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期::啟蒙園地-唐詩賞析迴響篇
蜀道難課後心得
淨昌
氣魄大筆下全膽
讀之驚心難收魂
雖是形容非事實
才情如天大哉寫
之ㄧ另類看法
上完蜀道難這一課,對李白的文字運用能力只能用令人「瞠目結舌」來形容,把蜀道之難以世間的比喻形容到極致。又感覺上李白好像帶著讀者走完一趟艱難的蜀道之旅,又好似李白以短短的二百九十二個字,對著讀者講完由秦入蜀的蜀道導覽。
「難於上青天」是開場也貫串全場,而這樣的困難呢,是自從蜀中蠶叢魚鳧開國以來,久遠到好像有四萬八千年之久,這麼長的時間都人煙罕至。依著山路走著,西望蜀道西側的太白山的鳥道好像高到可直通四川的峨眉山似的,見棧道的驚險,想起五丁開山的悲慘典故,而兩旁山勢直衝上天,擋住了太陽,山道中幾不見天日,對著腳下衝擊波浪逆流折返的河川來看倍覺高聳,看來高到連可以載人升天的黃鶴都飛不過,連善於攀爬的猿猱都會望而生愁。走到青泥嶺時,山路迂迴到好像走一百步內會遇到九個轉彎。此時天色已暗,行者在路邊歇息,看天上的星宿好像伸手可及,又想到一路上的辛苦危險及尚未完成的旅程,只能以手撫胸嘆息,覺得自己好像連一步都走不了,再問同行的同伴這樣的路程何時會到終點?同伴不答,抬頭望週遭的參天古木,周遭空無一人的山巒,聽著林間飛鳥的悲號,間雜著杜鵑的啼叫,已經有了答案,對於前途只能愁眼對望。
這蜀道比登天還難,歸鄉之後說與人聽,聽者應該都會聞之色變吧。
天明復行,連綿的山峰聳立猶前,依舊是高不見日的山路,就算沒有接到天上,相差應該也不遠了,一路上或見絕壁上倒掛著枯松,在這艱困的環境中即使是植物也努力求生;途中行經瀑布,河水從身旁懸崖上飛奔而下,水聲爭相喧鬧,衝到崖下撞擊山石,轉為萬壑的雷聲轟隆作響,在震天嘎響的水聲中,棧道顯得搖搖欲墜,腳下步履更顯維艱,唉!這蜀道中的環境如此惡劣,想著自己這遠方來的人,為什麼要來走這一遭呢?
行至劍門關,兩側山勢高峻,關前關後都是小徑,再多的軍隊也無法施展開來,更顯此處險要,歷代征戰中,蜀中的將領每每用很少的兵力,就可以擋住從漢中進軍的大軍,可是所託非人,大軍就長驅直入,國勢危矣。想起這一路上,白天要躲避猛虎惡獸,夜間要小心長蛇,這些猛獸習性是是惡的,已經不知有多少來往漢中蜀地的人命喪其口。雖然過劍門關後富庶的錦州城將近,想起這道上的艱辛,還是覺得不要走蜀道比較好。
走在往錦城的路上,側身向西邊的高山望去,嘆了一口氣,「這蜀道真比登天還難」。
之二後記
會用這樣的方式來寫蜀道難的心得,並非不自量力想東施效顰般,去褻瀆詩人,只是就全文的篇幅架構來看,好像李白寫這一篇空前絕後的樂府詩,主要目的是要勸阻友人的蜀道之行,所以在路程的描述上,由秦至蜀,告訴你沿途的險難,如果單純做風景介紹,也不一定照地理位置的順序寫,照危險程度寫不更佳;而且全詩中共三次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也三次告訴友人蜀道難而不可行,走到一半跟你說「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快到目的地了還說「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不然當經過劍門關後,雖路途依舊艱險,何況當時錦城在望,回程更長,豈有還家之理。如果只是單純要告訴讀者蜀道很難走,應該可以有別的寫法。再者以李白隴西人,五歲即舉家遷入蜀,這蜀中應該是他的故鄉,以李白自比大鵬鳥的氣度,加上自小習劍術的體魄,這詩人對返鄉的道路何難之有,應該只有愈走愈親切吧。
另據考本詩約當完成於李白三十餘歲,正當壯年,英姿勃發,雲遊各地,正圖有以為之,果然詩人在其中隱藏其對當時政治之憂心,詩中應不會不斷出現不如歸去的氣氛,其所用典故比喻似應也會有所取捨。試想六十歲的李白都還興致勃勃加入當時永王幕中,想有所用於國家,那三十歲的李白會對時政有這種衰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