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期::專題報導-道藝春秋~丁亥年江逸子老師國畫塑像作品展

道藝春秋~其他畫作欣賞

淨仁整理
有幸畫師明繪意
美學薰陶氣質變
因緣可貴機難再
暗自隨喜他不知
 

屏風系列

二祖斷臂求法圖
二祖斷臂求法圖,此則禪門公案日本人熟悉,畫作要跳脫老生常談之風。作者從未親至嵩山,只憑想像,以柏樹表現其環境,還下著雪,二祖立於雪中,求達摩祖師開示。
《梁高僧傳》第十六記載:慧可少年時代就博覽群書,尤其精通玄理,後來覺得儒、道二家之學,不足以解決生命的究竟問題,於是在香山寺出家,於永穆寺受戒,遍覽大小乘所有經典,又經八年潛修禪定,依然未能證悟佛教最高的真理。
時值隆冬,決然到嵩山少林寺向禪宗初祖達摩求法,起初未予理會,此時天正大雪,慧可長立庭中整夜,雪漫過膝,祖師方問:「長立雪中所為何事?」慧可答:「惟望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師曰:「無上妙道,雖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仍難成就,憑你區區決心,何以求道?」此時慧可毅然決然舉力立即自斷手臂,以示求道之誠,才獲祖師接納曰:「諸佛求道,嘗因法忘軀,你既有決心,所求者何?」慧可則問:「諸佛法印可得聞乎?」師曰:「諸佛法印非從人得。」慧可又說:「我心未寧,乞師安心。」師曰:「將心拿來,我為你安。」慧可思惟一會說:「覓心了不可得。」師曰:「我與你安心竟。」慧可當下聞悟,獲得安心法門,法號神光,承達摩祖師衣缽,成為禪宗第二代祖師。
 
藥山問道圖
藥山禪師俗姓韓,唐澧州人,少年敏俊超群,素懷大志,曾說:「大丈夫當有聖賢志,焉能屑細行於布巾邪?」遂捨棄世俗,投石頭禪師門下,因住在藥山而聲譽震遐邇。
唐代大儒李翱,字習之,隴西成記人。一說趙郡人,貞元十四年登進士。歷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考功員外郎,禮部郎中,諫議大夫,刑部次郎,戶部次郎,朗州刺史與鄭州刺史等官職。為唐代大儒韓愈姪女婿,幼從韓愈讀書教育,並傾心於佛學。時聞當代高僧惟儼禪師為石頭庵希遷禪師傳人,住澧州之藥山,德望清遠,海眾雲合。
李翱親臨藥山問道,惟儼以手指上下曰:「會麼?」李翱曰:「不會。」惟儼曰:「雲在天,水在瓶。」李翱欣然作禮遂呈述一偈曰:「鍊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龍馬圖
作者自詡畫馬很上手,龍則未見過,故作品屬創作,雲用潑墨,龍若隱若現於雲中,與水上之馬相呼應,以河圖洛書之典故。
《易經》乃學聖學賢之書,作於上古時代,當時沒有文字,但有伏羲氏所畫之卦爻。後由周文王與周公旦解釋繫以文辭,以及孔子做傳文十篇,皆可以說為卦爻作了更進一步注釋。孔子《繫辭傳》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東漢經學家鄭康成引《春秋緯》云:「河龍圖發,洛龜書感。」漢大儒孔安國以為,龍馬負圖出於山西之榮河,伏羲氏則之而畫八卦。洛書由神龜負出,夏禹制九州貢法則之為書經之洪範九疇,治天下之大法。此圖下畫龍馬出河,上為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其喻學為聖人,必能而澤天下。
日本人喜歡龍,尤其是唐風(三爪龍)之作品,此圖中龍即以唐風繪出,故此幅展於日本深獲好評。
 

