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期::孔學一隅

孔門心法 — 中庸之道(十) 第八章 中道傳承在顏回,弟子眾中為第一

一生如何過

顏子是典範

難為世人知

孔子是知音


—前言—

  中庸第六至九章從文理上可合為一說,皆在論「用中」之事;本章孔子大讚顏回是能傳承中道、入世用中的大賢,顏回是一個很有風采的讀書人,他在孔門中分量極重,周遊列國時曾得到一些大夫很高的評價。在孔子過世後,歷代君王除了尊崇孔子外,對顏回也十分尊崇。短短兩行經文,其讚歎可謂到了極處,無以復加。可惜現代人對於顏回的殊勝難以理解,或因斷了傳承,或是文獻不足,本次課程特別集結古書中有關顏回的紀錄,希望能夠幫助學者體會顏回的境界,從中學習顏回成功的秘密,了解經文之義理,一同來欣賞這位最具弟子相的學生楷模。

—經文—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消文—

  孔子說:顏回這個人,能夠透過聽聞、思維中庸的道理,而體悟到形而上的內涵。並在形而下跟隨孔子學到一個善法時,如六藝百工技能等,他都能將這些道理體悟於心而不喪失。

—釋義—
  「拳拳服膺」,就是兩手的拳頭握在胸前,「膺」就是心的意思。

—章旨—
  顏回成就的內涵,就是擇乎中庸,對善法拳拳服膺,《易經‧繫辭傳》也有這一段,那是孔子對顏回的讚歎,是孔子好學的旨趣,以及聖賢成就的氣象。

—顏回為人—
  顏回是孔門透過修學,成為一個能弘揚、傳承文化,有風采,能辦政治、辦教育,為民族開萬世太平的弟子。
 
顏回形象
一、好學:畫家江逸子或將顏回畫成一個好學的讀書人,好學是孔門中成就內聖外王的方法,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三千弟子,七十二賢,孔子只承許顏回與己好學。
二、赤子:有把顏回畫成一個小孩子的形象,《孟子‧離婁下》上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代表顏回是一個天真無邪而又充滿智慧的聖者。
三、面頰豐滿:從現今曲阜顏回後代面相或可以推論出,顏回是一位如孔子一樣,有獅子頰、面頰豐滿的人物,如畫家所畫。
四、拳拳服膺:或者把顏回塑造成一個拳拳服膺的形象,束髮插笄代表他是平民布衣,面貌是一個思維的讀書人的形象。
 
顏回得傳承的條件
一、顏子立志
  古人說「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如水之有源」,一個人有大志向,才能成就他後面的事功;一個沒有志向的人,注定他是一個庸庸碌碌的人。
  《論語‧公冶長》篇中,顏回說他的志向是「願無伐善,無施勞。」顏回如果能夠成為一個在天子或者諸侯手下執政的卿大夫,或者是大夫的家臣,他是一個不誇耀自己善行的人。大臣如果有「願無伐善」的胸懷,一定會創造滿朝的和諧。
  「無施勞」,如果顏回被天子委以諸侯之位,他不會施勞苦於百姓,而懂得用人才團隊,辦事有次第,講究時機,百姓能夠和樂的過日子,甚至不知有國君的存在,實在是大同世界。顏回以古代聖王舜為典範,在《孟子‧滕文公》裡面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舜的境界只要有心想達到,就一定能夠達到,所以立志非常重要,是一個人成就的開端。
 
二、能識師明
  古大德說,你出去尋師訪友,要有看明師的眼力,顏回就是有獨到的眼光來認識孔子。少正卯是與孔子同時期的人物,在魯國講學盛況空前,而孔子可能講的義理過深,弟子們很多聽不懂,所以曾經三盈(爆滿)三虛(空虛),只有顏回始終如一的跟隨老師學習。他能夠把孔子深奧的道理復講給同學們聽,讓他們明白老師的意思,漸漸的就來親近孔子。顏回知道很多人的學問是黑白顛倒、耍嘴皮子的學問,他知道孔子才是有真才實學,通達性與天道的大善知識。
 
