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期::活動報導-第四屆兩岸國學文化交流講座~學乃成功的秘訣

龍川學校文化講座心得迴響(上)

眾學員
了知學為成功門
動機過程與方法
成聖成賢是目標
有恆好樂乃真學
 
 
教師   王偉蓮 
       
這真的是一份難得的機緣,在短短幾天聆聽老師們的講課中,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論語的魅力。
       
論語是孔夫子及其弟子人生經驗和智慧的高度濃縮,其中許多經典的詞句,我們都耳熟能詳,重新學習了論語,再次感受了孔夫子教導的場景,體悟經典的智慧,樸素而溫暖。也在唐老師的娓娓道來中,讓我感受到了孔子這位萬世師表的人格魅力。
 
孔子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雖然被人尊稱為萬世師表,但是卻謙虛的向老子請教周禮。孔子推行周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老子勸說「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不可能倒退」,孔子也深知不可能倒退,但孔子的心目中裝載著大眾。正是因為這種大愛,使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論語學而篇中說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唐老師也為我們開解「學習」是一件愉悅的事情。人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才能夠成長和提升。
 
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好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
       
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在培訓中我發現自己實在是太淺薄了,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也許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參透也未必能窮盡,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循循善誘思想的老師,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行修養的一面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在現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涼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餽贈的心情。
 
這次學習讓我體會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從容,要做到心靈的勇敢,要讓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顆心來,無愧於人,無愧於崗位,永遠保持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牢記使命,不負重託,奮力搏鬥,演繹精采。
 
 
教師   祝江霞
       
二0一0年十月三日,我踏進了金華海峽兩岸國學師資培訓班學習,因為自己在國學方面的根底實在太淺了,甚至可以說是不了解,一開始是充滿了疑惑,也聽不太懂,但隨著幾天聽下來,發現自己聽進去了,能聽懂了。
       
通過唐老師的論語講解,讓我重新認識了國學,重新認識了孔子。在我讀書的時候,認為學習論語,就是把論語背下來,理解它的意思。在龍川接觸國學之後,我認為學習論語、弟子規,這些除了要記下來理解意思之外,還要將它們作為人生的一些準則。
 
通過這幾天的學習,又讓我更深刻的知道,論語中包含的東西真的是太多了,博大精深,之前理解很皮毛,甚至有些還理解不到位、理解錯誤。記得老師說學習經典、讀誦經典可以培養孩子的耐力、記憶力、創造力,可以加強注意力和判斷力,培養語文能力、學習方法,建立孩子的人格,使人心靜平和。剛開始我聽了還覺得很疑惑,現在我已經完全相信這些是都能達到的。
 
學習論語的過程,也就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與自己的毛病習氣作鬥爭的過程。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是危險的。論語中這句值得我們好好體會和牢記。
 
想想現在的教學,我們更多的是讓學生學,而不是充分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所以學生不能從所學之中得到樂趣,學習變成了一種負擔。我們一些孩子學習論語也就是記背,簡單的理解意思,沒有真正理解裡面所含的意義,所以很多孩子也把學習經典作為一個任務。所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真的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這次學習還包括了林老師給我們講的「唐詩賞析」,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如果我的老師以前也像林老師這樣來教我們,我們不用背,就會很快記下來,並且會喜歡上唐詩。以前學習唐詩就是為了考試,要背下來、要弄懂意思,所以不得其樂。聽了林老師的「唐詩賞析」後,我開始有點喜歡唐詩了。
 
記得大王老師以前經常跟我們講:「教學生,你有沒有把教的東西賦予文化。」真的我覺得林老師對唐詩的賞析,就給這些賦予了文化。對於作者、對於當時的朝代背景、對於詩人的人格魅力、對於詩的意境等等。我想這就是賦予詩的文化,不僅僅是了解詩的本身。林老師說:「用詩來培養人、培養觀察力、培養思維」,確實是這樣。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讓我有了更多的思考,讓我知道學習國學可以建立一個人的人格。身為老師我們更要去學習,就像唐老師說的,自己的人格沒有界定,又怎麼能界定孩子的人格。
 
