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期::活動報導-丙戌年冬寒訓課程~清明上河圖暨故宮大觀展實錄

者般顏色作將來~汝窯

是觀
經典文物國之寶
歎為觀止千年後
歷經戰火災變後
還望後人倍珍惜
 
緣起五代後周世宗的巧思乍現,雖留下至今難解的柴窯傳奇,然而藉由這次故宮博物館所籌辦的北宋大觀展中之汝窯展,終於為世人揭開此神秘面紗,得以進入其藝術之殿堂。北宋年間,製瓷工藝已較唐朝時期更臻成熟,不僅藝術上取得空前的成就,瓷器的生產亦遍及全國,興辦窯場已成為城鄉最受歡迎,且最具有潛力的手工業,尤其北方的青瓷突飛猛進,汝窯瓷器更被推崇為宋代青瓷器中之精品,可想而知,一件完美作品的形成,必定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息息相關。
首先探討具足的助緣,經濟的繁榮是宋瓷發展的物質基礎。宋朝人口眾多,不僅農、林、漁、牧發達、興水利等,社會財富雄厚,加上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等先進科技,對文化藝術起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再者,生產關係中的新現象,有利陶瓷生產的發展和水平的提高,北宋官營手工業規模龐大,分工極細,其中就有生產瓷器的青瓷作、窯子作等。工匠來源也多樣化,有軍匠,也征發工匠,並給報酬。民間私營的製瓷小作坊,生產力十分活躍,瞭解社會的需要,作品也不比官營作坊遜色。
商業、城市經濟的發展,也帶動社會低層的佃農捲進商品販賣活動中。商人的販運活動推動瓷器的發展,進而形成許多商賈雲集、號邑巨鎮,商人不但開拓國內市場,而且開拓海外貿易市場,觸及東北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和中亞各個貿易圈,加上北宋迫於遼、西夏的進犯、財政緊縮,故十分重視海外貿易,以獲得財政資金,隨著文化生活的豐富,文化水平的提升,瓷器越來越為人們所追求,甚至美學價值超過了實用價值,這也是宋瓷的一大特點。
社會風氣往往是一種文化現象的反映,對生產能起推波助瀾的作用。而瓷器藝術優美的造型、典雅的裝飾,都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教育上,而文化教育的發展,使瓷器藝術得到昇華。根據考古調查了解到,凡有古瓷窯的地方都有優良的文化教育傳統,宋朝實行「興文教、抑武事」、「以文治國」的政策,影響之廣:「東南之士,莫不以仁義禮樂為學。」「雖瀕海裔夷之邦,執耒垂習之子,孰不抱籍綴辭。」「工農商各教子讀書,雖牧兒饁婦,亦能口誦古人語。」因此,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製瓷工匠耳濡目染,瓷器藝術自然體現出很深的文化素養,一代名瓷|汝窯也就應運而生。
汝窯,在臨汝窯區域一個製瓷工藝水平極高的作坊,由於生產宮廷使用的高檔用瓷而聞名遐邇,到明代談瓷的學者稱它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的成就代表了宋代青瓷的最高境界。陸游〈老學庵筆記〉中說:「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唯用汝器,以定器又有芒也。」中說:黃河以北各青瓷窯中「汝窯為魁」。葉寘在〈坦齊筆衡〉中說:「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器。」汝窯受命為宮廷燒御用瓷,工藝要求自然比民窯高得多,其作法是「汝窯宮禁中燒,內有瑪瑙末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宮廷訂燒,精心製作,瓷器燒成後宮廷來人挑選,剩下的才可拿去市場賣。這說明了汝窯的經營性質是民窯,不由官府或皇室投資辦窯場,宮廷徵用是一種掠奪性質的挑選。一些達官顯貴用高檔的汝瓷向皇帝上貢,獻媚取寵,是買的或利用權勢奪來的。腐敗的社會風氣,往往也能推動高級奢侈用品的發展!
