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期::共修研學-菩薩清淨的行持

華嚴經淨行品(十九)

受戒學戒體防非

戒體威儀行真實
有情心悅皈三寶
正法久住龍天喜
 
丙二、指事顯因答其徵因
丁一、總徵
丁二、別顯
戊二、出家受戒時願
己四、受學戒時願
庚二、受戒   受學戒時
經文:受學戒時,當願眾生,善學於戒,不作眾惡。
接下來是受戒,受學戒是指受戒和學戒,在受戒之後,必須還要對教法有勝解力,了解戒法的開、遮、持、犯,並且在受學戒時發願,才算得到了戒體。唯有這樣的善學,方有力對治煩惱習氣。
在受學戒時發願,此願力是依靠菩薩而生起,又因為是我們在發願,這個願力也是依靠我而生起。能發願的是菩薩,所發願的是眾生,願所為就是發願的目的,發願的目的在於善學於戒,不作眾惡,我們必須要在積極面上去學戒,並且了解如何掌握開、遮、持、犯,不作眾惡就是遮止行持、不去作惡,這當中也包含自利和利他,自利就是當願力圓滿時,就能成就菩薩的功德;又因為我們發願的對象是眾生,故此願也涵蓋利他。
除了做願所依、能願、所願以及發願目的等觀察外,這一條也可以結合四部來作觀察,例如,一、眾生善學於戒又不作眾惡,那該有多好;二、我欲發願眾生能善學於戒,不作眾惡;三、我能幫助眾生善學於戒,不作眾惡;四、懇請三寶加被我能讓眾生善學於戒,不作眾惡。發願成佛並非只發願卻什麼事情都不做,沒這麼簡單的!發願必須要有實質的行動去作,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
受學戒時,完整的解釋就是納受戒體來學戒的時候,皈依之後要納受戒體,有所謂的五戒三皈、八戒三皈、具足三皈,也就是必須要在皈依之後再學戒,並且納受戒體來學戒,學戒有所謂的學止持跟作持,就是得戒和尚先把戒的功德、犯戒的過患、制戒的本意,以及戒的開、遮、持、犯等都講清楚,學子了解之後叫做納受戒體。受學戒是納受戒體,此時學習止持跟作持,止持就是不作眾惡,作持就是善學於戒。
會性法師曾云,出家要成為法器是不容易的,不但要執持戒律並且要通達教理,通達教理才知道持戒的好處,才能以大悲心、菩提心與空性的智慧去攝持戒,使戒體成為無漏。所以持戒者若不學教法,比喻如持劍自割,學到最後變成增上慢,害死自己,不知道持戒是為了利益有情,為了成就佛果的資糧,必須以大悲心和空性智慧去攝持,所以學一條戒是一條增上慢,學了十條戒是十條戒的增上慢,學愈多慢心愈重、煩惱習氣愈強。若用教理瞭解學戒,則知道用戒律來反省自己,而不是用戒律去看別人。如果學教不學戒,會變成舉火焚空,沒有在戒律上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所學的教法如智慧火,此時就像火燒空中一樣,不能燒煩惱的柴薪。
每一條戒都有三種精神,也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以及饒益有情戒。攝律儀戒是針對自己的煩惱習氣;攝善法戒是以戒律來攝持種種自利、利他的善法;饒益有情戒是通達人情的持戒,能與眾生結善緣,所以《菩薩戒正論》舉十一條作為饒益有情戒的精神,裡面全部都是人情世故。
這三種戒律的精神要好好學習,三聚戒當中最重要的是攝律儀戒(不作眾惡),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如果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沒有持好,只是戒律做得比較不完備,但是戒體還在;若煩惱習氣生起而去做殺生、偷盜、邪淫等罪業,那戒體就破了。
 
庚二、受戒  受闍梨教
經文:受闍梨教,當願眾生,具足威儀,所行真實。
願所依就是在受闍梨教當下發願;願力是依靠菩薩生起,也是依靠我生起;能發願的是菩薩,所發願的是眾生,就在受闍梨教的當下發願,願眾生具足威儀,所行真實。
四面向的推論,第一、當眾生具足威儀,所行真實的時候該有多好,隨喜他;第二、我發願眾生能具足威儀,所行真實;第三、懇請三寶加被我,讓我能有這樣的能力幫助眾生具足威儀,所行真實;第四、我能幫助眾生具足威儀,所行真實。
闍梨的意思叫做正行、軌範師,正行就是指所作的舉止、行為都是正確的,知道當下應該要作何事、要如何作,受軌範師的教誨時,我們就要發願,當願眾生,具足威儀,所行真實,具足威儀就可以得到別人尊重,也可以讓別人對佛法生起信心。
阿闍梨這裡有羯摩、教授、依止和受經的意思,羯摩、教授是特別指在教壇上教授弟子正行威儀;依止是出家人在戒壇上,他必須要依止阿闍黎,受了比丘戒以後,五年內不能離開師長,甚至一直到在還沒成就前,阿闍黎就是他的依止;受經就是阿闍黎為他講授經典。戒壇上有三師(得戒、羯摩、教授),親教師在戒壇上真正講教法令你了解,稱作得戒和尚;阿闍黎教授師就是在旁邊教規矩的;羯摩就是登壇稟告,帶著唱誦,帶著學子的誠意向上稟告,表白戒師等屬於羯摩。
會性法師說了一個故事,他說我們若不重視阿闍黎的功能,就會產生這樣的過失,有一個在家人去寺廟,師父幫他皈依之後,此人對佛拜三拜之後就要離開了,那位法師很不好意思的說:「不行,你要回來拜我。」必須回過頭來拜講戒的法師,才算真正納受戒體。
威儀當中,威是指行止端莊,儀是指動作有序,〈中庸〉有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禮儀三百是周朝所定的大儀節(婚喪喜慶等);威儀三千是在這個儀式上所定的動作、周旋、舉止進退等小儀節。佛教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兩百五十條戒配合行、住、坐、臥成一千,對著三聚戒成為三千,對著身口七支成為兩萬一千,對治貪、瞋、癡均等的等分,成為八萬四千。
所行真實是每一條戒所生起的威儀,是真實從心裡面做出來的,南亭老和尚說是一個「誠」字;並且是真的利益有情,持戒的目的不只是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還要真正利益眾生,否則這個戒律沒有用,例如這個戒律可以利益眾生,改善社會風氣,不偷盜不只展現品德,對治我們的貪心,還要去利益眾生,改善社會風氣;所行真實必須還要結合共業一起去做。而且行持要導入無漏,從有漏導到無漏,變成現證空性的資糧,由空性的智慧去攝持的道品,將體性轉成無漏的那一分便是真實。(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