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期::佛學幽覽
二○一九年唯識簡介講座消文(四 )
大乘車軌有兩類
唯識中觀依佛語
離經一句是魔說
了義猶待宗派見
(甲寅)唯識修觀
(寅一)三性觀法
◎五法三性
前述已將唯識之教闡明,此處將說明如何依唯識之教修觀而得解脫。先明三性觀法,次說五重唯識。說明三性觀法之前需先將萬法做一個分類,歸納為五法。
我們都是以共相的方式認識這個世界,舉凡燒熱性稱之為火,能承載的那一分或稱之為桌子等。「相」即是所謂的境界,「名」是施設名言,相和名是心識所分別的境界,妄見法在心外成立叫做徧計所執,唯識宗稱為世俗有,相和名便屬於徧計所執之法,是心外法,需要遮遣。唯識宗的徧計執有兩個,第一個徧計執是執有外境成立,謂之性向徧計;第二個徧計叫異門徧計,就是將麥克風賦予名字,如果麥克風的名言是實際存在不改變,應該從未見識過麥克風發聲功能的人來看,也知道是麥克風,狗來看也是麥克風,鬼來看還是麥克風,然實際真相是各看各的,正因為實際的真相是各看各的,所以萬法理應於心之內主觀存在而非於心之外客觀存在,所以是萬法唯識,在心外無法可得(性向徧計所執的法是根本無),異門徧計執所徧計之法是有的,只不過是觀待某些有情是有的,是依他起上各有所執,其作用是不能否定的。
法沒有徧計所執性(性向徧計),但是有依他起性,「分別」是內心對各種名相的功用善加分別,屬於徧計能執,此能執的心是有的,否則如何執著境界,故稱作依他起,然執境界在心外的那一分是妄有(想像出來的),但是生起執著的心識是有的,是由第八識的心識依緣而起的果法,是由種子的他依緣而起的心法,依緣而起的心識和境界都是有的,是勝義有。
唯識宗二諦的修學當中,世俗諦分為世俗有以及勝義有,也就是世間人見為諦實的,有一分是對的,有一分是錯的,徧計所執的法(法在心外的那一分)稱為世俗有,需要被遮遣,心內所顯的緣起法是勝義有,需要被承認。而圓成實屬於勝義諦,依著勝義諦才能解脫生死,見到法在心外不成,才能破煩惱障與所知障,唯識宗的見真實就是法沒有在心外存在的體性,即是該法的圓成實性,依此能破二障而稱為勝義諦。
正智是能證真如的智慧,可分兩部分來理解,正智的根本位現證法在心外無,該法未在心外成立即是該法的真如,在能所雙亡的狀態下,於心外見不到該法,此時不見正智也不見真如,稱之為圓滿成就真實;正智的後得位見法在心內顯現,心與境皆是心內所顯、能所觀待的緣起法,屬於心內法,須好好的觀照。
依此三性觀法,可歸納出「三性三無性」。也就是徧計所執相無自性,而能執的心是有自性的,所以徧計能執性是有的。依他起的自生性(因和果的體性為一)無,所以是依他起自生無自性,但心內的緣起法不可以沒有,所以是依他起的他生有自性。圓成實的人我性(獨立實有我)與法我性(法在心外成立)無,所以是圓成實勝義無自性,而圓成實的二種我空是有的,無人我性和無法我性是有的,所以是有自性,若無自性則無法依之證果,也無法成佛。
接著,以五重唯識觀引向解脫與成佛,成立唯識宗的勝義諦,也就是所謂的圓成實性。
(寅二)五重唯識觀
◎五重唯識
一切法可歸納為五法,五法又可歸納為三性,已如前述。五重唯識觀是唯識宗證得勝義諦的觀修法,透過:「遣虛存實識、捨濫留純識、攝末歸本識、隱劣顯勝識、遣相證性識」五個步驟,由淺至深、由粗相到細相去觀察,最後證得圓成實性。
遣虛存實識:所要遣除的是心外諸法,所要存留的是心內諸法。依據唯識宗宗義,法在心外根本不存在,既然根本無,就談不上體也談不上用,徧計執周徧計度心外的一切法實有都要遣除;因緣所生的心內諸法有,否則就會成為斷滅見,因此存留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
捨濫留純識:此處濫是指相分,即所緣之境;所要保留的是能緣之心,包括了見分、自證分及證自證分。其實沒有相分,見分也無從顯現功能,而之所以要捨除相分,是因為觀修的目的,在證明唯有識,一切法唯心所造。
攝末歸本識:末是指見分,本是指自證分及證自證分。見分在此階段要再收攝起來,使其回歸到本體。見分緣相分,需要自證分的證明才能發揮功能,所以稱之為本;自證分與證自證分可以互緣,互為能所,所以此處稱:「識自體有能所二取」,是觀修所要導歸之處。
隱劣顯勝識:劣者為心所,勝者為心王,心所依著心王才能生起,並與新王相應同緣一境,是附屬於心王的心理現象,有時生、有時不生,所以心所為臣,心王為君,隱蔽次要者,顯現主要者。
遣相證性識:此為最後一個階段。前階段所顯八識心王,也不過是依他起的因緣所生法,所以是此處要遣除的事相,此事相與前述的相分意義完全不同。因緣所生的實性是遣除事相後的所證,實性是什麼呢?即圓成實。行者在觀修中證悟,前七識皆由第八識所生,第八識也是由自證分與證自證分而生起作用,是故唯識是外境不成,唯識宗對於外境的遮除屬於「非遮」,也就是有所指向,指向唯識所現,前七識也是由第八識顯現,萬法唯第八識所現,故稱唯識。
(寅三)八識轉四智,四智成三身
◎八識轉智
進入勝義諦觀察後,最後目的是令八識轉四智,而成就佛的三身。首先必須先了解「轉」這個字,轉並非將八識心王心所消滅,而是以智慧去攝持、利用八識,讓其只剩下見真理的作用。也就是以八識為體,去發揮智慧的功能,舉例來說,如同三國的諸葛亮(智慧),攝持劉備(心王)令張飛、關羽等(心所)去執行任務(造作)。
接著從第八識開始看起,第八識被大圓鏡智所攝持時,令所有的有漏種子全轉為無漏的體性。之所以稱之為大圓鏡智,意指如實的顯現所有輪迴現象,如同鏡子一般,大圓鏡智成為能顯現,一切法成為所顯現。而佛的法身,為積聚諸法成身,當一切智成為能知,則一切法皆成為所知。大圓鏡智成為能證,法身成為所證。
第七識被平等性智所攝持,使第七識緣第八識見分,雖生起作用,卻不生起我執,此智慧為破煩惱障、所知障的智慧,在體性空與心外不成立上了解一切平等,人我與法我皆體性無,故稱之為平等性智。成就的報身,即是破二障的智慧。
第六識被妙觀察智所攝持,第六識是最善於觀察,最具分別的,當無人我、法我執時,才能如實觀察眾生的根器,通達甚深的緣起,去了解眾生所需。
前五識被成所作智所攝持,令前五識善用各種境界,以神通變化來幫助眾生,成辦所需,成就種種佛事。第六識與前五識成就佛的應化身,以此來做利益有情事業以度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