 
教師   魏俏芬
       
這幾天感觸最深的是,「學」真的很重要。孔子之所以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因為他好學。孔門弟子之所以各個有成就,也是歸因於好學。
       
想想自己,真的有愧於教師這個職業。自己都不知道好學,又怎能教出好學的學生呢?在聽的過程中,老師們說了很多的經句,有好大一部分我都聽不懂,我在心裡暗暗告訴自己,真的要好好去讀讀經典,不僅僅為了自己、為了學生,還為我將來的孩子。
 
在看「孔子傳」的時候,透過老師的解說,覺得對孔子、對經典、對論語的理解,有了新的認識。要是自己看的話,可能只看故事情節而沒有什麼收穫。在看的同時,我好想讓自己的親人朋友也來了解了解,讓我的學生也來看看。要是我們也能像唐老師這樣講得這麼好,那麼在我們的經典課上也能讓學生來看看「孔子傳」,也與學生一起分享孔子與弟子學習的快樂,學生的收穫必大於現在的所謂上課學習,甚至對學生今後的人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只可惜自己學得太少了,做不到。
       
這次聽了論語講解,對論語的認識加深了一些。在師範的時候聽到了王教授的讀經教育後,就對論語產生了興趣,但覺得看不懂又放下了,沒有去讀。這次聽了唐老師的講解也有很多聽不懂,我想,要是唐老師是在我看了幾遍「論語講要」之後再來講課,那聽起來效果一定更好,只可惜自己平時太不好學;但聽了唐老師的講課,還是有了一些認識的。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以前只知道三個一起,其中必定有一個是我的老師,不知道孔子為什麼這樣說。今晚聽了唐老師、王老師的解說,豁然明白。是啊!任何一個人肯定有其好之處,有其惡之處,要是我們能正確看待人家好的方面,學其所長、補己所短,如弟子規裡說到:「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對於吟誦是第一次接觸,覺得要是把這些都學會,上古詩課的時候,也可以教學生吟誦,那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肯定會有所提高,同時還能讓我們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何    波 
       
人生所來何謂?從小所受教誨便是求得榮華富貴。唉!教誨我的人沒有接受過聖賢教誨,故殊無怪矣!自己也曾苦苦思索卻不得,又報名參加過甚多的以西方論調為主的培訓班,卻越學越迷惘。
 
今有幸參加國學文化人才師資培訓班,才真正明白今生努力的方向。人生最重要的是「抉擇」,渾渾沌沌過一日,發憤努力學習也是一日。然,同樣是過一日,意義區別甚大,如何避免自己「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渾渾噩噩地過日子,無外乎要建立理智。
 
但理智的建立並不能生而有之,那麼最好的辦法無外乎「學」。學,向誰學是關鍵,身為中華民族的子女,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我們的老祖宗更是給我們留下了今生學之不盡、用之不完的經書典籍,向我們的老祖宗學習智慧,比任何的方法都便捷實用,通過這幾天的學習,也讓 我明白了學習的次第,如何學習才能學有所成,在往後的學習中,也要遵循唐老師的教誨,依教奉行。當然,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不能一蹴而幾,修身之路茫茫兮,我有十分的信心,以自己的努力來換取學習的成果。
       
這幾天來,通過老師的講解,了解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經典是經得起時間考驗並歷久彌新的,人生中所有的美好都被活現了,特別是王老師用中國最具特色的書法,給我們展示了筆墨文化之美,讓我心生起身為華夏子女的自豪之情。
 
林老師的「唐詩賞析」讓我震撼於詩中優美的境界,詩人抒發的情懷。讀詩幾百首,不如這幾天學的這兩首詩,讓我更深理解了詩意、詩情、詩境,美哉!中華的燦爛文化。對於孔子的理解,原先非常片面,甚至是帶著一種疑問來看待,如今真正明白了孔子為何被尊稱為大成至聖先師,感謝老師為我們還原了聖人真實的面目。
 
