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期::啟蒙園地-九十九年大專寒訓暨心靈成長班研學課程-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簡介暨心得
十四講表科判說明
心超講述
三藏精華十四表
離苦得樂由正見
正確人生宇宙觀
暗路明燈諸佛喜
十四講表開講之前,先介紹編者 雪公老師。若沒有兩岸國共戰爭,老人家不會到臺灣,臺灣的佛教也不會有這樣的盛況,可說是臺灣佛教發展的重要人物,而且是居士界中最關鍵的人物。今天居士們懂得除了做義工求來世增上生的福報外,更重要的是佛法義理的學習, 雪公老師是最關鍵的人物。昔日,佛法的學習幾乎保留在寺院,如果不出家,幾乎是沒有機會接觸到正法。能夠以居士身份講經弘傳正法,雪公老師是開創局面的人物。在蓮社有初機六門課程、高級班課程,老師的恩德是無法形容的。
老人家六十歲孤家寡人來臺灣,一直到九十七歲往生,三十八年的歲月全部奉獻給臺灣,將整個生命、時間都拿來培養人才、愛護這塊土地。相信大家透過 雪公教法的傳承,定能找到人生的出路。
人生會有許多抉擇,一定要以正法的學習為人生最重要的抉擇,若會傷害正法的學習,一定不是真正的出路,就算得到快樂也不過是短暫的受用。
老師培養人才課程中,首要即佛學概要十四講表,乃佛法三藏十二部的指南,是遊覽佛國之旅遊指南。道源老和尚說,外教苦於經本太少,佛法苦於經本太多,學佛若沒有修學指南,簡直不知從何開始,十四講表等於一個旅行於佛法大海中的指南,當年老人家那種想要把十四講表內涵說出來的心意,在課堂當中賣力表現讓人感動,當時老人家已經八十多歲了,那種想要把佛法說出來的迫切,想要培養人才的迫切感,令吾人了知,人生出路中,傳承正法的出路最為殊勝,從正法學習與傳承中看到自己的出路,是最隱密安隱的快樂。
三科略示旨趣:一部佛經能以三科(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大略顯示本經之宗旨與趣向,此乃東晉道安和尚提出的看法,到了唐朝傳來清光菩薩的《佛地經論》證明了道安和尚的看法,宗旨就是修學法,趣向就是根據這個修學法趣向何種境界,比如根據考高考的修學法,趣向的即是公務員。
十四講表是一部詮釋三藏十二部大要的佛經,雖然不是佛說,然等同佛說,乃因符合佛之意趣,如馬鳴菩薩所著的《六趣輪迴經》,亦等同佛經的價值。
序分是整部經的綱要、精華,喻如人的頭,是一個人的總體,雖辛苦忙碌三餐,好像目的為了填飽肚子,然填飽肚子的目的是能讓頭腦運轉,可以作各項學習,特別是觀修教法。頭腦作靈活的思考,如理如法的思維,符合因果的思維,能做出轟轟烈烈的大善事。
正宗分是說明此經大要的分項,以各種項目將大要說清楚,如何滿足大要、如何修學大要?如果大要是總,正宗分就是別;如果序分是精華,正宗分就是修學精華的項目;如果序分是指示的目標,正宗分就是通往目標的方法,兩者相互觀待。正宗分能喻為人之五臟六腑,五臟六腑供養好,則能資助大腦,吃飯的目的就是讓五臟六腑得到營養,並將營養資助大腦之運轉,助成修學正法之效果。
流通分是將正法的觀念流通出去,喻如人之手足。大腦想事情要透過手腳去辦理,腦子裡就算有很好的想法不去落實亦無用。流通何者?將序分、正宗分的修學法流通出去,不只自修,也要幫助他人如此做。儒家云:君子恥獨為君子。全天下都是小人,只有你一個人是君子,你要感覺到羞恥,雖自以為潔身,然舉世滔滔我獨清,試問我之生命所需都是眾生給予,沒有世間人幫忙,我如何能獨活?然自己不修學正法,如何能流通正法,如何能令他來流通正法?自己學佛一點都不快樂,如何能讓他學佛之後變得更快樂?自己學佛之後煩惱比別人還要多,結果卻跟別人說學佛可以去除煩惱,學佛之後更加沮喪,卻跟別人說學佛非常殊勝,豈非戲論?所以流通分就是自己要先得到佛法受用,才能讓別人得到佛法的受用。
流通分是自己與有情都能依教奉行,是解行並進,解若無行持則是狂慧,透過勝解而行持生起證果,行持若非現證勝解,則行持是盲修瞎練。學佛的人如果對教理不理解,如何能做佛行事業呢?所以名為道場卻沒有好好的維持正法流通教法,何以能名為道場?