三、 與師交情
  顏回與老師交情深厚。孔子五十六歲周遊列國,在匡地被圍的時候,與顏回失散,當師徒再次相聚時,孔子激動地說:「吾以汝為死矣。」顏回也很激動的回應:「子在,回何敢死?」孔子五十才知天命,顏回二十六歲就知道自己是可以傳承天命的人,所以他在匡地被圍時懂得保護自己,護持老師。《呂氏春秋》裡說,「顏回之於孔子也,猶曾參之事父也。」意即顏回與孔子的交情,猶如孝子跟慈父的交情,所以古人說「名為師生,情同父子。」這就是顏回能夠得到傳承的條件。
 
—科判分析—
  第八章還是在《中庸》的第二部分,即分別顯示中庸的修學法和義理。
  六、七、八、九這四章都是用中,第八章就是顏回的中庸之行,他以中來入世,這是世間人辦不到的,這也是孔子的傳承。
  顏回的行持包括上求和下化。上求是得到用中的傳承,下化是利益眾生的善法具足。包括辦政治、辦教育、品德的內涵、各種利益眾生的技藝,這些善法他都有殊勝的體悟,叫作拳拳服膺。一般注解都是說顏回對於善法能孜孜矻矻的實踐,可是我們並未在經典當中看到顏回去造橋鋪路、做慈善、救濟貧窮,他在善法當中好像都沒有造作。「拳拳服膺」應解釋為,利益眾生的能力他都具備了,所以周遊列國時,各國大夫都不敢小看顏回,子西大夫更稱讚他是宰相之才。

—析疑—
一、本章與前章有何關聯?
  前章孔子感嘆世間的聰明人,都在追逐名利而被名利所繫縛,就如鳥獸被關在籠子裡。就算學習中庸的人,也往往因為沒有恆心而退轉。此章孔子讚歎顏回是一個能夠擇乎中庸,成就中道,入世能具足利益眾生的能力的人。

二、本章舉顏回的用意為何?
顏回能通達中庸,又能夠入世,這是孔門的精華,文化的核心,也是孔子的傳承。孔子是能教,顏回是所教,這表明孔子也是擇乎中庸,對於利益眾生的善法拳拳服膺,孔子得到這樣的心法,又傳承給顏回。

三、本章孔子的語氣如何?
  顏回讚歎孔子高深莫測,「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此章孔子對顏回的讚歎也是無以復加,師徒之間互相讚歎。

四、顏回如何得到傳承?
  1、安貧樂道:《論語‧雍也》篇言,「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樂於聞思修,全身心的投入,不在意生活的貧苦,不像子貢的外務很多。
  2、學有法喜:《論語‧先進》篇言,「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顏回能夠知道老師說法的義理所在,而且生出法喜。
  3、老師樂教:《論語‧子罕》篇言,「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孔子把顏回看成他的知音,盡興而教,怎麼說都不感到累。
  4、聞而圓悟:《論語‧公冶長》篇言,「回也聞一以知十。」顏回對孔子所說的話會作全方位各面相的體悟。
  5、不恥下問:《論語‧泰伯》篇言,「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顏回在與同學的交往當中,不會高高在上,貢高我慢,自以為是,而是不恥下問,把不懂的問到懂。
  6、教學相長:《論語‧為政》篇言,「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顏回懂得教學相長,發孔子的未盡之意。曾子所說的「傳不習乎」也是教學相長,學就是從老師那裡傳,然後教就是我傳給其他人,傳承就要靠教學相長,把美好的義理往外傳、往下傳。
  合明,精進不已。《論語‧子罕》篇言,「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最後合起來說明,顏回對以上這六條都精進不已,從來沒看到他退轉,所以他獨得孔子讚歎。
  求學問、讀書有三種方法和重要旨趣,第一,慎選注解;第二,以經解經;第三,合情合理。以上就是「以經解經」,用論語經文來說明顏回得到傳承的原因。

