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期::專題研學-大乘百法明門論簡說

大乘百法明門論簡說(十)

唯識明萬法唯心

外境不成心內顯
山河大地是相分
見相之體唯心識
 
玖、百法次第(二)
論文: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
依前述了解五位百法次第的意涵後,再看懺公〈表解〉,首先是「一切法如是次第表」。
本表最上方,勝者為心王、劣者為心所,因為心王是一切最勝,以心所為伴,心所必定恆依心王而起,與心王相互依靠,不能離開心王而獨立存在。本表第二層,心為能、色為所。意思是心王與心所為能現,色法是心識前所現的影像。第三層,心王、心所、色法為實、心不相應行法為假。因為心不相應行法是心、心所對著所緣的色法(境界)賦予定義(名言),因此是依前三位所假立出各種千差萬別的名言,將之歸納為二十四類,此稱為分位假。前三位相較於心不相應行法,姑且將之安立為實,其實一切法都是假法,前三位也是假,屬於聚集假跟相續假,並無實體性。
所謂的聚集假,凡是藉四大五蘊聚集而成都是假法,或者說因緣所成的都是聚集假。例如瓶子是土製、火燒、釉彩花紋的聚集,沒有這種聚集就沒有該法。對於聚集假還要進一步論,當該法聚集而成,還要名言安立才能顯示其功能。例如花瓶聚集而成,若沒有名言安立為花瓶,就不能生出裝花的功能。唯識宗還認為,法在心外不成立,是心內顯現的聚集假,此點並非所有宗派都承認。
再說相續假,聚集假是因緣所生,相續假是指因緣相續的假。好比人生如戲,相續中不斷地扮演各種角色。若認為相續假是指無常,這樣的假較為粗糙;相續假自體空的假更為細膩。無常的非實有跟自體空的非實有容易混濫,無常是鈍根小乘所通,利根小乘及大乘所通的是自體空的假法。舉例來說,相續是前面要滅,後面才生,稱為因滅果生,然而已滅的因為何能生果?就是關聯性,此關聯性即相續假,沒有自體性。例如布施得到富貴,布施已滅,已滅的東西如何能生富貴?但是沒有過去的布施,不會有現在的富貴,所以布施與富貴間存在的是關聯,這種名言的關聯稱之為相續假自體空,無常只能看到事物不斷變化,尚不能觀察出更細膩的自體空。
本表第四層,心王、心所、色法及心不相應行法都是有為法,再加上無為法,就是一切法。
懺公「五位百法表」能夠一目了然五位百法之內容。
「五位百法略釋表」,在宇宙萬有中分為事相(現象界)與理性(本體界)。現象界又分為二,一個是能所變現,能變現(精神界)的主體是心王,伴屬是心所。所變現(物質界)的是色法。另外一個是分位假立是指心不相應行法,全部是名言,為宇宙間一切人事的差別。最後無為法屬於本體界,以上五位百法是十法界眾生的因素,亦即心王、心所是他的能生,色法是他的所緣,心不相應行法屬於他的認知,這些都是眾生的現象,無為法就是現象的本體。
「五蘊與百法表」,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有積聚義,色是積聚四大而來,法的生起就是靠積聚,所以稱為色蘊。受稱作蘊,因為結合了很多的感受,包括苦、樂、憂、喜、捨,遇到順境會生起樂受,遇到逆境會生起苦受,遇到中庸境則生不苦不樂的受,這當中還可分為耳朵的感受、眼睛的感受、皮膚的感受、舌頭的感受以及心裡面想著一件事情的感受,是這麼多感受的聚集。
行蘊可分為相應行(心所)跟不相應行。心所有五十一,扣除前面的受蘊及想蘊所以是四十九;不相應行就是二十四類的名言。行蘊也是積聚力,積聚了很多的心所,以及名言的安立,例如心所中的慚,積聚了你對很多教化的反省能力,包括見賢思齊,見到各種人自嘆弗如的反省,這麼多的反省通稱為慚。
識蘊就是心王的積聚,以上是現象界的積聚,從積聚中我們可知,現象界的種種,就如造物者之無盡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深入其中者可以有很多細膩的觀察與應用。此外是六種無為法,旁邊寫圓成實性,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就是唯識宗的空性。五蘊及無為法總共也是百法。
「五位百法事理,別總二門唯識表」,五位百法分為事與理,事相當於前面所說的現象界,理即本體界。事當中首先是八識心王,連到下方寫識自相故,自相意思是自體性相,八個心王就是心的自體性相,八識各有它的定義。
六位心所,包括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根本煩惱六、隨煩惱二十、不定四。下方連到識相應故,六位心所是與識(心王)相應。
相見二分,相就是影像,影像就是色法;見就是前述的八識跟六位心所。這兩分稱為二所變故,即心王心所變現色法,識自相與識相應會生起相見兩分。
心不相應行法是三分位故,也就是前述的分位假,心王、心所跟色法三個分位,假立出二十四種名言。第四個是實性故,就是別門唯識的實性,指一切法在心外不成,屬於無為法。別門唯識就是唯識的相,是外境不成的那一分;總門唯識是指唯識的性,即唯心顯現的那一分,也就是佛所顯的真如,亦屬於無為法,因為它就是將八識種子清空,或者只剩下無漏種,此時仍不離第八識,所以稱不離識故。別門唯識及總門唯識就是一切法心外不成,唯心內顯現,稱為唯識宗。(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