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期::社論

創造傳奇、帶動時代的謙謙君子

傳奇是苦難煎熬  

傳奇是順風揚帆

傳奇是造次顛沛  
 
驚奇是無風無雨
 
人類歷史有四大文明古國,時至今日,敗亡的敗亡,走樣的走樣,早已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唯獨中國的中華文化一脈相傳,是理所當然?還是奇蹟?
沒有人比孔德成先生更了解時間對歷史產生的意義了,先生何許人也?他來自世界唯一且古老又著名的家族,是經歷二千五百多年福報累積延續下來的人物,身為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嫡長孫,是聖裔的血脈傳承,更是儒家道統傳承象徵。孔德成先生也是這個時代中能闡述代表中華民族的人,他說:「民族只是個軀殼,文化才是民族的靈魂」,也就是說只有血統、治體、地理、疆土,不足以定義一個民族,那麼什麼才是民族成立的足夠條件呢?唯民族傳統固有的文化才是民族的魂魄所在。
當國家民族面對巨大變動時,或孔子隨魯定公出亡,流離失所;又或孔先生隨國民政府播遷來臺,浮海之時,一位有為有守的君子是如何自處呢?現任奉祀官孔垂長先生說到其祖父一生都在創造傳奇,這句話至為中肯。
孔德成先生打從自入娘胎之際即是千人矚目、萬人期待者,出生百日已貴為公爺,顯要如北辰星,于清、民之世,其地位又何人能及?其不幸又何人能當?孔先生是未出生即失怙,出生甫十七日而失恃,嫡母照顧到十歲病故成為孤哀子,繼由業師照料成長,讀書不輟從未鬆懈,還要照料孔府上下,稚齡當家、主持家政。面對國運、家運泥陷洪流的時代之中,未及弱冠的孔先生,卻能以凜然的士人風骨堅守夫子立處之道,何其難能可貴!
「儒者之風-孔德成先生百歲紀念展」中,特別展出二年前尋覓拾掇出的孔先生青少年日記,日記記錄著孔府一家因日本侵華兵臨城下,不得不避走重慶的日子,數年間,年僅十九歲的孔先生,如何面對五倫關係的應對進退維持家業,或為君、為臣、為父、為弟、為夫、為友、為弟子等,在不同角色中轉換,在在顯示日記中。觀之,孔先生的人生體驗,對應於《論語》經典智慧,即是活生生的驗證,由此可見儒家精神不在理論,重在實踐、運用於生活中的應對進退之道,從而逢凶化吉,並以好學不輟來開創自己的命運。據日記所錄每天功課統計,四年間所讀之書多達二百餘種,這種厚實的精進力道,竟然出現在一個二十出頭、處於亂世中的世家子弟身上,我們不能不相信,孔子的君子培養法是不得了的,孔先生即是典範。
春秋時代孔子的成就由逆境中彰顯,孔先生的能力在苦難的中國近代史中茂發,時代的阻力無法窒礙一位君子創造傳奇!敏學好問、學而不厭,與君子來往學為君子,有好榜樣,有切磋琢磨的對象,有請益提攜的師長,才造就了孔德成先生一生的風采。雪廬老人尊稱孔先生為孔上公,乃實至名歸,須說孔先生百日受爵「衍聖公」,是中華民國最後的公爵,但這是一種人品風骨格局而稱「上」,沒有辜負啊!
或有人說,這是家學淵源所造就!但見歷史上能有幾個王公貴族世家子弟可以不負祖上而自身成就多才多藝?孔德成先生是權威的金石學家、器物學家、禮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其學問之博,現代學者難出其右。治學上更是無所不用其極,到美國耶魯遊學考察一年,西人「小題大作」務求真確的精神,孔先生更是共冶一爐,對學生採取啟發卻嚴謹的教學方式,其一字也不放過,實事求是的研學、教學精神,應與經學養成階段研學態度的務實有關。
然一九四九年三月自美歸國,中國豬羊變色,輾轉至香港、澳門,在烽火中仍臨危奔赴廣州主持孔廟祭祖大典,欲救全國士氣於一擲,雖未竟其功,但士人救國之心日月可見。及至大陸淪陷,孔先生知道之不能行,而隨政府播遷臺灣,應驗了夫子的「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千年之嘆。
兩岸局勢緊張,先生潛心教育英才;唯六十、七十年代,中華文化浩劫,孔府受創至深,先生心中悲苦可想而知。且中華民國外交上節節受挫,特別是與日、美斷交,身為儒家象徵,孔子直系傳承的孔先生,在國際聲望備受尊崇,受邀出訪日本、韓國、越南及西歐各國,每到之處講演皆以國際眼光切合該國國情,如到英國倫敦大學並以思想研究聞名者,即以孔子思想影響力切入,在牛津大學談孔子的均富經濟,到德國談儒學的現代化,到荷蘭談孔子的教育思想。這些專題都必須要有國際時事的眼光,以儒家的精神貫通,讓諸國對中華固有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這種周遊列國為國家爭取更多知音、友誼與能見度,是以文化服人的方式拓展外交友誼,能做到的大概只有孔先生了。
孔德成先生與孔夫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祖孫皆生於政治動盪、價值混淆不清的年代,一生曲折,顛沛流離,學不厭、誨人不倦,又終生不離道,造次顛沛必於是,不求名利,能屈能伸,能清、能任事,能和人事,一生為學,教學條理分明、始終如一,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道統中君子的呈現。孔先生一生都在創造傳奇,是帶動時代的謙謙君子。
二0一九年恭逢孔德成先生百年誕辰紀念,舉辦一系列活動,期待大家進一步認識這位大時代中的人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