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期::共修研學-菩薩清淨的行持

華嚴經淨行品(二十五)

俗人生活為己忙

修行不能免俗修

入俗觀修心調柔

門門皆是入佛門

接著著完衣後開始淨潔自己的身,譬如日常生活中的漱口、刷牙、洗臉等事,從澡漱盥洗時願共有七個願。雖然修完止觀下座、著衣、刷牙、洗臉後準備要出去托缽,這是一位修行者的一天,如此簡單的事情,居然含藏著深奧的義理,所以我們如何讓日用平常中平實的動作,卻充實著甚深的涵義,就要看用什麼觀念在做這件事情。

修行人在拿楊枝刷牙的這些事情,是含有甚深的涵義,還是只是平常的動作而已?大德也是穿衣吃飯,可是大德穿衣吃飯當中表現的是法,正好表現的是善業。
或有人說孔子其實很平常,不要把他講得這麼深奧,道就在平常中。但果真如此,那顏回對孔子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難道顏回也看錯了嗎?若顏回看錯,為何成為孔子的入室弟子?顏回過世,孔子又為何哭之慟?換句話說,孔子平常的動作乃含藏甚深的義涵,顏回看得懂,三千年後我們卻把孔子平常看,只把《論語》當成修身養性的課程,不認為那是治國的寶典、為政的綱要,殊為可惜。
 
丙二、指事顯因答其徵因
丁一、總徵
丁二、別顯
戊五、澡漱盥洗時願︵有七願︶
己一、執楊
以下說明這些很平常的事情是哪些事情。澡漱盥洗純粹是身體上的動作,但是心情上是依教來修觀,內心莊嚴這個平常的動作,所以平常的動作到底是平常還是不平常,就看你內心的知見怎麼去莊嚴這個動作,表現出這個動作是平常還是不平常,所以古人說:看似平常最奇絕,成如容易卻艱難。
 
經文:手執楊枝,當願眾生,皆得妙法,究竟清淨。
在《六十華嚴》:「手執楊枝,當願眾生,心得正法,自然清淨。」支謙的版本是:「手執楊枝,當願眾生,學以法句,擿去諸垢。」聶道真的版本是:「菩薩行楊枝時,心念言:十方天下人皆使學諸經,悉淨潔得。」
手執楊枝,執是拿的意思,楊枝是刷牙用的,手一拿起楊枝就發出這樣的願,希望所有眾生都能得到不可思議的法,徹底的斷盡煩惱。以前佛規定每天早上起來一定要嚼此木刷牙,南亭老和尚的講義中說到,嚼此木有五種利益:一、明目,二、除痰,三、除口氣,四、辨味,五、消食,用刷牙的楊枝來表示佛所說的妙法,因為它能夠使你心地清涼,使口清淨,令人聯想到在佛法上斷煩惱、了生死的究竟清淨,也就是究竟成佛。《華嚴疏鈔》上說楊枝有五利:明目,因為楊枝裡面有可以使人降火氣的成分,火氣降下來就可以讓眼睛清爽一點,就能夠明目。嚼楊枝準備要剔牙,讓牙齒沒有垢穢、殘渣,顯現芳香、除掉口臭。辨味是指除掉口中的穢氣,楊枝在口中嚼時會芳香,自然會帶動帶動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彼此之間有連鎖關係。
以前有一位比丘不刷牙,一講話就有口臭,信徒告訴佛之後,佛就告誡比丘,不刷牙是犯戒。所以楊枝稱為妙法,妙法就是有這五種利益而成為妙法,與皆得妙法四字結合,外在的妙法結合內在的妙法,內在的妙法就是能破除煩惱障跟所知障的空性(般若)修學法,這樣的妙法才能讓我們的內心究竟清淨,有楊枝這個外在的妙法說內在的妙法(破二障的般若修學法),可以帶領眾生究竟清淨,乃至成佛。
所以拿楊枝的這個動作,豈可以用庸俗的動作來看它。《金剛經》裡面,佛出去托缽回來,須菩提竟然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從何看出呢?就從托缽當中,舉手投足的樣子,含藏著甚深的意思。所以此人如果執楊枝時都是這般的心態,即使執楊枝都應該跟他頂禮,因為他這個動作不平凡,平凡的動作含藏著不平凡的義理。
 
