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期::佛學幽覽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簡說(三十)第五講表 人生三際之抉秘(十二因緣)

三世兩重或兩世一重

 

三世相連不斷苦與樂

 

無明愛取有來世引業

 

貪愛不生需能斷無明

 

 

 
 
前言
  人生成就的目標、修學的過程、下手的方便,要破除的障礙,要生起的內涵,一一都在十四講表呈現。第五表告訴我們生從何來,死往何去,解決了千古一大謎團,解決子路的問題「敢問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此表正是這段經文最好的註解。
 
  十二因緣可以從兩種方式體會,一種是雙重因果,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過去、現在、未來為三世;第二種是現在、未來是一重因果。目前以三世兩重來講第五講表,也是一般對人生三際之抉秘的解法。第二種說法較為深入,是大乘了義宗義的解法,以後有機緣再說。
 
  十二緣起的無明有人我執跟法我執,唯識宗承許根本無明為法我執,枝末無明有迷理無明(人我執)與迷事無明(業果愚),中觀則認為人我執、法我執都是根本無明,把兩者都當成煩惱障,因為長的一樣,法我執是執法我有自性,人我執是執人我有自性。無明所薰下的習氣,不會生起無明才是所知障,這是兩宗的大差別。
 
  我們先了解唯識宗的宗義,以此為基礎去了解中觀宗,了解這兩宗,就可以了解大乘思想,了解佛陀真正的意趣。
 
  人我執與法我執只不過就執的對象不同,能執的心是一樣的,有執著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會造業,造業就會受苦。所以人我執、法我執都是輪迴的因,既然都是輪迴的因,都叫做煩惱障。而見思惑只是煩惱障的粗相,煩惱障的細相是人我執、法我執,所知障是法我執所薰下的習氣,不會生起法我執,或是身語意的造作薰下習氣,此習氣是不會生起煩惱的習氣。
 
現在苦果→識→名色→六入→觸→受
●識
  我們由前一期生命,進入下一期生命,會經歷幾個現象,以下列點呈現。
 
  1、先是「病危」,此病危是進入臨終的病危,表示一期的生命現象將盡。再來「斷氣」,是外息斷,內息未斷,氣脈還在流通。
 
  2、接著「身漸冷」,身體的部位漸漸變冷,《大集經》說:如果頭部最後冷卻,是證聖果或是直接生到淨土,眼部最後冷,是生到天道,心最後冷是生到人道,腹部最後冷是投生餓鬼道,膝蓋最後冷是投生畜生道,腳板最後冷是投生地獄道。《瑜珈師地論》認為,如果投生天人道,會從上往下捨,心臟是最後捨處,若是投生三途,會從腳底板開始冷卻,一直冷到心臟,心臟是最後捨處。 
 
  3、「亂心位」,臨命終身體已經是冷卻,進入「悶絕無心位」的狀況,沒有知覺,前六識已不現行,由八識田中的業種子紛亂生起,最後由業種牽引名言種現行,業種子是我們所造的善惡業,所造的五戒十善,會引我去緣念人道、受用人道,可以受用那一道叫作名言種子。由於強烈愛執自己的身體,到臨命終時非常害怕身體即將逝去而生起自體愛,生起下一生。亂心位是六識漸漸的失去人道緣念的那一分,在下一期生命現象心識生起之前,人道的緣念不見了,但還不知道要投生到哪一道,故安立為亂心位,例如來生要投生為狗,狗的心識還沒生起,人道的緣念不見了,此時的悶絕是緣念人道的力量已經沒有了,亂心就是隨著業種隨便亂跳,像是搖彩一樣,不知道會搖出何獎,不知道會去哪一道,去哪一道的心識不一定,但是一定會出現一個臨命終最強而有力的心識,識離開身體的後一剎那,立刻進入中陰身。
 
  亂心位之前為粗想,進入亂心位為細想,細想是無記,細想之前可善可惡,所以在臨終粗想時見善知識,受其開導很重要,善知識讚歎他這一生曾經做過的善法,及告訴他將來要去的地方有多殊勝,引發他的善念進入細想位,進入下一道。進入細想位時,此人已經沒有分別能力,如果粗想時引發他不善,恐怖的感覺生起,進入細想位,他已經沒有能力對治恐懼。
 
  《俱舍釋》引頌云:「諸業於生死,隨重近串習。」即走到來生的力量不出重、近、習、念這四個道理。重業是此生所造極重的善、惡業,此業決定他會往哪一道,例如殺父殺母,哪怕是十年前、二十年前造的,臨終強烈的愧疚,會引起那一道的心識生起而投生那一道。近業是近處的業,往生前沒多久的業,在臨命終神識要離開時生起,所以臨命終的護持、助念、引導很重要。習業,較常串習、造作的業,當此人沒有重業,近業也都差不多的時候,就會看習業,此時看到底是外道串習得多,還是內道串習得多。念業,神識要離開前的那一念。業種子牽引,例如要投生地獄道,可能會生起想要殺的習氣,看到一群羊,就衝進去。印光祖師說,現在活著要把自己當成中陰身看待。業種子牽著你往前走。自體愛愛不住的時候,會抓一個東西來愛,所以自體愛會滋潤業種。
 