五、擇乎中庸的形象為何?
  《論語‧先進》「回也其庶乎,屢空。」顏回在上求的時候,他能夠屢屢達到空靈靈(體空)的境界,《易經》裡面說「易無體」,易經是沒有體性的,世間的變化是沒有體性的,沒有體性就是變化的本體,這種本體的證悟,唯有顏回證得。
六、顏回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的形象為何?
  1、不違仁心:《論語‧雍也》篇言,「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顏回在下化的時候,在入世的善法當中,特別是對仁心的學習很有體悟,而且能夠相續的生起仁心,孔子觀察顏回三個月都沒有離開仁心,所以顏回是一個能夠仁心相續的君子。
  2、攝持善法:顏回在下化的時候,還能夠以仁心來攝持各種利益眾生的善法,每得到一個善法,他都能夠拳拳服膺。《論語‧顏淵》篇裡孔子對顏回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說,「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孔子曾經對顏回說,看、聽、說話、乃至內心的起心動念,都要合乎禮。顏回說,我雖然不聰明,但依教奉行,包括對道理的體悟,內心裡面不斷地去串習這樣的內涵,乃至行住坐臥當中讓道理都能夠浮現,這就是一個拳拳服膺的形相。

七、學習後的成就,在哪些方面展現?
  顏回上求與下化的成就相,包括三個方面:
  1、不貳過:以下分別從《論語》、《孔子家語》和《易經》等經典來證明:
  《論語‧雍也》篇言,「不遷怒,不貳過。」因為顏回有「中」的傳承,所以他在入世的時候,不會隨著順境起貪,也不會隨著逆境起瞋;又因為他入世有禮樂的善法,該進則進,該退則退,所以他能夠有過失卻不重犯。
  《孔子家語》中,「子貢對曰:夫能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苟,是顏回之行也。」衛將軍文子請子貢來評斷孔門的師兄弟,子貢讚歎顏回是一個不貳過之人,後面孔子讚歎顏回是一個宰相之才。
  《周易‧繫辭傳》中,「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顏回有了過失會馬上知道,而且不會重犯,為什麼《易經‧繫辭傳》要特別舉顏回呢?因為易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講趨吉避凶的道理,但一定是改過之人才能趨吉避凶,而顏回就是一個能夠改過而不會重犯之人,所以顏回最能得到易經的精華。
  2、知時機:因為顏回有「中」的攝持和「禮」的講究,所以入世的時候知道時機,能把握時機做事情。在《論語‧述而》篇中,「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孔子稱讚顏回是一個知時機的人,就是國君有道而用我時,我就推展大道;國君無道捨我時,我就藏起來,這樣知時機的人,只有孔子和顏回。
  3、通人情:因為顏回通達中庸和禮樂,所以他入世時,可以通達人情世故。《孔子家語》中說,「回也,善於識音矣。」孔子曾經在衛國的時候,聽到一個人的哭聲非常悲哀,孔子就問顏回:這個人是為何而哭呢?顏回說:這是一個生離與死別的哭聲。孔子就問顏回原因,顏回說:我聽過桓山的鳥,在牠的四個孩子長大後,羽翼豐滿,要飛出去的時候,牠的哭聲就像現在這般,所以這個哭聲裡面,不只有死別,還有生離。孔子就找人去問,原來是有一個婦人死了先生,因為沒有錢安葬,所以把她的孩子賣掉換錢,她一方面哭先生的死,一方面哭與孩子的離別。孔子因此讚歎顏回善識音語,顏回通達人情世故能夠達到這種程度。
  以上就是顏回學習中庸和善法的成就相。