心中有千言萬語,卻語無倫次,不能盡敘,唯有在今後的修學中端正自己的態度,以一份謙卑的心,安定身心,傳承並宏揚中國國學。
 
 
濟南  陶    波  
       
欲讀聖賢書,求真實理者,當自讀論語始。此次參加金華海峽兩岸國學文化人才師資培訓班,感概良多,雖只五天時間,但所學內容及學習中的所思、所感,將受益無窮。
 
唐老師講授的論語,微言大義,字字珠璣,博古通今,旁徵博引,把二千六百年前孔子的智慧一一展現,彷彿在我們眼前打開一扇窗子,透過這扇窗,使我們在大陸傳統文化斷層近百年之後,嗅到曠古來風,嗅到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諸位臺灣老師身上映射出來的大家風範,不一樣的氣度和格局,讓我們自愧弗如,感恩老師們,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父母給的,慧命卻是老師賦予的,文化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靠人,所以培養有志於此的老師是當今重要的事情。
 
末學雖不敏,願以微薄之力,盡自己所能推廣傳統文化,讓更多的孩子接觸到並學習傳統文化、國學經典,相信今日撒下種子,終有一天會開花結果,星火燎原。另外還要感恩所有為這次活動提供方便的大德,及眾多義工,是大家的付出,才使我們有幸在龍川學校學習生活無憂。
 
 
龍川學校教師  張玲芳
       
(一)枉為中國人
       
有緣相聚在這裡的學員,都懷著一顆赤誠之心,學習老祖宗的文化,了解中國的文化,我們在做的其實是一件本分的事。我是一個中國人,一個小學語文老師,所做的工作就是教導孩子們學習母語,可是卻對自己國家的文化知之甚少,有什麼資格在講台上說三道四?有什麼資格說我是中國人?
 
說實話,內心總會油然而生一股民族的責任感和羞愧感,這種感覺似乎在這樣的學習氣氛裡特別強烈,他絕不是平時口號裡所謂的「熱愛祖國」,而是你會真的好好去做自己的本質工作,盡心盡力為他人服務,利益別人。兩天的論語學習,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真的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感觸很多,深感自己之前的淺薄無知。學了三年多傳統文化,才發現自己所接觸的經典,只是冰山中的一丁點兒,對中國文化仍是知之甚少,真的是枉為中國人。
       
孔子的偉大似乎是一種口號式的宣言,孔子此位聖人似乎總是高高在上,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形象。兩天下來,唐老師從文化的傳承講起,從論語的大綱要入手,帶領我們細細品味論語的精妙,一個「學」字囊括了論語的精髓,讓我認識到一個迂闊率性、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
       
(二)   親近唐詩
       
中國是一個詩的王國,中華民族是一個詩的民族,有著悠久而輝煌的詩歌傳統,千百年來,逐漸形成了緣情、立像、創境、入神的美學體系。詩是一種抒情的藝術「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這兩天林老師帶領我們品味唐詩,讓我們領略到了中國傳統詩歌的美妙境地。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實在汗顏,因為自身缺少文化素養,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對於教材中的詩歌,教學中我們形式很呆版,僅僅浮在詩句表面的意思,卻不知道一首詩歌的教學,要傳承的是厚實的文化,因為我們沒有以文化內涵作為教學的基點,「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我曾不止一次教過這首詩,但是聽了林老師的分析以後,真的覺得自己是有愧於學生。儘管課前備課時,我也查閱很多背景資料介紹,但是了解的仍只是皮毛而已。林老師引經據典,把重陽節的演變由來、風俗人情、歷史背景、文人雅士、詩人生平…一一介紹,讓我們領略到詩歌背後蘊含的文化內涵是如此的豐富。讀一首詩要能讓學生明白上述的總總,這首詩才會變得厚實、凝重起來。
 
林老師介紹了十六種詩歌的格律,以吟誦和吟唱的方式去品味古詩讓我耳目一新。特別是吟唱的形式,不僅活潑讓孩子們易於接受,更能在悠遠綿長的吟唱中,我們彷彿身臨其境,跨越千年,感同身受詩人的情感。
 
