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期::社論
牛轉乾坤
牛之表法與意義
莊嚴金牛迎新春
憤怒牛王超障礙
正法遍地是未來
庚子年疫情鬧得沸沸揚揚,各國的政治、經濟運作產生劇烈的變革,人們的工作、生活與思維模式也不得不轉換,無論樂不樂意,都要學習如何與病毒和平共存,培養強大的適應力與強健的體魄。疫情改變了產業結構,遠端產業、外送行業、線上工作與學習比比皆是,揭開了新時代的序幕。
就算疫情過後,我們也不可能回到過去,改變是人人要面對的課題,二○二一年,世界將進入新的常態,隆冬開春之際,大家莫不希望能牛轉乾坤,一掃陰霾,但願望須有寄託處,在正知見所攝持下的願望才不致淪為空願,牛年就從觀牛開始,觀牛的功德、特色、值得學習效法以及要引以為戒之處,給自己新的期許、新的啟發,共業難以轉變,而別業的心境、作法則可重新思維再出發。
牛之於古今、之於我們,其貢獻不可磨滅,對於牛的崇拜,最早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大禹,傳說大禹每治好一個地方的水患,就會鑄造一隻鐵牛投入水底來鎮壓水患。
古時候的牛一年到頭忙,只有在秋收之後比較悠閒,在中國許多地方都把農曆的十月一日訂為「牛生日」,這一天,農夫不但不讓牛繫鼻繩工作,還讓牠們享用豐盛的糧草,並在牛角上粘一個湯圓幫牛慶生。在早期的黃曆裡,扉頁上都會印著「春牛圖」,勉勵人們一年之計在於春,要學習牛人精神,努力用功、打拚事業。
中國數千年來都是用牛來耕田、拉車、載人、運貨,所以牛是農耕文明的最大財富,也是生產力的象徵,在古代一直享受著國寶級待遇。
《左傳》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牛是上等的祭品,稱為「犧牲」,「君無故不殺牛」,就算是天子,也不能輕易動牛一根汗毛,只有在天子祭天祭祖時才可以殺牛祭祀。
秦朝時,不僅將全國的耕牛登記在冊,更不定期差遣官兵上門調查,一旦發現牛被虐待,或是未被養好,牛的主人便會遭受嚴厲的懲處。漢朝也規定,牛年老後才可以宰殺,宰殺前還必須到官府報備,如果有人故意殺牛,將腦袋不保,可見各朝代對耕牛的重視。早期出身農家的臺灣人也都基於尊敬而不食牛肉,是飲水思源和純樸善良精神的體現。
綜觀東方的牛,象徵勤力、刻苦耐勞、堅毅不拔、忠厚老實、任勞任怨,又有正義感,愛打抱不平,是人類最佳的夥伴。
在西方,牛則象徵財富與力量,想到無懼的牛,就會聯想到十八世紀興起、備受爭議的歐洲鬥牛活動。有趣的是,牛並非對紅色有特殊的傾向,牛其實是無法分辨色彩的色盲,會被紅布激怒是因為牛對持續晃動的物品感到好奇,選用紅色則是讓人們產生亢奮,製造冒險娛樂的效果。
也並非所有的牛都對於這類晃動的紅布有所反應,鬥牛場上北非的公牛特別不一樣,牠們經過多年的訓練,脾氣變得相當火爆,容易受到刺激。我們也應訓練自己保有清醒的身心,對於不相關的事物視而不見,也不必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作好自己的主人,才是處世的保身之道。
想想華爾街上的那頭雄赳赳、氣昂昂的銅牛,眼神篤定、蓄勢待發,或許這就是牛年我們可以參考的姿態,而勇往直前的同時,仍要懷抱著仁慈的胸懷,多一分理解,多一分體諒,去擁抱這個不確定而多元的世界。
當然,牛也有缺失,像是固執不知變通、不解風情、鑽牛角尖等,都是令人躑躅不前的大忌,我們應極力避免,擇其善而為,其不善則對照自身,努力調整自己的個性缺失與認知偏誤,才不會如同磨牛,身雖行道,心卻停留在原地。
要學習牛的忍辱負重、辛勤耕耘、深具毅力,當方向正確,牛步雖緩,精進不懈,也能成為人生準則。而心理學專家們發現,只要嘴角上揚,就會讓自己感到歡悅,因此,新的一年就算大環境依然不堪,也想辦法讓自己充滿幹勁,或許就有能量衝刺到年終。特別是在學習正法上的精進,就像是大威德金剛示現忿怒相,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是最能降魔的本尊,有精進的精神、胸懷,不斷學習、嘗試,將是迎接牛年最殊勝的意義,辛丑年祝福大家牛轉新運、福慧雙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