的不可思議普賢解脫境界,圓滿普賢行。

在古時交通不便,叢林雜生、豺狼虎豹橫行的環境下,要行腳參訪善知識,必經一番披荊斬棘、跋山涉水、翻山越嶺之苦,沒有善財童子的菩提心,及自我期許的使命感是無法克服種種的困難,我們除了佩服善財童子求法的決心與毅力之外,也深感善財童子的幸福,能得那麼多良師的教導,佛法雖智無人解不能入,一般世間法要學得專精,都要拜師學藝,何況是深不可測無法了解的出世法,更需老師的教導,所以文殊菩薩要教導善財童子去參訪善知識。

但參訪善知識須有一定的程度,當年雪公太老師教導學生不得跑道場,甚至參考佛書都要經過太老師的鑑定與介紹,為的是怕學生無法分辨相似法,走冤枉路。

善財童子之能得諸位善知識的攝受教導,並得諸位善知識的引介而順利的一一參訪,沒走蹉路,其中除了他的善根福德深厚,還有一分是他對圓滿普賢行的使命感,求學若渴,而最關鍵是他的根本善知識—文殊菩薩。善財對文殊及其他傳法的善知識都極為恭敬,每次見善知識必心生歡喜合掌頂禮其足,又繞無量匝再請求慈哀宣說菩薩行,聞法後亦如是慇勤瞻仰恭敬辭退。印光祖師說:佛法要從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有一分收穫,有十分恭敬即有十分收穫;因為善財童子對善知識的恭敬及對法的渴求,而感應與善知識的殊勝善緣。

其次,善財童子在日用平常中,能時時刻刻思維善知識所教導的義理,隨時依教奉行也是善財童子感應善知識得成就的一個主要因素;再者善財童子的飲水思源,感恩根本上師文殊菩薩的加被指引,也感應文殊菩薩的遠攝說法,進而如虎添翼的茅塞頓開成就無量的法門,由以上種種的因素,使得善財童子在參訪善知識中能得法益,進而圓滿普賢菩薩的廣大行願。

了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以後,反觀我們自己,何其有幸,在舒適的冷氣中就能入不可思議的普賢行願解脫境界,只不過,想要有一番成就,是不是應該效法善財童子,提起勤求善知識的熱忱,恭敬善知識並依教奉行,好好的聞思修!願大家都是善財童子的化身,都能實質的入不可思議的普賢解脫境界!

佛陀降伏魔軍的故事 / 心達

所謂道強魔就弱,道弱魔就強,悉達多太子感慨人生無常(生、老、病、死),為救度眾生而出皇家學道,發起解脫生死的大願,求解脫者必須要能伏魔,為伏外境聲色軟硬之魔及內心煩惱妄想之魔。

太子經無數次修學坐在菩提樹金剛座上,止觀雙運寂靜的心中,像湛然不動的清水一樣,以觀察諸法實相作為出離三界的解脫道外,無其他雜念。此時魔宮震動,因為太子若是證得覺道,將化解邪道的勢力,所以感得魔王對他生起憎惡的念頭。

魔王就向太子說到:「太子!請你趕快離開這裡,否則,你就要在我的箭下身亡。假使你能捨棄解脫之法,回國去享受五欲的快樂,戰勝天下,調伏世間,死後終能回到天上享樂,這才是為人的真實之道。自古以來的聖王明君,都是依此而行,為什麼你要例外呢?假若你要違抗我的命令,必受我死亡的箭,凡是觸到我的箭,沒有一個不狂亂,沒有一個不立即死亡。如果你不相信,就試驗一下我的毒箭,到那時候,你寶貴的生命,學道的志願,勇猛的精神,將要如水泡一樣的消滅。」

魔王威武的說出很多恐怖的話,脅迫太子。但是,太子的心,一點都不為魔王所動。他對於自己能開啟真實的大道毫不懷疑,他對魔王的話沒有生起一點恐怖的心,反而生起憐憫之心。

因此魔王就開始放箭,可是毒箭到了湛然不動的太子的金剛座前,自然墜地開出朵朵的曼陀羅華,接著三位美貌的魔女奉了魔王的命令,走近太子,用種種的甜言蜜語來誘惑太子,但是此刻的太子,既沒有畏懼那毒箭、也沒有聽那魔女的語言,一切都好像不見不聞!

魔王見此情形,既疑且怖,他自言自語的說到:「我曾以此攻擊過所有的正法求道者,沒有一次不是凱旋而歸。現在,這一位悉達多太子,為什麼不害怕我的箭呢?為什麼不為女人的姿色愛情所動呢?」

魔王隨即發動魔軍,放出種種怪物,起火出風,雷雨交加,用所有的方法想打退太子的道心,但太子坐在金剛座上毫無恐怖,毫不動搖,他看著這些魔軍,如同是一群孩童在遊戲一樣!

魔王非常的憤怒,又再放出更多的毒蛇猛獸,降下雪雹雷霆,可是,毒蛇猛獸所吐出的毒氣,都化作清涼的風;雪雹雷霆,都變作五色的花朵;這一切,在一心不亂證悟空性的太子前,都失去它們所有的力量!很快地魔軍都撤退且歸順了佛陀。故事說到這,大家靜下來想一想,佛陀降伏魔軍了,各位是否也戰勝自己的魔軍呢?