下午欣賞「渡荊門送別」更是讓我感觸很深,詩中字字真情流露,令人感動,不用別語,字裡行間滿滿的都是依依惜別之情,「仍憐故鄉水」就讓我的心託付於故鄉水,與你相伴,多少濃情厚意在其中,古人朋友情義至深是現代人所不及。
       
越學越覺得惶恐不安,當我們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把考試當作唯一的指揮棒時,有沒有一種民族的責任感?孩子是民族的未來,我們有沒有傳承我們的文化,讓我們的孩子在每一天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增加文化的認同,生起一份民族情懷,這樣國家才會有凝聚力,民族才有希望,我們為人師,真的要擔當起這份責任,宏揚傳統文化教育才有出路。
 
 
龍川學校教師  黃曉燕    
       
幾天潛心聽台灣無盡燈儒佛學會老師們孜孜不倦、一絲不苟地授課教誨,聽得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我,內心油然生騰起一股從來未有過的對大聖先賢孔老夫子的崇敬,和對這部論語鉅著地頂禮膜拜及景仰之心,令狹隘無知的我大開眼界、茅塞頓開,冥冥中似乎感悟到了前行的方向,既有一見如故又有相見恨晚之感。
 
情不自禁地會想起一首古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而這源頭活水正是來自臺灣這個恩澤於民的團隊,滋潤洗禮和教化。
       
由於學校把恭請老師這個莊重又光榮的任務交給了我,讓我十分有幸的和老師們有了更多次更近距離的接觸,我被他們認真負責誨人不倦的態度所感染,我更被他們謙和樂善、平易近人的待人接物而感動。他們儒雅的氣質由內而外散發著智慧、古韻、大氣、芳香,尤其唐老師深入淺出,幽默風趣的授課形式,把論語及孔子詮釋得活靈活現、出神入化。也讓我們聽得酣暢淋漓、如沐春風、如魚得水。
       
唐老師他用自己非凡的領悟和敏銳的感知能力,把許多看似靜態、乏味無趣的東西,搧動得活靈活現,這正是一個德高望重的君子,在潛心學習、沉思、沉澱幾十年後,凌駕在自身修養、文學素養、憂國憂民、振興民族意識之上而呈現出特有的個人氣象魅力。
       
幾天下來,才開始有些明白什麼叫「厚德能載物」,身心在得到淨化、陶冶的同時,一顆要把古人留下精髓文化傳承的心,也開始日漸堅定、開悟。
       
與其說從老師身上學到了對孔子及論語的正確解讀,不如說更重要是感受到了老師對傳統文化傳承的那份誠心、決心、恆心和赤誠,以及「腹有詩書氣自華」那份大家風範和超凡脫俗。
       
高度決定了前程,格局也決定了成效。銘記老師的教誨,「學而思」是所有問題癥結的出路,讀書學習一以貫之,活到老學到老。為人處事都要有大的度量、次第、格局。多希望通過幾天的老師教誨,而成為研習傳統文化新開始。紙上學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願這源源活水逐漸滲透整個身心,願這源源活水能給台灣和大陸人民帶來柳暗花明、新新格局,願這源源活水能讓民族之魂在中華大地逐漸崛起生騰!鐵骨錚錚物正氣,揮灑熱血書春秋!
                  
 
朱志波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讓這個泱泱大國厚德以載物,文以載道。五天的論語學習,讓我對論語有新的領悟,唐老師風趣的語言,贏得了求學者的陣陣掌聲。唐老師的風趣是在道上的風趣,換句話說就是道上的風雅,讓人對古之聖人肅然起敬,在這次的聽課中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註解的透切尊敬歷史的本源
               
對孔夫子和弟子的話,歷代註解都有註解者精闢的看法,對於雪公這本書和唐老師的注解,我覺得是通過歷史的史實,來對論語做解釋,這樣不會誤導後學對論語的誤解,走上正道,這就是傳承,這就是對論語、對聖人的尊重,也是對中國文化聖語的尊重。
       
二、以點帶面還原論語的真諦
               
唐老師對論語的字眼,特別講解詳細,無論從註解、史記等文獻參考中,來還原論語所蘊含的意思,如在講「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過矣」,對五、十都採用了大量的解釋,但現在一些論語書的注解可以說是「百花齊放」,讓人誤導,更不要說是走進聖人的殿堂向聖人學習,唐老師講解細節,猶如在道中行走,循循然善誘著我們。
        
