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期::孔學一隅-論語簡說

論語簡說(七)—子貢地圖

一代俊傑端木賜

功在國家崇師學
貨殖典範助聖教
千古遺風廬墓情
子貢是一位了解並且能發揚聖人功德者,不但能觀人知吉凶禍福,以傑出的外交口才化解國家災難,在富可敵國當中又知道將錢用在刀口上,亦即將所賺的錢護持老師的教育事業。為人謙懷有禮,善於向老師以及師兄弟請教。特別的是對老師的情誼也是千古獨有,從十七歲遇到老師之後,求學、問道與師周遊列國從未離開老師向外發展,故學得一身本事。後在老師過世的時候主持告別式,並且在老師的墳墓邊守喪六年。
若從子貢這樣的人物去認識孔子,如同由綠葉襯托紅花的美妙,能彰顯夫子內涵的博大精深,產生無人能比的感化力量。
《論語》當中關於子貢的部分有三十六章,若以科判來做架構式的學習,是非常善巧的。所謂科即是將經文分科,判即是加以判定類別,藉著科判的學習法了知子貢成就的路徑與內涵。科判如地圖,依圖而到目的地;科判也像拼圖,能從各種樣貌去呈現子貢的內涵。
其次對經文字與句的講究,乃至於義理的了解。以雪廬老人作為師承,老人講學不偏漢儒訓詁,亦不偏宋儒好發義理,忠實的將《論語》內涵傳達,開啟學生們經學的見地,若能靜下來好好的研究經學,能從當中找到人生的出路,並且透過深厚的文化哲學思想將《論語》一以貫之。
此科判分為三部分,總說子貢是言語科的高材生,接著分別解釋子貢的內涵,最後結論讚歎子貢這樣的人物。
 
甲一、總明:言語科
總說的部分,孔子判子貢為言語科的弟子,此章出自於先進篇的第三章,孔子的教學非常廣泛,涵括德行、政事、言語以及文學,可以舉出在這四方面傑出的弟子。文化的學習並非把每個人剃成平頭,也不妨礙每個人發揮長才,由德行做基礎,以經學開見地,用見地經營品格。每個時代都需要具備這四科的人才,除了有見地,也需要能夠用說話分析吉凶禍福,用言語調和,並且在各行各業當中能辦事,深入經學以文載道,發揮聖人內涵以及美好概念,這樣的人才會永遠走在時代的尖端。子貢就是一位有見地、能辦事而且能通達經學的言語科弟子。
 
甲二、別釋內涵
乙一、約師
丙一、評價
別釋內涵當中,約著老師對弟子的評價及引導,以及學生那一分的學習,彰顯他的內涵。
約著老師對子貢的評價來說,老師認為子貢是一位廟堂的幹才,喻如祭祀的禮器,乃國之重寶,是在中央參與決策的大臣,是各國需要的人才。另外,在學而篇當中,老師也認為子貢是一位悟性敏捷,可以與之言詩者。而在先進篇當中,提及閔子騫展現出來的是中正的樣子,子路是剛強的行相,子貢和冉有是儀態和樂者,可以代表國家出使的外交官。孔子能將學生培養成為這般氣象的人才,堪稱是老師中的老師。而且在先進篇,夫子評論子貢是個能準確推度事理能力者,也就是一位邏輯縝密的人才,但老師期望他能多投入時間在學習文化上面,得到文化的精髓作為傳承者,可惜他花太多時間在貨殖上面,所以沒有辦法在性與天道上得到傳承。孔子評論子貢能辦事、有悟性、儀態好、推理能力強,由以上這幾章可以看出子貢在老師心目中的份量。
 