  4、「識離(全身冷)」,從斷氣至識離,每個人的時間多久不一定,跟此人的品行、願力有關,即善業造得多、造得大,容易走得快,惡業造得重、造得大,也容易走得快,而一般人不太好也不太壞,就走得慢,例如此人一生只有家庭觀念,所緣念的就是妻子兒女、家庭,這類人不太好死。所以人一定要有胸懷、志向、理想、目標,不能眼光只有鎖定子女,會造成往生的障礙。亂心位到整個心識離開叫作「識離」,心識離開對形體的緣念的那一剎那,生起類似下一期生命的意想身,謂之「中陰身」,此時全身冷透。
 
  「中陰身」,又稱中有身,是這一生過度到下一生的中間,稱為「中有」,是為「本有滅,中有生」,待下一身生起稱為「後有」。強烈自體愛生起,牽到下一生也就是中陰身,上一世的五蘊身剛消失,下一世的五蘊身還沒生起,是為中陰身,全身冷透,身體的溫度不見,心識也不能緣念了,整個離開了。
 
  中陰身的模樣為「彷彿生陰」,長得像將來要投生的那一道的樣子,而形量較小。人死後不是有一個像我的靈魂飄出去,而是我死(通身冷透)的後一剎那,已經變成類似下一生的形象,要走到下一世。中陰身投生地獄前,顏色會像是燒焦的木頭;若是投生餓鬼,顏色會像是汙濁的水流;若是投生畜生道,顏色會像煙;若是投生為人或是欲界天,顏色會是黃金色;若是投生色界天,顏色是白色,代表禪定的力量。至於無色界則沒有中陰身。
 
  中有身最長不會超過七天,若七日內沒有投胎,中有身就會消失再生起,「或同類生,或由餘業轉,餘類生」,重新生起的中陰身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跟他之前的中陰身同類,表示他還是趨向那一道,另一種是由餘業轉,可能因為亡者的家人為他念佛、超薦、做善事,使他轉變,例如本是要投生人道,轉為天道,還有一種情況是,家人反方向的做很多惡業,亡者吸收這樣的惡業,可能本來要投生為人,結果變成投生為畜生。七七四十九天,中陰身最多變化七次,就會去投胎。
 
  5、「攬二渧」,中陰身形成後,等待有緣的父母去投生,見到有緣的父母行淫事,生起境界愛,如果要投生為男,可能是喜歡母親討厭父親,投生為女,可能是喜歡父親討厭母親,而想要自己取代,去跟此境界相合,一看到境界,投入境界,中有就滅了,生有現起。胎卵生會是這樣,濕生、化生則不是。或者四生要投生的時候很多幻象,這是其中一個現象,不是所有的現象都這樣。都是以業力為主,幻見境界,跟人生前的習氣都有關。
 
●色—識煖胚團
 
  父精母血結合投胎者的心識,在煖氣培育下,長成胚團的樣子謂之色,這是生命現象的相續,此時五根還沒有長成,對著五根生起的眼、耳、鼻、舌、身的識也不能生,而五根未長第六識也無從去分別外境,單純的心識緣念肉團相續而已,故叫名。意識生起需觀待法塵,此時的意識模糊,長大也回憶不起來,沒有六識的作用不能稱為心,沒有五根的作用不能稱為身,所以統稱為「名色」。
 
  生命現象剛開始在母親的胚團裡就是一團,雖然肉眼看所有的胚團都沒有差別,但此胚團有生命的相續,所以安立名色的名言,聖者能從此胚團與過去業的關聯當中,知道他未來的變化、走向,而予以安立符義的名言。從這一團胚團開始,就決定了我們的未來,就像我們把現在當成中陰身來走向未來是一樣的道理。
 
●六入—扶塵具形
 
  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六根能入六塵(色、身、香、味、觸、法),外之塵境由此而入,汙染淨心,故名「六入」。
 
  名色只是胚團,慢慢長成五根的形,到六入時整體成熟,能夠生起五識的功能,六入是從五七到第三十八個七(入胎到出胎總共要經過三十八個七,此時腦部、五根、身體成熟)。
 
  根有兩種,看不到叫作「正根」,又稱為「淨色根」或「勝義根」,也就是氣脈,例如老年重聽,並非傷在耳朵。初禪風大充身,身體輕快,好像脹滿的皮球般快樂輕鬆,就是氣脈通達的展現。看得到的根是「扶塵根」,又名「浮塵根」,即浮在表面上的五官。
 
  淨色根是根,浮塵根是塵,因為五官像是眼球、耳穴、鼻柱肉眼可見,可是氣脈看不到,氣脈是氣的流通,跟心識觀待而生,所謂觀待而生是有氣脈則有心識,無心識則無氣脈流通。
 
  「扶塵具形」指六入漸漸長成,形體具足完備,意識以意根為所緣,生起能分別外境的意識,以及各種不緣外境的意識(獨頭意識)。五根成熟的時候,心識的功能方能生起。
 
●觸—根攝境界
 
  出胎後,六根與六塵接觸,生起識的那一分叫作「根攝境界」,前五識依五根攝取五塵,而第六識則廣泛攝取一切法塵,前五識謝落的影像由第六識分別。
 
  小乘《俱舍論》說,嬰兒時期雖與外境接觸,根塵觸三和合,有覺知,但是不會去取苦、樂、捨這三種感受的差別,故名為「觸」,不名為「受」。
 
●受—苦樂捨感
 
  有了接觸後會產生感受,領納所觸境界,感覺苦、樂、不苦不樂。
 
  以上五支,是今生的生命果報,是由「過去因緣」引發的「現在苦果」。受此生命果報,又起惑造業,遂形成「現在因緣」。(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