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期::專題講座-福建國學堂專題講座

心中的香格里拉—桃花源記面面觀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有朋遠方來
共享桃花源
 
自從陶淵明寫了〈桃花源記〉,中國也有了自己的烏托邦,梁啟超先生曾把〈桃花源記〉評為「唐以前的第一篇小說」,陶淵明用淺顯易懂、不假雕琢的文字,講一個故事,在其中巧妙地嵌入自己的人生哲學、價值觀,意境深遠,直到今天,尤為經典之作。
故事時間為東晉太元年間,人物是武陵漁人,透過這位捕漁人的眼睛,我們一步步踏入神秘未知的世界。讀的時候我們會有種錯覺,漁人彷彿是偶然發現了桃花林,偶然的走到盡頭,進了山口,發現桃源世界。然而真的是偶然嗎?如果漁人跟平常一樣只是順著溪流走,計算著路程,他就沒辦法「忘路之遠近」。
正因為這一天漁人無意於記路程,忘了目的性,融入在過程中,他才能愈走愈遠,而「忽逢」到一大片潔然純淨、落英繽紛的桃花林,眼前的場景令他震懾,驚嘆居然有這麼陌生潔美的地方,這時候漁人有很多選擇,他可能流連忘返、停滯不前,可能駐足回轉,唯恐這只是個美麗的陷阱,也可能一路前行、探個究竟。正因為漁人強烈的好奇心、渴求的慾望,才會「欲窮其林」,想去看看林子的盡頭是什麼樣貌,是漁人求真的性格,成為入桃源的必要條件。
樹林的盡頭是水源,水是從山裡面出來的,山有個小洞,隱隱約約透出幽微的光芒,陶淵明用非常奇幻的寫法,讓我們透過這個小口,感受另一個未知的世界,漁人又再一次做了抉擇,他「便捨船,從口入」,捨棄了自己的職業,進入小口,可見捨是入的開始,有捨才有得。漁人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從「忘」到「忽逢」到「甚異」到「欲窮」,揭示了發現桃花源的背後,雖然仰賴環境的際遇,但更重要的是漁人的個性特質使然,他的想法與決定組織了這場奇遇,這一切看似偶然,其實都是偶然的必然。
洞口是一個奇特的意象,連接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初極狹,才通人」,剛開始很狹窄,僅能容納一個人通過,繼續前行幾十步,便「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春,別有一番天地,沒有前面的艱苦,便沒有後來的開闊明亮,很多人生的道理亦是如此。而這數十步的距離,讓我們離洞外的世界更遠了,更全然的投入洞內,探索全新的世界。
出洞後,漁人看到的是一個樂天知足、鄰里互通有無,環境整齊、舒適宜人的小型村落。寧靜和平的桃源,突然闖入一位稀罕的外客,村子裡的人並沒有疑懼以對,而是至誠的邀請款待,家家戶戶以最好的食物、酒水熱情招呼,風氣純善。村人自明來歷,原來他們的先祖為了躲避秦時戰亂,而舉家、舉鄉逃亡搬遷,與外界隔絕,「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漁人把外界的消息一一說給他們聽,村人都很歎惋,感嘆時移世易,六百年間天下不斷換主人,而依然是亂世,百姓何其無辜,遭此禍患荼毒。
桃源世界美在哪,這個地方像是早期的農村社會,也像是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具體實踐,為何可以成為中國人心中的烏托邦呢?我們歸結桃源的美,主要來自三者,也就是天然的環境美、濃厚善良的人情美,以及祥和友善的政治美,不管時代如何變遷,這三點原則永遠是人民心中嚮往的淨地。而在陶淵明身處的亂世,桃源世界更宛如仙境般,難以企及。
漁人停留幾天後,決定告辭離開,村人叮囑他說:「不足為外人道也」,簡單的話語隱含了許多憂心。漁人既出,「得其船」,前面的捨船,現在的得船,代表他恢復了自己的職業身分,而沿著先前的路,不斷的做記號,這時候的漁人,已經不是之前的漁人了,他充滿機心,企圖以各種符號打通桃源。回去後,他趕到郡衙門拜見太守,報告一切的經過,太守立刻派人跟隨漁人尋著先前的記號,找尋桃源的蹤跡,但竟然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舊路。我們不禁納悶,漁人既「處處誌之」,又如何會迷路呢?陶淵明的哲學思想自然而然的潛藏在文章中,說明當漁人有了心機,就失了天機。
文章到這邊可以畫下句點了,而陶淵明又加了最後一段,南陽劉子驥,是位高尚的隱逸之士,他聽聞有桃源,便欣然的規劃前往,還沒去成,不久便病死了,「後遂無問津者」。
一位是官方人物太守,一位是高尚的隱居者,他們都聞之心動,而終究不可得,於是再也沒有人相信桃源世界的存在了,讀完不禁有種莫大的悲哀與感慨,連寄託之情都被否認,桃源世界離現實生活愈來愈遠了,有人說陶淵明創造了理想社會,又親手封閉了這樣的世界,真的是如此嗎?
也許我們可以在陶淵明其他的作品中找到答案,他曾寫了一首飲酒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淵明居住在人境,居然能不聞車馬喧囂,正因為他心無窒礙,故可以不被外境干擾,動中自有靜趣,也才能悠然自得,陶淵明在心裡開闢了一座桃花源,與他境界相合的人便可以「從口入」,可見桃花源雖然具有封閉性、私密性,但同時更具敞開性、共享性,志同道合者可以與之和合、共生、共創,讓桃花源有無限的可能。
讀完了精采的〈桃花源記〉,對應到生活中,很多人生的答案便呼之欲出。我們是不是也能在人生的過程中,放掉一些汲汲營營追求的事情,而忽逢到通往學習的桃花林,產生好奇心,慢慢去追溯源頭,找到透出幽微光芒的山口,捨去了很多世俗的干擾,從洞口進入,進入經學的學習。剛開始的時候,或覺得很狹窄,幾乎進不去了,艱困又孤獨,甚至不堪,但堅持的繼續往前走,有一天在眼前展開的將是豁然開朗、一片光明的景象,出路的廣闊令人難以想像。而在那片土地上,跟從良師益友不斷切磋琢磨、砥礪增上,彼此互通有無,經營一個美好的未來,培育自己心中的桃花源,這會是一個別人偷不走,也不用擔心消失的世界,試問為何能夠如此呢,因為「心遠地自偏」。而且要永保初心,記得最初的動機與方向,否則便會像漁人一樣因為變質而失了天機。
希望大家都能進入桃花源世界,開闊心胸與見地,它會顛覆你的想像與認知,得到人生真正的快樂與意義。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培育一座自己的桃花源,找到屬於心中的香格里拉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