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期::參訪觀摩

壬辰年秋三孔參訪報導(二)

編輯部整理

廟貌是歷史見證

天生仲尼繼絕學

弘傳開萬世太平

緬懷哲人民族魂

沿著中軸線繼續前行,經過了金聲玉振牌坊來到了泮水橋。古人入學稱為入泮,因為在西周時期,國家的最高學府太學叫做辟雍,辟雍的建築周圍是一個圓形的水池,象徵著教化流行,是屬於天子的學宮。諸侯國所設的學宮則稱為泮宮,泮宮沒有環繞的圓形水池,只有在學宮前方設置一個半圓形的水池稱作泮,入學則稱入泮,有入泮的儀式。史書上記載,春秋前期魯僖公為了興學養士,在魯國都城泮水岸邊築起了泮宮,成為諸侯國中最早的學宮,爾後各諸侯國也先後效仿,築學宮鑿泮池,泮宮因而成為諸侯國大學的代名詞。在孔廟平時祭祀時,也有入泮儀式。

走過泮水橋到了櫺星門,櫺星也稱天田星,是主得士之慶,意思是人才輩出,為國所用,古人在祭天之前先要祭祀櫺星。曲阜孔廟的櫺星門設計為中空的牌坊形式,柱間有紅色柵欄門,此有疏通的意涵,說明要招納天下的文人學士,都到這個地方來學習,來接受儒家思想的洗禮。門上的字也是乾隆皇帝的御筆,此門最早見於明永樂十三年,一四一五年,當時全部為木製,到了乾隆十九年,由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昭煥改建為鐵梁石柱,柱高十點三四米,門寬十三米,是四柱三間火焰衝天柱式,圓柱前後以石鼓夾抱,每柱各由上下兩節組成,相交處分別用石製的傾斜戧柱支撐,柱頂雕刻著佛教的四大天王像。正中的明間額枋為兩層,有二龍戲珠的浮雕,兩側的稍間額枋只有一層,刻有雲鶴。額枋以鐵梁承托,各鑄有四個龍頭閥閱,所謂的閥閱,是仕宦人家在大門外所樹立柱子,用來題記功業,到了宋代演變成「門簪」的形式,就是用六角形、圓形等短樁,鑲嵌在門的上方,樁周及端部雕有圖案,一般官員家用二個,高官的府邸則用四個,在民間稱為來頭,因此有來頭不小之說。

再往北進,穿過太和元氣坊和至聖廟坊,來到了第二進院的大門,聖時門。聖時門和第三進院的大門弘道門,都是乾隆皇帝的御筆所題。進入庭院,眼前有一道東西橫向而過的河流,古橋三座縱跨在河流之上。河流因「壅繞如璧」古名「璧水」,橋也因此得名「璧水橋」。庭院內樹木繁茂,迎風搖曳,這些巨大的身影分擔了許多往來的目光,讓人不容易去留意橋下河流的樣貌。

第三進的院落中的古柏大多栽種於宋朝,由於孔廟是隨著時間的推進層層擴建,因此當我們的腳步愈往北進,建築物和樹木的年代也就愈久遠。文革時期此院落的圍牆曾被打開,修築了一條道路,讓來往民眾可以直接穿越孔廟而過,一些古柏在當時都遭到了破壞。廟牆在八十年代又重新修葺,庭院內也補種了一些小柏樹。

過了大中門進入孔廟的第四進院落,此門建於宋金時期,屬於當時孔廟的大門。在大中門之前,是孔廟的前導院落,並沒有太多的建築,從大中門以後直至大成殿,開始就有各類的樓閣、碑亭及廟堂等設施。

此處立有幾座石碑,其中的成化碑把孔子思想評價到絕對高的程度。成化碑是明成化四年(一四六八年),成化皇帝下令所立;在其北側石碑有碑亭保護,是朱元璋皇帝所立;西面還有永樂皇帝和弘治皇帝的立碑,都是明代皇帝的御製碑。成化碑的碑文,屬於明代標準的台閣體,清代稱為館閣體,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標準文字。明憲宗在碑文上題:「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無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則綱常正而倫理明,萬物各得其所;不然,則異端橫起,邪說紛作。綱常何自而正?倫理何自而明?天下萬物又豈能各得其所哉?是以生民之休戚系焉,國家之治亂關焉,有天下者,誠不可一日無孔子之道也。蓋孔子之道,即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載於六經者是已。孔子則從而明之,以詔後世耳。故曰,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使天不生孔子,則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後世何從而知之。將必昏昏冥冥,無異於夢中,所謂萬古如長夜也。由此觀之,則天生孔子,實所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者也。其功用之大,不但同乎天地而已……。」