佛家系列

水月觀音菩薩
唐人周昉曾於長安勝光寺塔東南院畫水月觀自在菩薩,作者這幅所表達的儀態容貌像女子,卻又有鬍子,一手托放於膝蓋上,一手撐於石上,一副自在的樣子,故亦稱為自在像。其佩戴近於赤裸,非常之美,係為唐代所創出之畫派,其受印度犍陀羅雕刻影響,印度很多佛像都是如此,現加上薄紗之衣飾,為了符合中國民情,故畫中有短裙天衣披被來表達。此畫作已二十幾年,乃當年台中省立美術館開館,第一任劉館長請作者畫觀音自在像表徵開館盛事,後一直掛在作者家中,劉館長已過往,此畫依然莊嚴自在,頗有感慨。以往雖不學佛,但受母親影響,無形中信了觀世音菩薩,遇苦逢難就只念觀世音菩薩,故與菩薩緣深,菩薩可說是有求必應,作者每逢母親生日、忌日,及母難日,必畫觀音菩薩回向。
佛菩薩的手與身體,如女人般溫柔,然在佛像上畫鬍子(妙因圖中的釋迦牟尼佛是唐代的佛像),有時觀音菩薩像上也畫上鬍子。以前呂老師曾問作者,畫佛像時安什麼心,且與他人作品有何不同?作者認為不是在比誰畫得好或不好,而是能畫出佛菩薩之智慧慈悲便是最佳。鬍子表大丈夫相、表智慧、表威嚴,象徵男性。儀態溫柔婉約表慈悲。合則悲智雙運,便是普度眾生之要素。大概如此。
 
水月觀音
此於敦煌安西榆林窟,見有水月觀音用重彩大青綠。回來便試以金色紙大青綠來畫水月觀音,雖仿榆林窟壁畫,卻有我自己的畫法。
 
蓮池自在
此用絹本來畫,是作者為母親而畫,功德並回向母親。當年張大千先生談及作者所畫的佛像,不像在壁上或紙上,而質感特別豐富,便斷定是受了石雕影響。事實也是如此,作者因見了殘缺不全的石雕佛像,心有不忍,又無法恢復石雕佛像原貌,便使用畫作將其補全復原,有著盛唐豐腴之風格。圖中有不少蓮花,詩作:「娑婆世界風光少,遍植蓮花滿大千。」
 
善財參聖圖
是依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典故而作之畫。
 

國畫山水系列

 
免冑會回紇圖
唐代宗永泰元年,郭子儀奉命抵禦異族對京畿的進犯。當回紇統領得知領兵人是郭令公時,驚訝道:「怎麼郭令公還在?僕固懷恩告訴我,大唐皇帝死了,郭令公也死了,中國無主,所以我才來的。」
回紇統領希望能見一見郭令公。將領們說異族人不可以相信。郭子儀說:「他們幾十倍於我,真打起來,咱們的力量是不足的,怎麼辦?只要至誠就可以感動神,何況是異族呢?」於是堅持僅率幾十騎人馬去說服他們。回紇頭領率先下馬致敬,說:「這是我們的父輩啊!」
郭子儀無論對待甚麼人都非常至誠,雖位高權重,但對待屬下卻非常寬厚。所以,從皇帝到庶民,以至於連進犯的敵人,都被他的德行所感化,對他異常敬重。
郭子儀部下的老將比如李懷光等,都是封王侯的,郭子儀指揮他們得心應手,他們對郭子儀,像奴僕對主人一樣尊重。史書上多次提到軍士們怎樣盼望郭子儀來統率他們,如「如子弟之望父兄」、「如天旱之望大雨」、「皆鼓舞涕泣,喜其來而悲其晚也」等等。
郭子儀雖是武將,因慈心寬大,處世進退以誠以禮,正所謂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一位仁人君子,一切依禮行之,故能感人,不會置自身於險境。如其領軍,不分胡漢,一視同仁,不分族群。
 