丙二、引導
就夫子引導子貢來說,首先在陳蔡斷糧七日時,向子貢顯示學習需要以道來貫穿所學,亦即以形而上的內涵貫穿形而下的禮儀、學問以及辦事。在八佾篇裏有子貢想要去除告朔之餼羊,然孔子不同意,不可因為愛羊而偏廢當行之禮,來彰顯行禮的重要,禮之所在就是吉凶禍福之所在。
接著是公冶長篇,孔子向子貢說成就恕道是極不容易的,需要透過不斷的修為以及見地上的開展才有辦法達到。並且從憲問篇當中,要子貢重視內在的修為,一切反求諸己,才能去指導與批評他人,而得到外在的成就,悟性敏捷並成為廟堂之才。以上是老師對學生的引導,成就學生的內涵。
 
乙二、約生
丙一、示現風範
丁一、約德
接著闡述子貢如何呈現自己的內涵。從子貢的風範當中可以分為德與學,約著德來說,在公冶長篇裡老師要子貢跟顏回相比,子貢說自己是連仰望的資格都沒有,顏回是一位能通達形而上與形而下完整內涵者,此亦示現子貢之謙德。
 
丁二、約學
戊一、約道
子貢也是好問而學者,所學的內涵是道,而道當中有體有用,體的部分分為恕與仁。約恕而言在衛靈公篇,子貢問老師是否有一個字可以終身行之?子貢十分高明,他懂得請教老師這種問題,夫子也極不簡單,精準的回答恕這個字,是可以一輩子的經營。
約仁來說,分為子貢問君子、問仁和問為仁,孔子的弟子向老師請教的,都是人生真正出路的大學問。君子是行仁的成就者,君子是言行一致者。子貢以為博施濟眾是仁,孔子回答仁是在內心上成就,在幫助別人之前要先充實自己,先幫助周遭的人,在給別人出路當中得到自己的出路,各種的救濟慈善必須要在正知見上確立目標與方向。子貢又問如何經營仁?孔子告訴他必須要有團隊,要懂得親近賢者,要懂得侍奉親近有格局的讀書人,與之交朋友,仁的事業不是單打獨鬥就可以成就的,必須要結合有格局、有內涵、有見地的人大家一起共造。
由以上幾章可知,子貢是好問而學,很喜歡問問題,不但懂得問道的體(約恕、約仁),也懂得問道的用,所謂問辨好惡、問政和問交友。
問辨好惡當中,可以了解,道真正的大用就在於是否有眼力,懂得如何去尋找人才。問政部分在顏淵篇,夫子回答要有民生,要有國防,要經營老百姓對政府信任。老百姓如果對國家有信心,可以共赴國難。交朋友,要懂得分寸,要懂得規過勸善,朋友不聽就要止住,不要自取其辱,這就是交友之道。
 
戊二、約人
子貢不但問道也問人。問師兄弟,問管仲是否稱得上是位仁者,問孔文子的諡號,問今之從政者。論語實在是十三經的精華,從弟子問老師歷史的人物以及老師的回答當中,知道如何讀歷史,知道吉凶禍福的真相,瞭解人生的出路。
在問人的部分,首先問師兄弟,在先進篇裏,子貢問子張和子夏誰比較賢?老師說超過和保守都一樣,都沒有達到中道,就像煮東西,煮得焦掉和未煮熟是一樣的;又如到台北,結果到基隆或桃園結果一樣。可見中道非指走路走在中間,而是指一切恰到好處,也不會超過也不會不及,因時因地不同,卻又恰當好處。
子貢又問管仲是否是仁者,管仲投靠公子小白且成為宰相,是否算是仁者?子貢從小處問,夫子從大處回答。管仲著眼在齊國,曾云:齊國生則我生,齊國亡則我亡。作為齊桓公的宰相,並且帶領諸侯去朝見周天子謂之尊王,抵禦外侮謂之壤夷,春秋局面因之而穩定,豈非仁者乎?
接著問孔文子,這位衛國的執政大夫,死後何以被諡號文,是否名不符實?孔子就告訴子貢諡號為文的理由。
在問今之從政者何如,子貢非常善巧地問老師如何稱得上士(上等讀書人),讀書人的定義就是要充實自己,能夠被國家大用,培養自己的格局、能耐以及人情世故通達,這位讀書人可以被大用,或可派出國當外交官,或可在鄉里當中成為和諧的人才,最下一等的則是言語負責任,行為上有耐力,能將事情做出個結果。
 
