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期::參訪觀摩
壬辰年秋三孔參訪觀摩(五)
睹物思人事難料
當時為默歿則榮
世世尊榮子孫旺
典型傳承何處覓
萬古長春—孔林
我們參訪三孔的最後一站—孔林,孔林面積有三千畝,孔子當年病故以後埋在這裡,爾後歷朝歷代的子孫都相繼到這裡來安葬,歷史上經過幾次擴建,才有現今的規模。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到曲阜祭拜孔子,又到孔林掃墓,在孔子墓前一跪三叩,在大成殿則是三跪九叩,當時孔林的占地面積是一千八百畝,連康熙也沒有見過這麼大的家族墓地,然而由於家族人員龐大,墓地已經是比較擁擠。據說當時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孫孔尚任(桃花扇的作者),侍奉於皇帝左右,康熙見墓園已經相當擁擠,就問孔尚任為什麼不擴建呢?於是孔尚任跪下來說道:孔林外邊都是老百姓的土地,我們沒有權力擴建,而家族繁衍人員越來越多,已經是一層一層的埋葬,最多的地方已經有四層了,所以懇請皇帝為我們再擴一點墓地。於是康熙皇帝就下令,向東、西、北三面擴建孔林一千一百四十一點九畝,加上原有的一千八百畝土地,將近有三千畝。
孔林的圍牆一周長達七點二五公里,整個孔林全部在圍牆之內,裡邊每一個高起的小墳丘,都是孔姓子孫的墓葬,地表上的稱為墳,地表下的叫做墓,合起來就叫墳墓。古者墓而不墳,只有地表下的豎穴土坑墓,大約是從春秋以後才逐漸有了墳塚。孔林的這些小墳塚高達十多萬座,多為夫妻合葬,而且因為歷時悠久,後人又在前人之上層層埋葬,至今已經無法完全統計總數。而不完全統計下,就有十多萬座,樹木有十多萬棵,看起來好似雜亂無章,但其實是按照家族區域埋葬。孔家分為六十戶,每一個戶都有專門的區域,不能跨區埋葬,不能到別的分支去埋,如果一旦發現,就會被開除族籍,再也沒有資格葬在此處。此外,從歷史上講,也不是所有的子孫都可以葬在孔林,依據規定,孔姓子孫有六種人不能到這裡埋葬,也不允許入家譜。第一種叫義子,也就是乾兒子,因為孔姓子孫如果沒有兒子,為了死後有人替他祭祀而收義子,這位義子因為沒有血緣關係,不能夠埋葬在孔林裡。第二種是女兒跟入贅的女婿。第三種是再婚者配偶所帶過來的兒子,例如孔姓子孫納了妾,這個妾帶過來的孩子,因為沒有血緣關係,也是不允許。所以前三種都是沒有血緣關係,第四種是做了和尚或道士的孔姓子孫,也沒有資格,在孔家人來看,這是屬於叛逆。第五種是從事犯罪,違背國家法律者也是不行。第六種叫流入下賤者,孔家規定子孫男不得為奴,女不得為婢,孔家人不准做奴隸。
三十公頃的園區,倘若以步行的方式遊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由於是三孔的最後一站,天色已近傍晚,大家也徒步了一整天,於是直接安排了園區專用的電動車,把握住天黑前的時光,參觀了孔林中幾座最具代表性的墳墓。
首先是孔令貽夫婦的墳墓,孔德成先生的父親、母親合葬於一個大型墳塚之中,還有他的兩位嫡母也在其內。文革期間這個墓遭到嚴重破壞,當時孔德成先生的父親、母親屍體還保存的非常完好,孔令貽是一九一九年去世,二○年的十一月份埋葬,六六年時屍體被挖出來,發現雖然已經過了四十六年,肌肉卻還很有彈性,結果居然遭到焚燬。(詳見蓮榮會刊八十期第七十三頁,「一九六六年,孔子墓蒙難記」)
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的墓也在孔林之中,電車在此並沒有多作停留,因此我們也只能輕輕一瞥。衍聖公墓前都有一些石像生,有華表,有虎、羊、馬等雕像。在中國歷史上,大約唐朝以後,對官員墓前的石像生就有明確的規定。宋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才允許立石像生,五品以下沒有。明代規定,一、二品官員墓前的石像生就是五座,所以衍聖公墓前都是五個,三品無石人、四品無石虎、五品沒有石羊。而且墓碑的大小也有等級規定,包括碑額的圖案都不一樣,明史中規定,一品大員的碑額叫螭首,是龍的兒子;二品叫麟鳳蓋,圖案就是麒麟和鳳凰;三品叫天祿辟邪蓋;四品至七品是圓首方趺,一般就沒有圖案了。