三、結合詩意豐富內容
                
詩言志,孔子更說「詩無邪」,在這幾天中林老師用了五節課的時間,講解詩歌的平仄關係,讓我們明白古人吟詠的方法,也讓我明白七言律詩和五言詩平仄的關係。
          
四、以書法的賞析,回味文化的博大
                  
書法藝術是中國文化的代表,豐富的線條和情懷,讓我們領悟到中國古人的智慧和對美的享受,藝品亦人品,做學問先做人,古人的教誨讓我們銘記在心,讓我們明白做人才是我們的根本。
       
五天的學習豐富,讓我深情的生起了虛榮心,這個虛榮心只有一點就是「我是中國人」,文化靠我們去傳承,這不是某個人的事情,上到國家領導下到百姓,人人都要親為,這是一個民族的事情,但更是每一個中國人的事情,為了國家的富強,為了民族的尊嚴,為了家庭的合諧,為了自己,我們都從我做起,繼承、發揚、傳承我們中國的文化。
 
 
龍川學校教師   陳    琳  
       
本次論語學習時間很短,四天多的時間,只來得及匆匆跟著老師學習,體會了一部份的論語章句,但也許是此生無法磨滅的。
       
首先它讓我放下那邪知邪見,以一顆謙卑的心來重新認識孔子及其思想,過去的知見障礙了我的眼睛,讓我看不到孔夫子這位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耀耀閃亮,影響了整個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思想長遠數千年的哲人,進入不到他的思想,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人云亦云,在我常常感嘆沒有好的老師跟隨學習時,卻不知無數代有智慧的中國人正是跟隨孔夫子的腳步,而成就了不一樣的人生。所以以全新的心態,重新認識夫子學習論語,是我今後需要用心去做的一件事。
       
其次,這次學習讓我認識到了「學」的重要,沒有學,自己的思考只能增長邪見,或胡思亂想,毫無意義。自己的思想境界怎能比過聖哲人?在自己遇到困惑冥思苦想時,聖哲人早已想得透切,並且在經典中說得很透切,為什麼要埋頭於自己的知見中而不知去學習,然後去實踐呢?還是我執啊。現在感到最難的,就是找到好老師,在正確的知見引領下學習,不致於走偏,懇切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跟隨唐老師學習。
 
 
小學語文教師   倪東祥 
       
一、幾種思維方式
               
1.分層、分類、分項:老師把論語分成「總明-學習之效,別釋-學習之義,結贊-好學難得」三個層次,第二層又分為「正明、反誡、結示」三類,第三層為「約孔文子、約生、約師」三類,各類又有幾個大項,有些大項裡還有小項,此種提綱挈領的教學方法是我初見,實為佩服。
               
2.一體兩面、一體多面:從事物的正反兩面來思考分析,或從經句的多個角度展開註釋,令我大開眼界,某種程度上拓寬了我的思路,例:在品析「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時,可謂別開生面。佳節對應的是平時,重陽節對應的是其他節日,異鄉對應的是故鄉,於是多種角度正反兩面來品味,珍惜的情懷就躍然紙上了。
                 
3.總分的教學方式和師徒對答的教學形式。
       
二、幾點學習所得
                
1.有寶而不知寶。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但因近代史的原因,現代人已不知道它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寶典,於是迷惘與徬徨,成了現今思想的主旋律。
               
2.有寶當掘寶。掘寶的困難在文言文與白話文的代溝,開釋的白話文當是推行的燃眉之急。
 
 
龍川小學部  程紅梅   
       
金秋十月,我們有幸聆聽了唐老師帶來的團隊共七名老師的課,首先我被老師標準的普通話所驚呆了,坐在我旁邊的表妹驚嘆著說:「這麼標準的普通話,是台灣來的?」不太敢相信,老師的普通話讓我們肅然起敬。
       