挽馬圖
或問畫馬如何彰顯馬德?中國畫不只是馬,任何動物在畫中皆將之人格化,而不在像與不像。如中國獅,裂嘴笑、掛鈴鐺、捲著毛可愛之極,並非如草原上兇猛獅子一般。又如郎世寧之畫馬,國畫界稱其雖難能卻不可貴,因未賦與生命。故在動作之揣摩極為重要,如挽馬圖,馬極為聰明,若馴不了它,它亦會欺負人,好馬與駕馭者結為一體,默契十足。
故宮在北溝時,江老師能將古代所有畫馬之作都臨摹過。一日,有位老先生批評古人畫馬,有些不符馬實際特性。江老師問以:您能畫嗎?他答:不畫馬,但養馬。原來是后里軍馬場副連長,邀作者去賞馬,並以二個多月解說馬的種種特性,他亦喜歡作者畫馬之作。在后里馬場此段時間沉迷畫馬。馬有其特性,如馬蹄平時會呈現一直一屈略作休息,不會是雙腳直直的,但若全照解剖之理畫之,不過是像(寫生)而已,繪畫主要是在能賦與靈氣。後 雪公舉趙子昂迷於畫馬(著馬相),嚇著了為其送茶童子之典故,對江老師提出告誡,故爾後便不再執意畫馬。
今仍畫馬,但以人為本位,且最愛畫黑馬, 雪公也喜歡江老師畫之馬,題了不少詩。
 
老驥精神
此馬四蹄為白,稱之踏雪。兩眼炯炯有神,立過戰功。詩作:「兩眼慣看塞上月,四蹄踏遍天山雪。」馬既名踏雪,詩句上亦附其風雅,彷彿天山雪仍留蹄上。然馬垂頭喪氣,雖曾開疆拓土,此時卻被閒置養老。故當以謙恭之心看待過往的人與事,否則當今的功績,還不如前人轟轟烈烈的敗事(現今無戰功的將領,猶不如以前打敗仗的老兵)。
 
金底柏樹圖
台灣高山特有圓柏,江老師年輕時與朋友上山觀察而有深厚心得。金底柏樹圖,即是在玉山臨摹柏樹所作,當年盆栽能以得心應手,亦因是觀摩高山柏樹而有所致。
就如日本人,未至黃山,總認為中國山水畫過於不實,去過黃山卻覺畫家畫山水太過含蓄,此乃少見為怪。
 
金底松樹圖
畫金底松樹圖,作者(江老師)說緣起於溥心畬老師,老人家精於畫松樹。問其原故,係因曾隱居北京西山戒台寺,寺中有六朝古松。大陸開放後作者便去西山觀賞六朝松,此圖即在戒台寺臨摹所繪,亦是六藝圖中松樹之角本。又為了六藝圖當中的杏樹,作者再去了西山臨摹。總之一幅畫內容的經營,實是坎坷。六藝圖中杏樹不老,表孔子之德。松柏常青非雜木,表弟子純精不雜。
 
