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期::共修研學-菩薩清淨的行持

菩薩清淨的行持 —華嚴經淨行品(二十六)

洗身除垢喻斷惑

般若法水能淨染
法器堪當受正法
自他出路最勝樂
丙二、指事顯因答其徵因
丁一、總徵
丁二、別顯
戊五、澡漱盥洗時願  洗滌
經文:洗滌形穢,當願眾生,清淨調柔,畢竟無垢。
六十華嚴的版本是:「以水滌穢,當願眾生,具足淨忍,畢竟無垢。」支謙的版本是:「用水既淨,當願眾生,以法自洗,無復惡態。」聶道真的版本是:「菩薩持水行水時,心念言:十方天下人皆使無不謹敕,軟好心淨潔。」南亭老和尚的講義中說:概指澡浴身體而言。以形為身,我們的身體有汗、液、垢穢種種不淨,必須時加洗滌,才能禮佛誦經,不致褻瀆。
同時,我願眾生的身心清淨調柔,畢竟無垢。身體的垢穢沒辦法永遠乾淨,今天洗乾淨了明天又髒,天天都要洗,這是不究竟的,心地的煩惱也是垢穢,把煩惱洗乾淨了才算是無垢,究竟沒有煩惱才算是究竟清淨。用水來洗滌形穢,就如同用法來對治煩惱習氣,對治煩惱習氣以後即能清淨調柔,
清淨是指煩惱淨化的那一分,調柔則是指執我的心識越強煩惱就越重,對治煩惱以後,執我的心識就能壓伏,也比較不會剛強,比較會替人著想,所以修行人的調柔相是很重要的。
 
戊五、澡漱盥洗時願  盥掌
經文: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
六十華嚴的版本是:「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上妙手,受持佛法。」支謙的版本是:「盥手當願,一切眾生,得柔淨掌,執受經道。」聶道真的版本是:「菩薩澡手時,心念言:十方天下人皆使軟好手取諸經道法。」
會性法師在此說了一個公案,宋朝有位志超法師,他每天以讀《華嚴經》為修行的功課,讀了三十年,某日有位童子來找他,說有件事想向法師請教,接著說起:法師您發心讀《華嚴經》三十年,這個功德很大,不過有一件事沒做好,大概功德會失去。法師聽完就問他是哪一件事?童子說;您每次上完淨房出來手沒有洗乾淨,戒律上說手要洗七次,而且要用乾淨的毛巾擦乾,可是您每次都只洗三次,而且手背上的髒水也沒洗乾淨就去讀經,就因為這個小過失會影響功德,今天特別來向您說這件事。會性法師說,一般人若不研究戒律,可能較少注意到這樣的細節,但是因為不注意,所以辛苦所得的功德可能就會被打折扣。
南亭老和尚《講義》上說,我們的手是用來持物的,這裡的手就是用來比喻我們的心,雖然外相上是以手持經本誦經,以手來禮拜,但真正可以理解法義的是我們的心,所以才於洗手時發願,願眾生都能得清淨手,受持佛法。
以水盥掌是願所依,願是能依,所依的是菩薩,願依靠在以水盥掌,從以水盥掌裡面產生願力。第二句是願所為,能願的是菩薩,所願的是眾生,第三、四句是希望達成的利益,就是眾生能得清淨手受持佛法。除此之外,也能夠三業離過成德,成就前面的十德,以及佛的十八不共法、十力、四無所畏。
每一個願都要做這樣的觀察,按照四部的修學法,如何使願力成為成佛的方便呢?第一是眾生能得清淨手受持佛法該有多好,第二是我決定如此發願,讓眾生能夠得此利益,第三是我相信自己能達到這樣的願力,第四個是懇請三寶加被我能助眾生得到清淨心受持佛法的願力。
得清淨手為何能比喻成心?手跟心是不同的兩法,手在哪一分上可以形容心?骯髒的手去摸東西,那個東西能吃嗎?若無清淨的心和手奉持佛法,以煩惱心來行持佛法,佛法全是過失,如以求名利的心去受持教觀,教觀則成墮落法,雖講的佛法頭頭是道,但修行起來都不是那回事,佛法變成過失,所以需以清淨的身心去奉持東西,保持它的乾淨。
受持就是接收過來抓緊不失,如受持佛法能將義理持住,這是第一種的講法。第二種的講法是將文句受持過來,第三種的講法是將義理受持過來,不但接受持住文句不忘失,文義也不要忘失。雪廬老人說:通達文義是悟性,不忘失文句是記性,悟性要從記性來,沒有記性哪有悟性?八大隨煩惱中的失念就是沒有記憶性,乃修學止觀的障礙。所以,以清淨的心受持佛法的文句、義理,就好比以清淨的手去拿東西一樣,這個東西在你手上是乾淨的,佛法在你心上是乾淨的。
那如何以清淨心來受持佛法呢?清淨心要掌握三個條件:第一就是不要有門戶之見,若以器皿當比喻,就像是器皿中裝了水,倒過來就留不住一滴水,比喻不要有門戶之見,只要對方比你有道理,你就必須要去接受,喻如大海來納百川。第二是器皿洗乾淨,喻如不挾煩惱(名利的心態跟世俗的機心)來學佛。第三是器皿不可以有漏洞,否則接來的水全都流光,喻如學佛無記性,所學之法全忘光。有了這般的清淨心,自然能夠將佛法的文句、義理持住,就像手拿東西要捧得好,縱然東西很輕,但是就像手捧古物,捧的時候像是很重,不會失手。
 
戊五、澡漱盥洗時願  洗面
經文: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淨法門,永無垢染。
六十華嚴的版本是:「澡漱口齒,當願眾生,向淨法門,究竟解脫。」支謙的版本是:「澡面當願,一切眾生,常向清淨,心無瑕疵。」聶道真的版本是:「菩薩洗面時,心念言:十方天下人皆使入佛經道,面門莫令有瑕穢。」六十華嚴的版本是除了洗臉以外也要漱口,所以漱口也是蠻重要的。
上完淨房後,除了洗手之外,還要洗臉,在洗臉的時候發願眾生可以得到清淨的法門,不被煩惱的污垢所染。臉是面門,門有入口之意,我們眼能見色、耳能聞聲、鼻能嗅香、舌能嚐味。南亭老和尚說「法門」意即修行的方法與門路,所以洗臉時將臉洗乾淨,就好像是把修行的門路清洗乾淨,可以得到永無煩惱的垢染,得到清淨的法門。而想要永無垢染,必須要學習清淨的法門。
用水把臉洗乾淨,跟眾生得淨法門,永無垢染有什麼關係?經書上描述文殊菩薩是文殊童子,童子就是天真無邪、活潑可愛,是透過修學了義的法門,去除煩惱機心,回到天真無邪的狀態。
但這跟洗臉有何關係?八萬四千法門雖然都是淨法門,但是真正的淨法門是般若,所以天台教觀中說,般若觀慧是領受佛的家業,誰有般若觀慧誰就可以做佛財產的管理人,而且準備成為繼承者,這是佛最重要的心法。
門面是大家最在意的,所以出門前定是整肅儀容。同樣的,心裡生起煩惱,要像臉上蒙上塵垢那樣要馬上洗乾淨,用的是能永除垢染的般若水,就像我們將臉一次洗乾淨,同樣的,也希望般若的法水把心中的污穢一次盪滌,如同洗臉般能容光煥發、清淨無染,所以要使心無垢染、容光煥發,需要用般若的法水去洗。(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