八、顏回學習聖與仁道的通達,如何得到孔子的讚歎?
  顏回因為他所得到的成就,而受到孔子和孔門弟子的讚歎,以及周遊列國時,諸大夫也對他刮目相看,乃至於顏回過世後,歷代帝王除了尊崇孔子以外,對顏回也非常尊崇。以下列舉經典中孔子對顏回的讚歎:
《孔子家語》
  1、讚助師攝眾:《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中孔子讚歎顏回:「自吾有回,門人日益親。」自從我有了顏回,我的學生對我越來越親近了。因為孔子講的很多道理弟子們都聽不懂,透過顏回的複講,弟子們才知道孔子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包括宰我與孔子議論三年之喪,他說一年就可以,孔子和他講三年的道理,他不太服氣,可是當問完顏回之後,他就真正服氣了。可見有一些弟子對孔子的道理不以為然或是聽不懂,都是私下透過請教顏回以後,終於把道理弄懂了,所以對孔子就愈加親近。
  2、讚窮不改節:《孔子家語‧在厄》篇裡講到,孔子周遊列國,六十三歲在陳蔡被困絕糧時,子貢冒險出去求得一點米,回來讓顏回煮稀飯。煮飯時,子貢見顏回偷吃,就轉告孔子,孔子以想用稀飯祭祀先人為由來試問顏回,顏回說有灰塵掉落鍋中,丟掉可惜,所以他就吃了,這稀飯不能拿來祭祀了。孔子就感歎的說:「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孔子對顏回的信心不是今天才建立的,即便是子貢說的,孔子也要找顏回來查證,經他這一問,才真相大白。《呂氏春秋》上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甚至不要相信自己的心,顏回就是一個讓孔子對他有信心的人。
  3、讚見微知著:《孔子家語‧顏回》篇裡講到,魯定公對顏回說他的馬伕東野畢非常擅長駕馭馬車,顏回卻說他的馬會走失。魯定公不高興的對手下人說,君子也會說人壞話嗎?結果沒隔幾天,東野畢的馬跑掉了。魯定公很訝異的把顏回找來,問顏回怎麼知道東野畢的馬會丟呢?顏回說,以前舜用人的時候,不會窮盡人力;造父使馬的時候,不會窮盡馬力,所以人也不會逃難,馬也不會逃亡,如果把人民逼到盡頭,那就非常危險了。魯定公就把顏回的話對孔子說,孔子讚歎道:「夫其所以為顏回者,此之類也。豈足多哉?」顏回就是顏回,不必多加讚歎,因為他的內涵太豐富了,可以見微知著,以古鑑今,眼力非凡,看事精準。
  4、讚言行有度:《孔子家語•致思》篇中孔子讚歎顏回:「不傷財,不害民,不繁詞,則顏氏之子有矣。」顏回如果執政,他不會勞民傷財,他的言語很實在,顏回就是這樣的人。《易經•繫辭傳》上說:「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君子之道關鍵在言行上,言行如果講究,打開都是福門;言行不講究,打開都是禍門,而顏回就是一個可以打開福門的人。
  5、讚志堅不移:《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在陳蔡之厄的時候,他故意問弟子們,我們為什麼這麼落魄,這麼倒霉?子路打抱不平,認為君子不應該這麼窮愁潦倒;子貢認為不應該把道講得這麼大,要更務實一些;當問到顏回的時候,顏回說,老師的道大而不容於人,如果是我們沒有把道修好,那是我們的過失,如果已修大道卻不能被用,那過失在他人,而不在我們。孔子聽了高興的說:「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假如有一天顏回你執政成為多財之人,我願意當你的家宰,就是孔子願意做顏回的臣,幫他推行仁政,顏回在孔子的心目中是這樣的人物。
  6、讚德才兼備:《說苑.指武》記一次孔子帶著弟子們到戎山去玩,他問到顏回的志向,顏回說:「回願得明王聖主而相之,使城廓不脩,溝池不越,鍛劍戟以為農器,使天下千歲無戰鬥之患。」我願意去輔佐明王,使他的土地範圍內,不用去修城牆,不用擴充軍備,而且老百姓在這樣政教的推展下,民風淳樸,對國家很有凝聚力,天下永無戰事,百姓安居樂業。孔子聽了就讚歎顏回說:「美哉,德乎,姚姚者乎。」顏回是一個非常有德之人,他的德行非常美好,而且他還是一個非常知道政治內涵和方向的人。甚至孔子說,「吾願負衣冠而從顏氏子也」,我願意把衣冠戴好,來聽從顏回的指揮。
  7、讚古賢之風:在《莊子‧雜篇‧讓王》篇中,孔子曾經問顏回:你家裡窮,為什麼不做官呢?顏回竟然說:學習聖道讓我內心快樂,所以我根本不願意去做官。這種快樂是人生真正的快樂,非富貴榮華的快樂所能比,孔子聽了非常感動,他說:「丘誦之久矣,今於回而後見之,是丘之得也。」我在古書裡面讀到很多貧而樂道之人,可是沒有看到過,我今天看到顏回就是古書上講的這種人,很高興這種人被我得到。
  8、讚賢愿從之:在《莊子‧內篇‧大宗師》中孔子也說到,「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果如像顏回這麼賢能的人,我也願意跟著顏回走。以上所舉《莊子》裡面內容,可以看出顏回在孔子心中的分量,我們讀這一章,一定要把顏回的風采讀出來。
  9、讚聖者風采:在《韓詩外傳‧卷七》中,孔子遊於景山,問到子路、子貢和顏回的志向的時候,顏回就把他的胸懷、聖人的理想說出來以後,孔子讚歎顏回說,「聖士哉,大人出,小子匿,聖者起,賢者伏。回與執政,則由賜焉施其能哉。」這個讀書人是一位聖人,像顏回這樣的大人出來執政,就不會有宵小,聖人出來執政,好像太陽,賢者好像星星,顏回執政所展現的風采,是子路和子貢所不能比的。
  10、讚道高德備:在《韓詩外傳‧卷十》中,孔子讚歎顏回說,「善哉,回也。夫貧而如富,其知足而無欲也;賤而如貴,其讓而有禮也;無勇而威,其恭敬而不失於人也;終身無患難,其擇言而出之也。若回者,其至乎,雖上古聖人亦如此而已。」顏回這個人,貧窮就像富貴一樣,地位低賤卻像地位很尊貴一樣,他雖然不像子路這種莽夫之勇,可是他有禮的威嚴,而且他懂得謹言慎行,所以一輩子沒有患難,顏回的風采實在太好了,上古的聖人也不過如此。
  以上舉出這些經典都是在說明,顏回在孔子心目中的分量,他在內涵上的風采,乃至於在辦政治上的風采,弟子們都難望顏回之項背。