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普賢十大願王即是降伏魔軍,成就斷煩惱、了生死、成佛道、度眾生的好利器;亦是成熟大悲心、菩提心、空性正見的殊勝妙法。

善知識的重要性 / 文愧

善知識有大德定義:善當能字講,知是聞名,識是見面。所以,善知識就是我能知、能識,能知道什麼呢?能知道這三界的苦惱,能知道「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以上是善知識的名相之一。

其次善知識有三種:第一是外護善知識:幫忙處理日常生活的所需,護持行者能夠安心研學或修行。舉凡道場義工及功德主都是。第二是同行善知識:是一起研學或修行,彼此勉勵,互相切磋琢磨的同參道友,即世俗所謂同儕。第三是教授善知識:是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的善知識。

在三種善知識的幫助攝受下,修學正法的次第是聞、思、修,首先從善知識那裡聽聞佛陀的教誨,接著思維佛法的義理,並經過努力的修行,最終才能夠了脫生死。為什麼一定要從善知識那裡聽聞佛法呢?自己看書也可以看得懂啊?事實上沒有這麼簡單。因為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表面上的文字意思,我們或許還能看得懂,但是其中的真實義理,卻不一定能夠體會,甚至有時連文字的意思都會理解錯誤。例如就有人說佛法上講「不執著」,那你為什麼要執著每天做早晚課?何必要執著每天拜佛、念佛?應該不要執著才對。也有人看到「不分別」,就認為什麼都要平等看待,連善惡因果都不要分別了。所以,不經由善知識的教導,我們很可能盲修瞎練,走了許多冤枉路都不知道,甚至誤人誤己!

我們知道孔子的母親為了讓年少的孔子能夠成才,她克服了極大的困難,帶著孔子從家鄉陬邑來到魯國的都城曲阜,為他尋找最好的老師,孔子到了二十九歲時學琴師襄,三十五歲時曾問禮老子。而孟子的母親也為了培養自己的兒子,曾經三次搬家,就是因為周圍的環境中沒有善友。孟母恐子受惡友的影響,故三次搬遷,以尋找好的學習環境,希望能夠親近到善友。世間聖賢要得到成就,尚且都要尋訪明師,何況我們學習佛法,就更應該親近善知識。在華嚴經中,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因此,在修行的道路上能遇到大善知識給我們指導、幫助,啟發我們生起善法欲、智慧和慈悲,才能引導我們超凡入聖。

華嚴經上說:善知識者,猶如慈母,出生一切佛種性故。善知識者,猶如嚴父,廣大利益親付囑故。善知識者,猶如乳母,守護不令作惡法故。善知識者,猶如教師,示諸菩薩所應學故。善知識者,猶如善導,能示甚深波羅蜜故。善知識者,猶如良醫,能治種種煩惱病故。善知識者,猶如雪山,增長一切種智藥故。善知識者,猶如勇將,殄除一切諸恐怖故。善知識者,猶如船師,令度生死大瀑流故。善知識者,猶如商主,令到一切智寶洲故。因此,善知識猶如一盞明燈、一條光明大道,順著他的指引,能夠到達不生不死的彼岸。善知識能夠將博大精深的佛法義理善巧地、深入淺出地、契機契理地引導我們,讓我們能夠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學習佛法的下手處,以及怎樣用功。很多經典都提到善知識的重要性。例如在《佛說恆水經》中說:「學問不值明師,安知天下有大道乎?」我們既然知道修學佛法必須依靠善知識的道理,以及親近善知識的重要,那麼善知識有些什麼標準呢?

依據《大乘莊嚴經論》上講,善知識的德相有十種,若另外根據《瑜伽師地論》裡講的,善知識則有八種德相:

第一、安住禁戒:身語意三業對戒律沒有虧損,要持戒清淨。因為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例如在四分律上說:「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善知識必須先能夠調伏自己,才有能力去調伏別人。

第二、具足多聞:由於多聞能對佛法通達與受持。故能引導別人深入經教,通達教理。

第三、能有所證:在佛法的修持上,特別是智慧這一分,以自內證的力量破煩惱,方能調伏他人。

第四、性多哀憫:對眾生常起悲憫心,若無悲憫心,則無意願利益別人。

第五、心無厭倦:如孔子般誨人不倦,內心從來沒有捨棄過有情,做為教導他人的善知識,肩負法身慧命的重責大任,如此的神聖使命,何來有厭倦心?

第六、善能堪忍:在利益眾生的事業中,有許多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麻煩事,乃除往昔所造惡業,不生責怪他人之心,繼續依大願度眾生。

第七、無有怖畏:宣說正法內心沒有怯弱,由於經過聽聞思維所學而有殊勝體悟,並以弘法為家務,利生是事業,不但說法無有怖畏,面對各種艱難,內心亦是勇悍以對。

第八、語具圓滿:所說佛法圓滿,不論是心、內涵、次第都分析,不但令聽者生起善法欲,且容易聽懂其中的內容,並好樂修持。

以上是《瑜伽師地論》裡的八種德相,與《大乘莊嚴經論》裡的十種德相,只是開合不同,而實質內涵則是一致的。由此可知在學佛的過程中,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要我們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堅定自己的信心,在善知識的教導下,建立起正確的正知正見,然後不斷精進用功,一定能夠走向成佛作祖的解脫大道。最後謹以憨山大師所講的四句話作為結語:「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閒;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練也徒然。」(續下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