「天命全部是靠自己努力來的」,「現在的孩子沒有典範」,「教育最大瓶頸-志向不見了,志向都不知道在哪哩,怎能有好的教育?」這幾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的,前段時間剛跟大王老師學習了「一百零一個目標」,知道了目標對一個人成功的重要性,孩子為什麼讀書?為誰讀書?讀了書想幹什麼?都沒有目標,即使有也是為了自己的私欲而讀,這樣怎能培養棟樑之才。
 
中國的古典文化中明確提出了童蒙養正。是的,先培養德行之根,根茁壯了,何愁不枝繁葉茂,德行培養起來了,孩子有努力的目標和方向了,這就是老師說的童蒙之時,腳跟那不曾正得,到得長大時便如性成一般,即使回頭教誨,發憤自新,也費盡氣力,這樣的學問讓我們更深刻體會了「慎於始」的道理。
       
王老師講解的習字法,讓我眼前一亮,選十個最好的字練,半年不換其他的碑,用放大鏡閱讀在練的字,見到橫畫有幾種橫、角度、伏仰有什麼不同…由生轉熟,學然後知不足,最貴是不要一曝十寒,否則什麼都學不好。「人生處處是抉擇」,所有的改變都因為「學」,是的,怎樣的抉擇就是怎樣的人生,我們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讓自己慢慢地變成一個有修養、有內涵的人。
 
 
教師   侯蘭蘭
       
雖然本次的培訓只有四、五天,但是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論語講解,加深了我對孔子的理解,以前我對孔子的認識,停留在一個很表面的認識上,只知道他是一個知識淵博的教育家,來到龍川學校後又知道了孔子是大成至聖先師,通過這次的學習,我開始崇拜起孔子,覺得他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位聖人,他德才兼備、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告訴我們成功的秘訣就是「學」,只有學才有出路。通過唐詩賞析使我了解了詩的十六種格式,和應該如何吟誦唐詩,聆聽林老師在台上用吟唱的形式講唐詩,那簡直是一種享受。還有王老師講述的書法賞析課,使我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使我有了今後一定每天抽出時間練字的想法。
 
我非常感謝從台灣過來的七位老師,是他們利用自己寶貴時間,風塵僕僕大老遠趕來,為我們講課,來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從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一顆顆愛國之心,和對中國文化傳承下去的責任心,我要向他們學習,多了解一些我們老祖宗的寶貴財富,把這些財富學會弄懂,並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使我們的中華民族越來越強大,越來越繁茂昌盛。
 
 
龍川學校    李仲略
       
菊月有幸,躬逢金華海峽兩岸國學文化人才師資培訓班,聆聽國學大師的教誨,如沐春風,心曠神怡,尤其對唐老師講解的論語感觸良多。
       
一、論語原來是這麼讀-讀出口氣。
 
唐老師希望我們讀論語讀出口氣,顏淵喟然歎曰「…雖欲從之,末由也已」的末由要讀出山東話「沒有」的口氣,還有唐老師的授課,語氣豐富有味,讓聆聽者彷彿看到了聖人師生之間的莊嚴及氣象。
       
二、論語原來是這樣解-解出文氣
 
唐老師說,宋儒微言大義去詮釋論語,往往失真或至錯解。「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言其餘,則寡悔。」中的殆字,中學老師告訴我是危險的意思,便一直牢記,如果沒唐老師的聯繫文氣的指點(殆與前文的「疑」同義),則今後也許都不會改變,依然在學生面前以訛傳訛、貽笑眾生。受到啟發,對「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有幾點拙見,不知當否?
       
如果君子在「謀道」、「憂道」的同時,不能安心於道(安而行之),見異思遷,讓不少心思困在「謀道」和「憂道」之上,那麼在學習的時候,便不能安心、專心,而有妄想執著-我學之後就會有金錢、地位、榮譽等,向我招手。書中自有黃金屋…如此用心不專,怎能上食厚土下飲黃泉,怎能學有所成?即使耕也而對堆積起來的糧食,他的內心依然有缺失或有飢餒之感,因為自身的道有缺失。孔夫子善用形象的比喻來說明道理。
       