九、顏回在其他弟子們,或外人心目中的分量為何?
  曾子之讚
  《論語·泰伯》篇中,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曾子讚歎顏回是一個不恥下問的人。曾子作為一個父親,在最後臨命終的時候,對著曾元和曾申這兩個兒子,說出了最隱微的真心話,「微乎,吾無夫顏氏之言,吾何以語汝哉。」我如果沒有顏回的教誨,我沒有辦法對你們有什麼教訓。原來曾子能夠得到孔子的傳承,一方面學自於孔子,一方面學自於顏回,可見顏回對孔子的幫助有多大!
  子貢之讚
  《論語‧公冶長》篇中,子貢回答孔子說,「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他稱讚顏回是一個聽到道理能夠完整體悟的人,他無法與之相比。
  孟子之讚
  《孟子‧公孫丑上》篇中,孟子評論道:「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說子夏、子游、子張,只不過有聖人的某一個面相,而顏回是完整的聖人,而且是微細的表現聖人的風采。
  《孟子‧離婁下》篇中讚歎:「禹、稷、顏回同道。」「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顏回如果入世辦政治的時候,也能夠像大禹一樣治水、講究民生,也能夠像稷一樣講究農事,顏回不只是有出世的能力,也很有入世的能力。
  子西之讚
  在周遊列國到楚國的時候,子西大夫對著孔門弟子,如子貢、子路和宰我都很稱讚,可是子西大夫對楚昭王讚歎顏回是,「王之輔相有如顏回者乎?」他認為顏回是一個宰相人才,更勝出子貢、子路和宰我。
透過此章,如果我們懂得顏回傳承的條件,顏回在性與天道和入世六藝的成就,以及傳承之後孔子和弟子們,乃至於春秋大夫對顏回的讚歎,我們才知道擇乎中庸,以及對善法的拳拳服膺有多麼的重要。這是孔門的心法,中國文化的神髓,也是人生最好的出路。我們對顏回深深的景仰,這才是真正文化培養出來的氣象,這才是人才的面相,這才是真正傳承道統而有的風采。

