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期::啟蒙園地-歷史故事

精誠念母的朱壽昌

 妙音

憶母功夫朱壽昌

念佛圓通大勢至

世出世成賴一心

化成大道通佛地

 

同修參加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研學班賦歸後,一直向末學推薦宋神宗時代以孝聞名的人物〜朱壽昌,更極力慫恿我再溫習此一故事,與同學分享。有感於世風日下,研讀再三,深受感動,稍稍明瞭 雪公太老師為什麼將此段史實,列為該章經文如母憶子的案例,實在有他深刻的意義,所以突發奇想結合大勢至菩薩與朱壽昌之故事,向同學們介紹。

大家應該都熟悉西方三聖中,大勢至菩薩的頭頂肉髻上有一個寶瓶,寶瓶中盛著光明,祂有什麼作用呢?這就得從大勢至菩薩總總佛事說起,不論祂念佛、拜佛或者講經說法、打齋供果等,寶瓶中的光明即會顯現出來,因此大勢至菩薩有另一個德號,叫做無邊光菩薩,他的身光,能照亮十方世界,而且每一個毛孔的光都能照見十方世界,如此祂又何必在頭上頂一個瓶子,而且在瓶子中裝光明現佛事呢?這其中就含藏著一個感人肺腑的孝子憶親的故事。

話說最初大勢至菩薩頭頂的寶瓶中,不是盛著光明,而是他父母的遺骨,菩薩聽阿彌陀佛說父母的恩最重,兒女想要報答父母恩,實在很難,必須自己修行辦道,把父母度脫三界,才能報答父母恩。大勢至菩薩最初發心修道時,其父母早已過世,如果父母在世,還可以勸導父母信佛、修行,使父母了脫三界,但是父母已經離世,這是最大的遺憾,那要如何才能報答父母呢?於是菩薩將他父母的遺骨,用瓶子盛起來,頂在自己的頭上修行辦道,將自己辦道的功德,不時的回向父母,祈求三寶加被,使他的父母能夠得道,超脫三界。

再說大勢至菩薩初發心出家時,也只是個凡夫,他父母的遺骨也是凡夫的骨頭,但是因為大勢至菩薩勇猛精進,使他自己轉凡成聖,成為一個大菩薩,每當他修行辦道之時,便回向給父母親,竟然平凡的瓶子,成為一個寶瓶,父母的遺骨變成一片光明,大勢至菩薩證得了菩薩果位,能運用種種的神通變化,來利益眾生,他父母的遺骨,便成了光明,也能夠神通變化,行佛事時得以利益眾生。這就是寶瓶裡光明的由來。

另距今約九百年前,也有一位孝子,寧願放棄官位,不辭辛勞,千里尋母的感人故事,這個故事一點也不輸給耳熟能詳的二十四孝故事。這故事的主人翁名叫朱壽昌,是宋朝天長人,字康叔。就在他的父親朱巽擔任京兆太守,迎娶其母劉氏為小妾,因出生微賤,受到大娘的虐待,在剛懷壽昌時,就被休離,另嫁他人。直到壽昌三歲後,才回到父家,從此便與生母分離了。

壽昌從小就失去了母愛,眼看別的小朋友皆有母親溫暖呵護,心中倍加羨慕,思念母親的情懷與日俱增,朱壽昌天資聰穎且知上進,三十歲不到即考取進士,雖榮耀在身,卻依然不放棄尋找親生母親。而且朱壽昌才華橫溢,盡忠職守、政績卓著。任岳州知官時,因治理水盜得法,鄰近州郡也起而師法,任閬州知官時,治理訟獄,因心思細密、公正不阿,辦案如神,普獲百姓愛戴。

為了尋找母親,時時提出職位之調任,十多年來走過不少縣城;並常委託同僚打探其母消息,依然杳無音訊,於是用佛家懺法,在背及頂上燃香,並又刺血書寫金剛經及慈悲三昧水懺,日夜受持誦唸,望早日找到慈母。多年來,壽昌幾乎日以繼夜的思念,思念遠方的母親,盼能奉養母親共享天倫之樂;無奈屢次多方打聽,仍舊毫無音訊,尤其年歲漸增,心中更是焦急,他想如再找不到母親,怕是沒有機會了。在宋神宗熙寧初年,壽昌有一天嘆息道:「我年已五十,尚未找到生母,身為人子,如何做人?古人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孝尚且未能作到,如何談到忠呢?」所以毅然辭去官職,不顧家人勸阻,出外尋母,並對家人說:如不見母親,便永不歸來,就是這般破釜沉舟的決心,及一顆赤誠熾熱思念母親的心,終於在同州這個地方,遇到朝夕思念且離別五十年的慈母,當會面時,母子相擁,抱頭哭泣,感動路人,而聽聞此一孝行的人,也莫不感佩。

同學們你聽了這兩個故事,千萬不要聽聽就算,除了謹記在心,更要實行出來,才不枉費老師的一再的叮嚀,願與同學共勉,將孝實踐出來,作為一生永不止息所追求的目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