丙二、善探師志
老師成就了子貢的內涵,子貢示現了他的風範,而他也是一個善於探索老師心志的人,可從問行藏、問進止,以及進一步問老師所感歎。問行藏當中,子貢善於探索老師的心志,用美玉來比喻孔子,孔子一聽就知所指,而說說賣了吧!賣了吧!我待識貨的人,直指他周遊列國都是想要被用。
但到衛國時,國君輒有意請孔子執政,然弟子們不知道老師到底要不要被用?子貢非常的善問,子貢以伯夷、叔齊兩位歷史人物詢問老師,孔子說求仁得仁,然而衛國父子雙方都因夾帶其他勢力而成為僵局,子貢馬上懂得老師的心意,出來告訴師兄弟們收拾行李,老師要離開衛國了。老師甚麼都沒說,但子貢卻很了解老師的心志。
此外,子貢也很在意老師的感嘆,懂得進一步的請問老師!孔子感嘆只有天才知道自己,換句話說,孔子的好命一般人是不會知道的,只有天才會知道!到了第七十七代,還能感應雪廬老人輔佐孔德成先生五十年,孔子的好命沒有人比得上!難道不是天知孔子嗎?
接著老師感嘆學道要離言而求,一個講一個聽,弟子聽懂了才能往下傳,這叫做傳承。人才是文化的重點,除了言語之外,還要從言語去體會言外之旨,懂得真正傳神的道,才是真正會讀書的學生。
 
丙三、崇尚師德學 駁他誤解
子貢的內涵是他的風範以及善於探索老師的心志,並且對老師的內涵十分尊崇,如果有人誤解,子貢都予以反擊,而且反擊得很精準。
反駁他人的誤解中,有對老師的尊崇,包含了五德聞政,老師是既聖又能並且學無常師。五德聞政是指老師到每個國家,都擁有聽到該國大政的能耐。端看子貢的回答,就知道他非常善於觀察老師,老師的五德是臉色溫和,心地善良,外表莊重,內心約束,處處謙德禮讓,和對方沒有任何利害關係,所以他人會傾心請教國政。
並言孔子是老天爺放縱他成為聖人,而且又擁有很多能力。聖人是內在的修為,能力是外在利益眾生的能力,老師因為遇到很多善知識,如天放縱他去成為聖人。
孔子的能耐是無常師,是跟大格局的老師學大學問(文武之道的大氣象),跟小格局的老師學小學問(文武之道的條目),兩邊合起來就是整體的文武之道,中華文化的精華至此集大成。
不但對老師的德學非常尊崇,他人有誤解時,子貢都予以有力的批駁。老師的內涵不但如萬仞宮牆不可窺,也如天之不可及,更如日月般不可超越。
 
丙三、結讚
結示讚歎子貢是有能力聽聞性與天道的人,餓於陳蔡的時候,老師除了告訴子貢一以貫之的道,更在那樣受苦受難的場合中,告訴子貢性與天道(吉凶禍福的天道以及形而上的學問)。
科文最後讚歎子貢是一位有內涵能立言的君子,他說老師的性與天道學問最為重要,有如此學問才能不被名利所繫縛,並得到出世的解脫。人必須要往上流走,有過失不要怕改,如孔子無大過,顏回不貳過,皆是改過的成效,改過之後別人會更佩服!最後說到文質彬彬,一定要多多在經學上面充實自己,看別人處世的經驗閱歷以及善巧方便。
總之,文化的精髓在聖人的見地,有了文化,所保留的文物與民俗才真正有意義。經營有靈魂的中華文化,就從了解孔門的弟子─子貢開始。(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