十、一般人有辦法擇乎中庸嗎?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重點還是看我們的心志,再看是否掌握傳承的條件,碰到好的老師,又能夠堅持一路的學下去,當然會擇乎中庸。

十一、學習本章對我們有何啟發?
  學習此章啟發我們,人生的經營,就是要在中庸的內涵和利益世間的善法上多多學習,但是學習一定要講究重點和大方向,然後在此攝持下具體而為的學。

十二、如何應用本章於現實生活?
  我們要在道統上多學習,不被名聞利養所繫縛;確立人生志向,學習那些有益於世道人心的學問。如此在現實生活中,路一定會越走越寬,福報會越來越多,成為一個能夠領先時代,為時代找到出路的領袖人才。

—總結—
一、隨師學道共一生,以道攝藝為典範。
  顏回十三歲遇到孔子,一生都沒離開,對孔子猶如對父親一樣的親近愛護,與老師同甘苦共患難。在他四十一歲以前,他已經完整的把孔子的道統學完,學的徹底,他真的是一位尊師重道的典範。孔子的生日九二八是教師節,大禹的生日是工程師節,魯班的生日是工匠節,各行各業都有紀念的節日,可是唯獨沒有學生節,如果我們把顏回的生日當成學生節,讓學生好好體會顏回的內涵,尊師重道才是學生的出路,道統的學習才是所有百工技藝的中心思想和方向,學生們才能在學習各種技藝當中,找到靈魂,找到存在的價值,找到人生的出路。

二、千人讚不如一人歎,外通哪比內涵達。
  顏回雖然一生是個不起眼的人物,但是卻得到孔子最殊勝的讚歎。這說明人生重點不是外在的出路,有時候外在有出路,但內涵沒充實,不但不能夠真正利益人家,反而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雪廬老人常說:吾等不出山,天下還太平,必得出山幹,天下大亂。所以重點不是外在的出路,而是在內涵上的經營。果然學得一身本領、內涵和見地,不怕沒有出路,即使外在沒有出路,也是天下蒼生無福,好好的用功莊嚴這一生,才是我們這一生最重要的出路。

三、散珠一線此章貫,復事斯語效復聖。
  有關顏回的資料散在論語以及其它古籍之中,如果把資料收錄完整,再看顏回源頭的成功處,就是「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精神都在這一章,從各章裡面講到的顏回,回歸到這一章,才能夠把這一章的大意說的清楚明白。


—問題解答—
一、顏回看起來窮困潦倒,他真的是中國最有風采及出路的讀書人嗎?
  顏回雖然看起來是窮困潦倒,可是他的風采來自於好學,叫作「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未嘗如丘之好學也。」孔子三千弟子,孔子只承許顏回是好學的,叫作「有顏回者好學」。風采是來自於在中道和入世君子之道上精進,叫作「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風采是來自於在遇到境界的時候,能夠不起貪瞋癡,能夠超越世間的繫縛,叫作「簞食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風采是來自於中道的聞思修,所以「回也,其庶乎屢空」。風采是來自於對眾的公心,「有顏回者,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所以三千弟子裡面,孔子只承許顏回仁、屢空、精進、好學,這就是風采,讀書人的風采要如此經營。

二、顏回如何得到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的體悟?
  拳拳服膺的形象是,兩個拳頭握在胸前,對善法執持不放。這種人在形而上能通達明心見性,降伏煩惱;在入世的時候,能夠對境不迷,知道利益眾生才是他的出路,而且具足利益眾生的善巧方便,叫做能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只有通達吉凶禍福的人,才會有這種體悟。趨吉避凶之道來自於入世的時候,能夠有公心,而且學習利益他人的善法,抉擇出利益他人的時機。對這些善法會很認真的學習,因為唯有給眾生出路,我們才會有出路,這叫作拳拳服膺。
  但拳拳服膺不是埋頭苦幹,做事情的時候,先要有清淨的動機,要把利益眾生的方便學懂學通,然後講究做事的次第,還有識人的能力,團體和合的能耐。如果這些都沒有學習,那往往做善的時候會生起很多煩惱,或者福報大、權力大的時候,人就迷惑顛倒,小權力小腐化,中權力中腐化,大權力大腐化,絕對的權力就絕對的腐化。拳拳服膺者因為通達形而上,再回入形而下,知道趨吉避凶的道理在公心入世,懂得經營世間善法。比如辦政治要領導統御,乃至於財經、用人、科技,都要有綱領的掌握,才有辦法知道入世怎樣發展。而且還要有中心思想,帶動他人在內涵、氣象、品格上提升,再運用這些世間的財經、科技才有出路,否則會把人變俗。雪廬老人說:一個俗氣病比癌症末期還可怕。