成化碑上有一道明顯的斷痕,是文革的遺蹟,一九六六年時,有一位女學生譚厚蘭,是北師大的五大學生領袖之一,當時她帶著紅衛兵,把孔廟的一些石碑都給破壞。所以文物部門在七十年代又重新修補,但是一些已經十分破碎的地方,就沒辦法再行修復。因為這些石碑都是受保護的文物,有拓片作為存檔資料,所以就根據拓片上的文字,將無法修復的部分填補上,修葺之後留下一道明顯可見的裂痕,是這一段歷史的見證。後來北京當局逮捕了幾位學生領袖,要追究他們的刑事責任,結果譚厚蘭得了癌症,免於起訴,於八二年病故,得年四十五歲,沒有結婚。雖然事後她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是已經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

沿中軸線向北,經過了同文門,有一座原本用於藏書的樓閣,稱為奎文閣,原名藏書樓。此樓閣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八年,宋代皇帝賜給孔家的經典,都存放在此,金代明昌二年(一一九一年)重修此樓,才改名為奎文閣。所謂的奎,是指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奎星,《孝經援神契》上講:奎主文章。奎星主管天下文官,金章宗為了讚頌孔子是天下文官之主,所以賜名此樓為奎文閣。奎文閣中的藏書,清朝末年已經全部放到孔府中保存,其中有宋代的古籍善本,但以明、清兩代的書籍居多。平時此處展覽著孔子一生活動的聖蹟圖,是明代的彩繪,共三十六幅,每幅都附有說明。除此之外,孔廟中所收藏不同版本的孔子像共有十三種,包括孔子司寇像、講學圖、行教圖、帝王像等。孔廟最後邊還有一個石雕聖蹟圖,共一百二十幅,也是明代的作品。

每年祭孔之前,會在奎文閣中擺上孔子及四配十二哲這些賢儒的牌位,供大家彩排練習,孔廟祭祀的主祭區在大成殿的周圍,每年的祭祀活動都是由嫡長孫主持,祭祀前就要做足準備,挑選祭品、發布告示,樂生、舞生、禮生都要演習,嫡長孫還要齋戒沐浴,所以孔廟有專門的齋宿所,等到九月二十八日當天,才能正式到大成殿去祭祀。

立碑是中國人常用的紀念方法,碑文往往富含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遊覽過了奎文閣再往北走,就是十三碑庭院,碑亭的主要功用就是保護石碑,此處一共保存了從唐朝到民國的石碑一共五十七個,是歷代的帝王大臣們修廟、祭祀的紀錄。十三座碑亭當中有兩座是金代,兩座是元朝,然後其他全部屬於清朝。從這裡可以看出金、元、清三個少數民族所成立的政權,他們尊孔程度非常高,也讓我們深深了解文化的精神力量,遠大於有形的武裝政權。

中國古建築都是土木結構,木製建築本身較不耐歲月,再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使得保存更是不易。根據考證,現前保存最久的古建築,是唐朝末年所建,位在山西的五臺山。孔廟中保存最悠久的建物就是金代的碑亭,已經八百餘年。

碑庭的院子裡有一個康熙二十五年立的御製碑,這是康熙皇帝到曲阜祭拜孔子之後下令所立,是孔廟中最重的一個碑,達六十五噸。石材採於北京西山,離此處有六百多公里,製碑當時並沒有現代化的汽車工具,千里之遙、石材之重,該如何搬運?原來當時是利用京杭大運河的結冰期搬運,並且挖井潑水於地,使水結冰,從冰上滑送而來,全程使用了六百多頭牛,四百多個人,一共撥用了六百多兩白銀。(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