孔聖人一生以周禮作為自己作人做事的準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一生致力引導學生或者為政、或者教化,以利天下蒼生。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以「愛」做為自己的教育、教學的準則,對學生無愛不言、無愛不教。
 
 
教師   徐慧芳
       
四天的論語學習,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論語中「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聽完唐老師對這一句話的開釋,我開始反觀我自己,身為老師的我知道我始終沒有為此而努力,一直滿足於現狀,安逸地生活著。因此現在的我,成了一個十足的困而不學,唐老師對論語中學習的開釋,讓我知道現在的自己有多麼可怕,也讓我清楚地知道,現在的我要想成功是不可能的,為此我對自己今後的生活有了新的規劃:
       
一、學習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我所熟知的,當我還是一個學生時,我的老師總是這樣對我們說,現在我也成了一個老師,我也這樣告訴我的學生們。然而說歸說,我們已經有多長時間把這個說(悅)給遺忘了,我們一直把「學」當成是一種負擔,當成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想想自己二十幾年的學習,學了考完就丟掉,還有多少是真正利益我的。因此我也時常會把這樣的負面思想帶給我的學生,「堅持幾年熬一熬,讀了大學就OK了。」現在想想,我把這樣的思想帶給我的學生,給他們造成了多大的傷害,幸好我在改變我自己的同時,我也告訴我的學生們「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二、追求
               
唐老師在開示中引用的一個事例一直在我的腦海裡迴盪,一個孩子他說下輩子想當一隻狗,那就不用這麼辛苦了。當時我的內心很不是滋味,不知是為自己還是為那個孩子,想想我自己的追求,不就是希望現在的辛苦能換來今後的安逸、不辛苦嗎?那與孩子的夢想有什麼差別。活到老學到老我們都知道,可卻從未想過付諸行動,當唐老師在開釋「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這句時,我更加內疚,原來我自己一直以來的追求是多麼的可笑,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真的覺得慚愧,我對自己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將會是我今後的追求。
 
 
教師   夏    姍
       
此次學習之前,讀論語、詩經等典籍,所學只是字句和膚淺的理解,沒有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沒有體會古人的心境,更沒有感悟過中國文化之深厚。
       
聽了幾天的課,感受到論語是如此厚重,感受到古時讀書人對於求學的執著,和思考如何學習的智慧,也認識到自身並沒有一定的文化基奠,以現代人的觀點和胸懷去理解是單一的,註解是何便為何,沒有自己的辯證,沒有知其所以然的精神,理解也是淺薄的。
       
一邊聽著論語,一邊反觀自己,當聽到「敏於事而慎於言」時,讓我感受頗深,君子做事前先思量,還要慎於言,做起事來非常敏捷,這也是自己一直努力做,也是在平時教育學生的重點。
 
剛讀「弟子規」時,讀到「話說多,不如少」時,覺得對於調整學生紀律是非常有效的,可我也發現,乖巧的學生該說話時變得很拘謹,我了解到他們覺得要少說話,有時候不知道該不該說了。我才意識到我的引導錯了,忙告訴學生「是要多說真實的好話,少說廢話、髒話」,後來跟學生一起學習「常禮舉要」時,讀到:「口乃禍福之門,話要經過一番考慮再說」,「見人失意,不說得意話,」學生馬上領悟到「不是所有話都少說,而是話不能亂說,要說該說的話」。所以聽到老師講解「敏於事而慎於言」時,理解到「說話不僅要謹慎,要察言觀色,還要守信合義」。
       
同時我也感受到這個理解,只是我此時的理解,若多聞、多見、多學,肯定會有更深的感悟,歷史典籍所承載著上百、上千年的文化,每一次讀也只能根據自己當時的閱歷和所學所知去理解,還不一定能讀出文字背後的文化內涵。所以我要提醒自己,多一次學習會有不同的收穫,「活到老學到老」。
 
 
龍川學校教師  沈正年
       
人生處處是抉擇,人生時時須學習。一種抉擇、一份因緣、一次學習。幸甚、幸甚,這次培訓充滿了希望,有了太多觸動,忘不了、丟不掉。
       
經唐老師開解論語,我們重新認識了「人」,了解了「學」,進一步體會了傳統文化的豐富,且不談這幾天唐老師的這個團隊給我們帶來的箴言,單單從義工老師的言行,我就深刻體會到了一種責任,以身作則、躬行實踐,這不就是人格感化的不二法門嗎?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命,這不也可以成為我們為師之道嗎?
 