三、為何顏回得到中庸傳承,卻仍英年早逝?
  當一個人學成的時候,人的命早夭還是長壽,已經不重要了。了凡先生說「夭壽不二」,就是當你通達形而上,不被形所繫縛的時候,你知道生命是相續的,只不過這一段生命,是做這樣有意義的事情,下一段生命,是做下一段有意義的事情。其實當你通達的時候,生命沒有所謂夭壽的問題,只不過是一段一段的去做有意義的事而已。可是夭和壽就在利益世間人上是有的,如果聖人和君子是夭,這是天下蒼生的不幸;如果聖人和君子是壽,那就是天下蒼生的幸福。所以顏回的英年早逝,是天下蒼生的不幸。孔子哭顏回,他並不是哭顏回是一個命薄之人,而是哭道統不能傳、蒼生無福!如果不懂得孔子的哭,那對中國文化是外行。

四、顏回擇乎中庸是形而上的成就,為何卻在形而下還想要努力充實自己?經文中: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前後兩段究竟有何關聯?
  顏回是為了要入形而下而修形而上,因為要入形而下,如果沒有修學形而上,就會被境界所轉。貧富貴賤榮辱,都會隨境起貪或瞋,如何利益別人?所以為了利益眾生而修學形而上,修學形而上是方便入形而下,兩者是一以貫之。入世要有利益眾生的心態和方便,這要好好的學習,所以叫作拳拳服膺。

五、有人說,孔子不能執政、顏子壽命亦不長乃中國文化最大損失,是否如此?
  是的,因為孔子不能執政,不能讓人看到以儒家文化辦政治是如何推行的,現在很多人都認為辦政治是靠權謀和手段。但是辦政治如果沒有用文化來經營,就沒有辦政治的格調、氣象和出路。因為沒有給孔子執政的機會,眾生就不能看到通達形而上與形而下,所經營出來的禮運大同的氣象,感受不到道統的實用性的殊勝莊嚴,這是中國的可惜處。
   顏回壽命不長,也是中國文化的可惜處。顏回通達形而上,而且在形而下入世的時候,他知道怎麼抉擇,他通達禮樂,還懂得識人。他跟在孔子旁邊學習,亦步亦趨,而其他弟子,有的因為從政而離開孔子,有的因為辦事而離開孔子。只有顏回對孔子名為師生,情同父子,他把孔子的內涵、處世的能耐都學到究竟。「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中華文化在人的身上,顏回是在人上面學中國文化,是所有學中國文化裡面最為殊勝的人,這樣的人早夭,不是顏回的不幸,而是天下蒼生的不幸。