秋霞圖:
此幅採宋朝李唐筆法所作,以斧劈皴畫法。宋之畫風極為嚴謹,何處留白不得隨意。此畫作亦有兩首詩,然作完便丟。
 
春曉圖:
此幅描寫春景。一秋一春,因作者特別喜愛春秋二季。
 

漫談潑墨畫

潑墨寫意之作品,實由工筆而來。工筆是收斂,潑墨要開放。由於工筆畫整日浸在其間,方寸中長時收斂,偶想換筆作釋放感覺,便興起潑墨一番。潑墨作品於作者而言,實可遇不可求,有心經營反不得入,時而煩悶偶作反具效果。
如廬山湮雲圖,是作者去了廬山,感湮雨瀰漫,歸來偶作,再點以數筆,頗覺其意境,便將其保存,再來一回皆不可得。
其次在風雨揚帆圖中,呈現了風雨之感,大凡潑墨皆隨興隨意,大膽潑卻得小心收拾,全賴筆墨情趣的處理與表達,故有湮雨雲霧之感。
在墨荷中,江老師作一詩:「昨夜洗硯菡萏池,池中新冒兩三枝。風過山齋渾不覺,花香墨香有誰知。」。寫詩興起便作,過了便丟,不甚記憶,故存詩不多,但保持那份心境就很美。此幅蓮葉潑墨技巧,是張大千居士所指導,在墨趣中加了青石彩形成多層次,然畫法仍與張大師有別,作者的潑墨層次多,不似張大師潑了就是了。
有說畫家眼力衰了無法再作工筆畫,故畫潑墨,實乃眼力不好畫潑墨也不見得好,眼睛發黑看潑墨更黑。潑墨亦須眼力,其層次效果皆須眼力,老師笑說眼睛花最好念佛。
墨荷畫作—曉窗經雨,此幅作者自謂畫得過癮,早上三點起來下著雨,潑墨玉啄蓮花。題曰:「一池菡萏供如來,晝夜六時次第開。微風經雨飄珠玉,欄楯深處綻金臺。」雨打蓮葉像玉敲打的聲音,圖左上角表現了雨的淋漓。作者自許此畫的確不錯,想再來一回已不可得,張大千大師若還在,看了亦會說佩服。
如南宋梁楷的畫多屬禪,其意境剎那來,去則無蹤影,重來已不可能。作者自云:亦有畫了一刀子紙,只一兩張滿意,不滿意便燒,有人笑是燒鈔票。故潑墨與工筆在市場上不能相比,作者覺得潑墨要超過工筆的價值,工筆可再回頭修改,只是時間問題,潑墨則不成。潑墨仙人作者亦謂臨摹過,不難。古人其在創作難,此畫作者在北溝故宮畫過數次。潑墨用現代的角度畫法與傳統有異,但虛實、陰陽、取捨之佈局則傳統精神依然濃厚。
至於畫工筆猶如老僧入定、氣若游絲、非常寂靜,非當下很難說明。如極樂變相圖,從草擬、定稿乃至完成,概算約有七百多萬筆,在寂靜中每下一筆就念一句佛號,如此之境,心向內收、意往外奔;然畫潑墨則膽要大、心要細,一收一放間,若不知收,又如何能體會放的舒暢。又如古代士人彈琴,實是彈心,藉琴舒展心境,偶至某些層次舒解不了,大吼一聲,如唐詩王維句中「彈琴復長嘯」之境。潑墨即如長嘯之情境,在舒解自己心境。
現代畫家要在各方面都涉獵且深入是很難的,作者自喜幸運,因為無聊,所以有時間在多方面深入,若忙則做不到。雖平常少畫花鳥,但可觀察極樂圖中之眾鳥,每一隻鳥飛的姿勢皆不同。作畫詞如同作文章,要不斷給自己出難題。
或謂作者對一幅畫之經營,甚至遠至大陸觀摩實物,如此用心是否會過於執著?實則是深入其境啟發悟性,若能以讚歎之心,觀察自然之偉大、與造化奧妙上。就如一切情境,都觀想為阿彌陀佛所變化。又如常有看山水是山是水;又不是山、不是水等情境變化。觀摩實物印象入於心中,作畫時呼之即出。畫面上配置適切,全仰賴心境上之詮釋。
 

結語:

正因無聊,方能在多方面深入,實具內涵。若言無聊,難啊!如鄭板橋之「難得糊塗」。人由糊塗變聰明容易;要從聰明變糊塗就難。人都忙於事,有朝一日明白,都忙於無聊之事。然重要在於有「無聊之心」。有問作者何以在古畫上如此專業?回答,以五十年浸在其中,不專業那是廢物。凡事無非專注即成,無所謂難事。現代人忙得很無聊,人生不當如此,當珍惜時間因緣,作有意義的無聊人。
當今社會風氣如此,此次展覽亦或是異數,然文化屬全人類資產,任何人都無法使滅之。我既無力為國效力,但有餘力使文化維繫下去。常自喻是雪夜寒燈,餘光不滅,此是責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