這個社會「道」應該是樸素的,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我們的東西,不也是最簡單的嗎?它教給我們怎樣才能達到心靈需要的那種快樂,找自己的人生座標,這就是我們常聽的「學」嗎?不是,而是老師開解的學。
       
感謝這次活動,感謝老師的開解,也感謝自己的抉擇,我才有了目標,才看到了所謂的路。
 
面對這幾天模糊而又厚實的收穫,急忙之中打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緒,一個「學」字找到成功秘訣,一個「擇」字突顯學習智慧。
 
擇,「擇其道而從之,樂也。」找到發現一個目標,明確了自己的使命責任,告別了模糊,豈不充實;少了煩惱、豈不樂觀。有了道就會遠離「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擇其時而入樂也,把握了一個好時機,來學習道豈不更順,通過一個好機會教育自己,教育孩子效果不是會更好,這對於大家來說不是更有利嗎?
       
擇其人而學樂也,通過向一位好老師請教,我們進一步認清事實,明白了因果,不也會讓我們開心嗎?
 
學,從禮開始,從規範開始,從靜心開始這才會讓我們更開智慧,知禮、學禮,我們才會更精進掌握學習的次第,學習之路就會更暢通,經典是我們先哲的智慧,經歷了千年的驗證,它還曜曜生輝,這就是我們必須先學,這才是本。
       
學須掌握方法,才會事半功倍,在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先哲的啟示,學思結合、教學相長、溫故知新、循序漸進、舉一反三、博學切問等等。只有用對方法學才會讓我們與惡習漸遠。
       
學還要注重內涵,學習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逃避的現實,止,我們則會「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態度上我們要向古聖先賢學習,少一點功利,多一點淡薄,這樣從中才會有樂。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裡的「時」我們也看到了我們孔夫子的終身學習,孔夫子一生而志於學,體現在人生不同時期,體現在春夏秋冬四時,體現在每一天「學而不厭」,山之所以高,因為他不排斥每一塊砂石土壤,海之所以闊,因為他聚集著任一點不起眼的水,高山之情懷,大海之淵博,必須要求我們從小事中平凡人身上汲取營養,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讓頭腦裡裝進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學習上下功夫,求真、崇善、力實,做一個正直、謙遜、廣聞、博見、堅韌與人為善的人。
       
論語它是智慧道德的化身,是循循善誘的老師,是我們修學的鏡子,讓我們在學習上找準方向,在路上發一份智慧,在學和擇的指引下走向快樂。
 
 
龍川學校教師   葉峰俊
       
短短幾天的學習,更深刻體會到論語中所包含的思想是多麼的偉大,道理是多麼的深刻,其中的內涵更是深奧,在老師不辭辛苦的講課中,自己內心更多的是不安,自己所領悟的太少了。
       
看到老師為我們編寫的提綱,再細聽老師一條一條的講解,也讓我體會到老師的教學模式--有電視、電影印象中的孔老夫子的影子,那細解更讓我體會到論語中每一句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更是一種教育,在沒聽到老師講解之前,自己看到的往往是表層的字面涵義,如在「好學治蔽」中所講到的「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這一句更讓我明白有時「直」是沒錯,如心直口快,但不能因為「直」而刺傷別人,更不能傷害自己的親人,可見自己應該多思考、多學習、多領悟。
       
再看論語中提出的「好學行相:不重飽暖,溫故知新,精進不懈,博文約禮。」這種種求學的行相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這更讓我看到了孔子的偉大,要做到「多學而識之」更需「一以貫之」,這更是考驗。
       
論語的深奧,光這幾天是自己遠遠不能領悟的,更須自己不斷地學習,正如老師所說:要掌握成功秘訣就在-學。耳畔似乎還迴響著那優美的唐詩吟唱,真是受益良多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