六、古書上還有其他顏回之軼事可說嗎?
  《列子‧仲尼》篇中說,孔子閒居的時候,子貢進去見孔子面有憂色,子貢不敢問,出來告訴顏回,顏回就故意彈琴而歌。孔子聽了就果然把顏回找進去,因為孔子有憂,顏回彈琴卻很快樂,他和孔子不一樣,孔子就問他為何如此快樂,他反問孔子為什麼憂愁。孔子讓顏回先說,顏回就說以前聽老師說過,一個人樂天知命就不會憂愁。孔子說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樂天知命有憂與不憂。不憂的是個人有了出路,就算國君不用你,也只是讓你在行上沒有出路,可是心上的出路不在國君手上。心上的出路不是外人可以決定的,很多人都是在行上找出路,不是在心上找出路,所以一輩子的經營只是在行上經營,不是在心上經營。中國文化是在心上經營,在心上找出路。
  可是當今天下國君昏庸,諸大夫聚斂,老百姓失序,樂天知命,所以必憂。因為我的禮樂之道就是要改變天下,當不能改變天下的時候,看到天下蒼生受苦,樂天知命的人本來就應該憂。所以,上聯叫「聖人樂天知命,所以不憂」;下聯是「聖人入世成為君子,所以必憂」,橫批就是「憂不憂」,憂不憂全看自己。孔子表達的是下聯,顏回表達的是上聯,然而顏回只通上聯未通下聯。因為擇乎中庸而不憂,因為天下蒼生找不到出路、深受其苦而憂,所以要得一善而拳拳服膺。
  顏回說「得」,得到了孔子的心得,就出去告訴子貢,子貢悵然若失,聽不懂其中的道理。子貢回家後,參悟七天,竟然茶飯不思,形銷骨立,可是還是想不明白。人生有時明明眼前是足以憂的,為什麼可以樂天知命而不憂?入世的聖人為什麼又是必得憂?孔子是兩邊得知,說不憂是聖人,說憂是君子。中華文化的道統就是聖人的內涵與君子的情操,這是缺一不可的。
  如此有人就認為列子是不是得到了道家的傳承?《列子》這本書某些見地不錯,但是有些部分還得再斟酌,道家不是道教,《列子》是屬於道家而非道教,整個道家可貴處在通達形而上,而且他們入世的時候,也懂得趨吉避凶之道。

七、顏子當時不見事功,也無文章見於後世,生活簞瓢,為什麼百世之後,從天子至庶人,無人對於其地位有異議?
  有人說因為文獻不足,所以沒有什麼好議的,可是文獻不足那又有什麼好尊崇讚歎的呢?正因為「千人讚,不如一人嘆」,大家都看不到顏回的殊勝,只有孔子看到並讚歎他,愈通達的人愈對顏回讚歎,所以大家對顏回沒有異議。古書上紀錄了他對禮樂、人情世故的通達;他與孔子之間的深厚情誼;他好學,而且是「顏氏之子,甚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他簞瓢屢空,而不改其志。
  從這些就可以知道,顏回是無可非議之人,並能感受到顏回風采之殊勝,所以歷代帝王除了尊孔以外,還尊崇顏回。雖然顏回沒有留下文獻,沒有事功,可是從這些典籍中對他的讚歎,就可以知道他是讀書人的典範,他得到的是中國文化的神髓,孔子的內涵和精華。
 
八、有人說顏回活到二十九歲就不幸死去,可是顏回小孔子三十歲,孔子在顏回過世的時候說,「鯉也死,有棺而無椁」,顏回死,怎麼可以有棺有椁呢?
  (《論語‧先進》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椁。吾不徒行以為之椁。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可見顏回是死在伯魚之後,而伯魚死的時候,孔子是七十歲,那顏回一定是孔子七十之後過世,孔子七十一歲時,顏回四十一歲過世。

九、有人認為,孔子雖然具備龐大的文化知識,可是孔子執政的時候,未必會用到這些內涵,或者用出來效果也不大,各領域的發展也不一定要用孔子之道?
  可是子貢作為一個精通財經的人,當他親近孔子時,他才知道辦政治如果沒有孔子的想法,辦政治是不會有出路的。所以縱然他有時候外出辦事,他回來後一定跟孔子學習,而且當孔子過世的時候,這位富可敵國的企業總裁,在孔子的墳墓邊為孔子守喪六年。商人是最務實的,如果孔子之道不切實際,子貢會離開得比誰都快。但是他為老師守喪六年,代表所有行業的出路都在孔子。跟著孔子學習的人,不論是習文還是從武,孔子之道都會幫助他成就。如子路,他從一個太保流氓,後來變成能夠統領三軍的大將。當冉求打敗了齊國大軍的時候,季孫大夫問他說:你的兵法是向誰學的?他回答說向孔子學的。可見孔子之道,除了正道之外還有各種變化,不過用奇道的人,一定要有正道的本質,只用奇道也一定不會有出路,或可能還有想像不到的災難。所以中國文化如果沒有孔子的正道來做本質,中國文化是不會有出路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