十四講表整體亦可歸納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由此三分可全盤瞭解十四表架構,知三藏十二部的整體大要。其中序分分三表,是十四講表的精華,而十四講表是三藏十二部的精華,所以序分三表乃精華中的精華。
第一表、先明佛義:學佛的第一步就要認識佛,佛是離苦得樂的表徵,是我人生學習當中不可取代的目標,就算當個阿羅漢,也是在佛道上隨順當個阿羅漢,不是離開佛的目標而另有阿羅漢可得。若有人口說要離苦得樂,內心卻不以成佛為人生的目標,應知是無法真正離苦得樂,如水中撈月,如追尋乾達婆城,毫無成功可能。
世間以痛苦為本質所顯現的快樂,那種快樂是包著毒藥的糖衣,眼前短暫的甜味。人生若不以佛果為目標,將佛法弄清楚,實在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快樂。先明佛義就是先確定佛代表什麼意義,行相為何,內涵為何,佛代表著破迷啟悟的意義,唯有破迷啟悟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唯有頭腦清楚、方向正確才能得到快樂。
所以佛學的真義就是破迷啟悟,目標是離苦得樂。含蓋的範圍是人生和宇宙,亦即透過觀察而清楚認識人生三際和空間十方,才能達到離苦得樂的目標,此即佛的真義。
佛之義通說是能破迷啟悟、離苦得樂,別說是我大師釋迦牟尼佛。整個十四講表就是幫助我們破迷啟悟,目標是離苦得樂,總覺的範圍就是人生和宇宙。每個人一生的努力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為什麼要讀書呢?就是想要解決愚癡的苦、被他人輕賤的苦,為什麼要努力充實自己往上爬?本質都是為了離苦得樂,不管想要讀什麼科系,想要謀求什麼職業,想要什麼發展,或者想要轉換跑道,這些動力基本上都是為了離苦得樂,佛法從來沒有反對離苦得樂,只是方法要對。總相就是我要離苦得樂,我就是要成佛,我就是要破迷啟悟,我就是要覺悟人生和宇宙。
第二表、研究佛學需先略知別相:想要成佛要有成佛的方法,有八方面的學習法,分別學習如何離苦得樂、破迷啟悟,是覺悟宇宙、人生的修學法。而通往目標的方法,就是體相用因緣果事理的觀察。
第三表、消除幾種誤會:現今有種種對佛法的誤會,若誤會不消除,不會認真學佛,學佛之前須先消除心中的疑慮。學佛如以器皿裝甘露,然首先須將內心的器皿洗淨,亦即在世間染了厚習之人,或有成見之人,學佛時得先將內心洗滌乾淨,亦即先洗滌內心對佛法不實的疑惑。若內心還存有佛法是消極、神權主義、不合科學、忽略現實等種種疑問,對佛所說的離苦得樂之道充滿疑惑,又聽老一輩人說佛法等老了以後再慢慢學,雖然學佛很好,但總得等到世間的責任都圓滿了再學也不遲!或以為佛法說東說西沒有系統,若將佛法作上述錯解時,如何能認真修學呢?
第四講表至十三表是正宗分,第四表與第五表乃人生觀,觀察「我」自己的人生為何不能離苦得樂,為何總是得到痛苦及其因由。第四表是我當前所受,以苦為本質,即使受樂亦是虛假,此從果相上講;第五表是三際抉秘,探討痛苦的來由為何?若未在這一生解決痛苦的來源,不論如何努力,來生還要受痛苦,此表是從果上去推尋因緣,現在的果是過去的因緣而來,而現在的果也會成為未來果的因緣,現在的苦果不論是三苦、八苦等,都是昔日造作(因緣)而呈現,現在所受的苦果中,又會造作來世苦果的因緣,若不瞭解苦果因緣,則苦果會一直相續。所以第四、五表就是告訴我們人生的現況(第四表)以及如何生起的因緣(第五表)。
第六、第七表是觀察除了我之外,其他有情痛苦的形象(第六表),彼有情所處的器世界(宇宙)做觀察。第六表是有情正報的觀察;第七表是有情依報的觀察。
從第四、五表人生的觀察生起出離心,由第六、七表對宇宙有情的觀察生起大悲心與菩提心,這些有情都有成佛的潛力,並於過去作過我無數次的母親,幫助他們成佛是我人生的價值,唯有幫助他們才能得到我的福與慧,唯有給予眾生安樂方能得到我自己的成就和安樂。透過第六、第七表的觀察,生起大悲心與菩提心。看到自己的問題是第四、第五表,看到有情的問題是第六、第七表,以上都是診病。接下來要投藥。
第八表是總述離苦得樂的方法,戒、定、慧三學是解決我生死的問題並得到真正的安樂,亦是幫助有情離苦得樂的方便。知乎此,想要給有情安樂,除了助他修學戒定慧之外,沒有其他方便。不但要給眾生公安的環境,更以此作為教育的環境,內容就是戒定慧。
第九表是戒定慧的修學法,成就我及眾生的增上生(人、天二乘)及決定勝(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第八、九表是總藥,其次是別藥。
第十表別說人、天乘(增上生)的修學法,雖是五戒十善的修學法,本質不離戒定慧;第十一表是小乘戒定慧的修學法;第十二表是修學大乘的戒定慧。以上三表別說增上生與決定勝的修學法,本質都是戒定慧。
第十三表是修學增上生與決定勝的環境,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最殊勝的環境,不但在淨土得到人天增上,還能得到解脫乃至成佛,是行門捷徑中的捷徑,去處是淨土,方法是念佛,是行持當中最殊勝的路稱之為捷徑。
第十四表是流通分,上述十三表皆是離苦得樂的方便,雖聽了如此多的妙理,然須知人生無常、生命難得,需儘快實修,所謂實修,不是聽聽就好,要好好體會這些道理,並運用於日用平常,此即實修義。下一輩子不會再有這樣的福報了,這樣的福報要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