戊五、澡漱盥洗時願 嚼楊枝
經文:嚼楊枝時,當願眾生,其心調淨,噬諸煩惱。
手執楊枝後要開始嚼楊枝,《六十華嚴》的版本是:「晨嚼楊枝,當願眾生,得調伏牙,噬諸煩惱。」支謙的版本是:「澡漱口齒,當願眾生,蕩滌情性,如清淨住。」聶道真的版本是:「菩薩漱齒洗口時,心念言:十方天下人皆使諸垢濁悉淨潔,去清淨住。」嚼楊枝是因為楊枝有纖維,絲很細可以刷牙,嚼楊枝時,當願一切眾生,使心力調和、清淨,藉著刷牙去垢,將煩惱嚼碎消除掉,心力因此調伏得到清淨,這些都是藉事項顯現法義,學佛的根本目標就是要斷煩惱,斷煩惱就在日用平常中,所以刷牙亦不離佛法,菩薩刷牙時也發願要眾生如何,這就是顯示菩薩道處處不忘眾生。
 
戊五、澡漱盥洗時願 大小便
經文: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瞋癡,蠲除罪法。
《六十華嚴》的版本是:「左右便利,當願眾生,蠲除汙穢,無婬怒癡。」聶道真的版本是:「菩薩左右時,心念言:十方天下人皆使棄眾惡,斷絕婬泆、瞋恚、愚癡。」菩薩願眾生丟掉貪瞋癡,蠲除罪法,內心的貪瞋癡三毒就像是排出去的大小便一樣髒,有害無益,貪瞋癡引起的煩惱只有造業、墮落,使我們輪迴生死、苦惱無極,菩薩大小解時就是這樣發願,願棄捨貪瞋癡這些惡見,丟掉根本煩惱的三毒,蠲是消除,蠲除就是把殺、盜、淫的有罪之法丟棄掉。
大小便是人體中最骯髒、不淨的部分,棄之唯恐不及,要抓住這樣的覺受來丟棄三毒煩惱,沒有人想讓大小便在我們身上多留一會,大小便排不出來時非常不舒服,可是內心裡面的三毒卻安然的盤踞在內心不排除,試問貪瞋癡比較毒還是大小便比較毒?會性法師說,大小便哪裡毒?大小便還可以做肥料,貪瞋癡可以做肥料嗎?大小便至少百害還有一利(做肥料),而貪瞋癡連肥料都做不成,貪瞋癡灑到哪裡,哪裡都倒楣。
再說,煩惱並非只有貪瞋癡,為何此處只有講貪瞋癡?執我的心識生起後所夾帶的煩惱謂之貪瞋癡,一切的煩惱,或者是貪瞋癡的分位,或者是貪瞋癡的等流。例如瞋的分位就是憤、恨、惱、害、嫉,貪的分位即是憍跟慳,它的等流就如無慚、無愧或是失念、懈怠、掉舉、昏沉、散亂等,所以一切煩惱或是貪瞋癡的分位或者是貪瞋癡的等流,所以把貪瞋癡斷了,一切煩惱就能除。
去除貪瞋癡跟戒定慧的關係為何?沙門稱作勤息,乃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請問這兩者的關係是什麼?戒是抓煩惱,定是綁煩惱,慧是殺煩惱。戒、定是破壞貪瞋癡的現行,慧是斬斷貪瞋癡的根本,所以沙門稱之為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戊五、澡漱盥洗時願  就水
經文:事訖就水,當願眾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六十華嚴》的版本是:「已而就水,當願眾生,向無上道,得出世法。」支謙的版本是:「已而就水,當願眾生,柔和軟弱,清淨謹飾。」聶道真的版本是:「菩薩行至水時,心念言;十方天下人,皆使上佛經,悉淨潔。」事訖即是指如廁之後,就水即是走到有水之處洗淨,大小解完畢後,貪瞋癡煩惱丟掉了,要到有水的地方洗乾淨,在用水之際,應當發願,願一切眾生,身體既然清淨,出世法中,速疾而往。就是趕快了生脫死,修出世法,去此五濁惡世,不要留戀幻軀而受此不淨。
古代沒有草紙,所以都用竹子,要經過水洗才會乾淨,洗滌身上污穢不乾淨的地方。古時候是用竹片擦拭,會性法師說,洗肛門比洗臉還要重要,如果沒有洗乾淨會使內火往上燒,臭穢沒有洗乾淨比沒洗臉還糟糕,洗乾淨可以避免很多的病變發生。修行人也要大小便,修行人雖然跟一般人沒什麼差別,一樣要吃飯睡覺,可是吃飯、睡覺跟大小便,那是屬於果報,裡面是不分善惡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將體性轉為善業,那個才是修行的關鍵所在,不是說修行人就不吃不喝,就不要上廁所,那是對修行的誤解。
大小解後要水洗,包括洗身體、洗手,世俗的煩惱就是污穢,想要趕快去找水把它洗掉,速疾而往,想趕快以出世法來洗滌世間的煩惱污穢,就如同趕快去找水將污穢洗掉一樣。(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