我們接著來到了于氏坊,七十二代衍聖公孔憲培的夫妻合葬墓,建了一個牌坊,這是為衍聖公夫人所建,當地人稱為于氏坊。據說他的夫人是乾隆的女兒,公主的身分,地位很高,所以建了此牌坊。乾隆皇帝是滿族人,皇姓愛新覺羅,如此牌坊應該稱愛新覺羅氏,為什麼稱為于?當年皇后生下這位公主,發現臉上長了一個痣,古人很講究面相,像王昭君出塞,就是毛延壽給她點了一個落淚痣。乾隆找的相面師,看面相結果認為公主臉上的痣不好,會世代受窮,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她找一個大富大貴之家下嫁,才能免去災難。所以公主在成年以後,乾隆皇帝有意給她選合適的駙馬,居然找不到相稱的富貴人家,這才想到了孔家,因為孔家不受任何朝代更替的影響,每一個新的朝代建立之後,尊孔的程度都要超過前朝,否則就體現不出尊孔。乾隆皇帝於是決定把女兒嫁到孔府,但是滿漢卻不能通婚,為了保持滿族人純正的血統,又為了女兒的幸福,於是把女兒過繼給協辦大學士兼戶部尚書于敏中,這個人是江蘇金壇人,乾隆中前期非常得力的大臣,也把持朝政二十多年。然後再以于家的名義嫁到了孔府,所以我們稱她為于氏。
這段歷史,也有學者研究認為,實際上這個人就是于敏中的女兒,因為于敏中在病故後有人告發他結黨營私、貪汙納賄,所以乾隆就治他的罪,雖人已死,但是絕門抄家,他的兒子最後落魄,就來到孔府居住,孔府的東邊有一個于官廳的地方,就是他兒子所住之處,假若沒有任何關係,此人也無法居住在孔府中。所以有學者認為,下嫁孔府的,就是于敏中的女兒,但是乾隆把她當作義女。乾隆皇帝有十七個兒子十個女兒,女兒中五個早亡,另外五位所嫁都有名字,雖也想跟孔家聯姻,但是已經沒有孩子可嫁,因此就把大臣的女兒收作義女了,皇帝的義女一樣是公主,身分仍然高貴。
孔林一周四公里,我們只繞了一半,天色已經愈來愈黑,於是車子直接開到了整座園林的重點,孔老夫子墓碑的旁邊。大家下了車用步行的方式來到孔子墓前,旁邊還遺留著子貢當年給孔子守墓時,所種的一棵楷樹的殘餘樹幹。子貢是尊師重道的典範,四十三歲到四十八歲的黃金年華中,能給老師守了六年的墓,實在非常難得。
孔子墓碑上的大成至聖文宣王墓,是明正統八年,明代的學者黃養正所書,這是孔子在元代的封號。墳塚高五米,東西三十米,南北二十八米,我們偉大的聖人就在這裡安息。根據司馬遷《史記》上的記載,孔子剛埋葬時時墳塚高四尺,不足一米,當時是眾弟子為老師送終,因為兒子伯魚已經去世了,孫子年紀尚幼的緣故。當年眾弟子都是在這個地方為老師服喪三年,可以看出孔子和弟子們的感情必定是非常融洽,情同父子,而其中又以子貢更為難能,所以在明嘉靖年間,稱揚子貢尊師重道的精神,在孔子墓旁建造了一個磚瓦房,稱為子貢廬墓處。
孔子墓的左邊是兒子伯魚的墓,孫子子思的墓則在兩個人的前方,形成了一個品字型,不同於周禮規定的墓葬方式,當地人都叫脅子抱孫式,就是左手領著孩子,右手抱著孫子,有兒子、有孫子反映了家族的興旺,繁衍不斷。也有人認為,這樣的埋葬格局,可能與孔子的出身身分有一定淵源,孔子自稱:丘也,殷人也。殷人的風俗習慣是葬右為上,到了周朝才是葬左為上,所以孔子在右邊,包括孔廟也是在孔府的右邊,並非一般的左主右舍。
三孔的遊覽,最後在先師孔子的安息處畫下句點,歷史上,孔子的安息,方是儒家文化發揚光大的開始,我們一行人有幸能再次見證三孔的偉大,這一行的結束,正是我們更深入文化學習的啟程。(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