約從一九五○年起,考古工作者與學者就一直在尋找汝窯的窯址,一九八六年,學界在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發現了可能的窯址,但直到二○○○年的一次考古發掘,才找到所謂的中心燒造區。此次出土遺物可以與傳世品作出明確對應,汝窯址所在地也終於確定下來,而河南當地在宋代又稱作汝州,正與汝窯名稱的由來符合。
目前全世界存世的汝窯瓷器,據非正式統計大約有七十件左右,而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收藏共有二十一件精品,是世界之冠。且都是經過皇室收藏而傳世至今的,其中就有十三件底部刻有乾隆御製詩,顯示曾為乾隆皇帝的收藏品。汝窯有銘刻的,不像其他窯刻工匠、作坊的名稱,而是刻宮廷中的殿堂名,如「奉華」系「奉華堂」用品,還有刻「蔡」字的,可能是權臣蔡京家族的用品。另外,我們也可以在宋徽宗的作品〈文會圖〉中看到,桌上琳瑯滿目的各種陶瓷用品,其中有像汝窯的蓮花式溫碗等。
就瓷型來說,皇宮用的高級汝瓷,據各大博物館的館藏品統計,綜合起來盤碟較多,有大小深淺多種規格。碗有十瓣棱形及撇口卷足兩種造型。洗有圓形、橢圓形和三足者三種形式。有仿漢代青銅樽的弦紋三足樽,瓶有玉壺春瓶、紙槌瓶和膽式瓶、貫耳瓶、橢圓四足盆,出戟尊及淺托等。宋(咸淳起居注)說:其釉色為「天青(晴)色」。高濂說:「其色卵白、汁水瑩厚如堐脂,然汁中棕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細小錚針」。仔細端倪參展的這些作品,造型簡單卻典雅,質樸無華,令人有沉靜之感。
宋朝是一個統治者追求奢華生活和文化享受的時代,因此,汝窯的燒造技術更是講究。從北宋中期開始,為了使瓷器顯現富麗堂皇,瓷器上鑲金邊、銀邊、銅邊來美化瓷器。口沿有釉就鑲不穩,如果是芒口就容易鑲穩。因此要燒芒口瓷就得改良裝坯的窯具,把正燒的匣缽改為覆燒的支圈,這樣盤碗要倒扣起來裝在支圈上,凡與窯具接觸的地方都不施釉,瓷器燒成就是芒口了。
作支圈的泥料比製匣砂泥細得多,首先要用製坯的精泥,使支圈和坯泥膨脹收縮都保持一致,其次是規範要求極高,尺寸與坯體規格都需精確的計算。要求工匠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支圈不僅比匣缽省料、節省空間體積,同一窯可多燒四至五倍的器物。燒造過程重心平穩,支圈封閉極嚴,比用匣缽減少污染,大大提高成品率。另外一種「火照插餅」的輔助用具,這是用來塗釉試燒的瓷片,以測試在不同溫度下,不同火候條件下,釉色的反應變化。
汝窯瓷器的製作更有一絕,雖承襲唐代的作法,但將支釘做得更精細如芝麻粒般,支釘是指支圈上的山型小錐體,上尖下圓,用來隔開瓷器和匣缽,不但能讓器物不變形,也能幫助釉覆滿整件器物上。支釘數量是依器型的大小而調整,芝麻狀的支釘痕也成為後人鑑定汝窯的主要根據之一。至於瓷器上呈現的蟹爪紋,其實就是開片,開得淺細自然,像螃蟹爪子上的細毛,而棕眼則是在焙燒時釉中水分逸出,所出現的針狀毛孔痕跡,如透過顯微照相的觀察,這些棕眼就像魚卵狀的小圓點,這也是汝窯的共同特徵。其實開片和棕眼從工藝角度上看都是缺陷,然而不但不影響它的美觀,反而增加了古雅的藝術效果,由此可知,參展作品中的無紋水仙盆乃屬精品中之極品。
根據考古資料,所謂官辦汝窯青瓷生產在北宋晚期,時間很短,約二十年,北宋滅亡生產即停止。筆耕至此,內心升起莫名的感動!為何一件距今九百多年前的瓷器,與今人目光交會時,依然能令人歎為觀止,燒造汝瓷的工匠雖已不復存在,但融入其中的精神生命與心靈思想,卻與物常存,持續孕育著。奇哉!好一個雨過天青雲破處,正如汝窯在中國陶藝史上的曇花一現!
 

上一篇     下一篇